当你老了,能捂住“钱袋子”吗?社会2022-07-13 11:07 为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中国掀起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图/视觉中国文 | 《财经》记者 王丽娜编辑 | 鲁伟老人们“入会”的门槛极低,起初也不需要购买产品,交5元入会费就可以去打牌、聊天、喝茶。随后,在日常接触中,公司负责人和业务员给老人们送鸡蛋、送水果。逐渐熟悉之后,业务员开始推销“养老产品”并签订合同(多为艺术品交易合同或居家服务合同),承诺每年13.5%的高额利息。这是最近在江苏省宣判的一起涉老诈骗案中的“套路”。5月19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等,集中宣判五起养老诈骗犯罪案件,19名被告人获刑。宣判的这五起案件,涉及销售假冒养老产品“301参茸倍力胶囊”,以提供“养老床位”吸引投资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及销售“地宫穴位”等涉老项目的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等,涉案金额近20亿元,被骗老年人达1500余名。这些诈骗手法和套路,在“反诈奶奶”赵银光看来都似曾相识。五年前,赵银光对自己投资的项目恍然大悟时,已累计投入104万元,几乎血本无归,这是她公婆房子的拆迁款,也是她和老伴的养老钱。赵银光的遭遇并非个案,不少老年人都遭遇过类似骗局,辛苦攒下的养老钱瞬间“蒸发”。中国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据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占全部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2022年4月起,全国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截至6月17日,检察机关已批捕以养老为名实施的欺诈类侵财案件和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欺诈类侵财案件160余人,起诉660余人。在济南,如今81岁高龄的赵银光,活跃在反诈第一线,她将自身遭遇和如何反诈改编成文艺作品,写进情景剧,甚至架着机器做起了直播,这群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们,被称为“花样反诈奶奶团”。赵银光对《财经》记者称,“我们就是想告诉更多人,天上不会掉馅饼,老年人要远离非法集资等诈骗,才能过上美好生活。”“花样反诈”老年团当利息没有按时到账,发现理财公司人去楼空时,赵银光又急又气,她前后投入104万元,算上之前返还的利息,被骗走80多万元。如今81岁的赵银光回忆五年前的那一刻,充满自责。赵银光说,她不敢告诉老伴这个坏消息,“怕他承受不了,还怕老头把我轰出去,失去家庭”。赵银光退休前是一家企业的高管,退休后上老年大学,参与老年志愿活动。2016年底,在一家公司的理财宣讲会上,赵银光被吸引。业务员满脸堆笑,端茶倒水,每次还送上小礼物,虽然不过是几斤地瓜、几个鸡蛋、几把挂面,但给老人的信任感不断升级。听说老人生病时,业务员又来探望,嘘寒问暖。就这样,在业务员“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轰炸”下,已过古稀之年的赵银光,一步步陷入理财陷阱,投资了号称月利率12%的理财产品。起初她只投了5万元,拿到承诺的利息后,逐渐加大投资,但在投资一年后,“钱再也没回来”。同样自责的还有住在同一个院里的田友娟,田友娟退休后到济南帮着带外孙女。孩子逐渐长大后,田友娟和赵银光一起上老年大学,一起听理财课。理财公司跑路后,田友娟也不知如何向家人交代。田友娟一辈子节俭惯了,一把挂面够她和老伴吃两天。但在业务员的劝说和高息诱惑下,田友娟拿出老两口积攒数十年的存款和外孙女的压岁钱购买理财产品,最终被骗走27万元。2017年4月的一天,田友娟悄悄坐上公交车去了黄河大桥,想一跳了之。但看到河滩上带孩子玩耍的老人,触景生情,现年75岁的田友娟说,“我就挂着眼泪又回家了”。“投资”后不久,赵银光听了当地金融监管局举办的防范非法集资课,她这才恍然大悟,知道陷入了非法集资陷阱。赵银光表示,她因此“发狠要和非法集资类的诈骗做斗争”,公开揭穿这类骗局。赵银光的想法得到了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支持。在后者的主导下,2017年5月16日,“泉城金融卫士志愿者宣传团”宣告成立,一部分曾经上当受骗的老人成为志愿者。如今,志愿者人数从成立之初的60人,增加到200余人。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稳定处处长耿浩对《财经》记者表示,宣传团目前主要是进社区和广场给老年人做防骗宣传,平均每年宣讲100多次,宣传群众上万人。志愿者年龄最大的是81岁的赵银光,最年轻的志愿者50多岁,平均年龄65岁,以女性为主。成为反诈志愿者后,赵银光忙碌起来,她的日常工作在志愿者工作站,有外出演出时,烧饼和咸菜就是“工作餐”。赵银光回忆,刚开始她们去公园和集市散发防范非法集资的传单,但往往人家并不看,她和志愿者就琢磨怎么才能有效果。在老年大学,很多老人都学过唱歌、跳舞,那不妨把她们的受骗经历展示给其他人,“变成文艺演出和情景剧演给大家看,这是身边人身边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因不能扎堆,演出受到限制。她们不断想办法,把宣传手册当作素材,发给一些会书画的老人,再通过书画展览的形式展示出来。社交媒体盛行后,她们又制作短视频,学习网络直播,在工作站架起机器直播。最近一次直播,点击率达到3亿多次,赵银光因此知道自己成了“网红”,志愿团还被外界称为“花样反诈奶奶团”。对此,赵银光感叹志愿团的工作,让她们能够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和赵银光搭档做志愿者的田友娟,形容自己做人大胆、办事果断。2019年,她和志愿者注意到一家公司号称投资理财可得高息,就假装成客户旁听宣讲会,因为在会上质疑主办公司的利息太高不符合国家规定,被工作人员拽着衣领推出会场。随后,田友娟又两次前去拍照取证,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不久,这家公司被查封。高智商为何也容易被骗?耿浩自2014年起从事金融风险防控和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等工作,对老年人进行防范宣传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接待参与非法集资这个群体时,耿浩发现参与者主要是老年人。耿浩表示,老年人参与非法集资上当受骗后,给他们经济和精神上都造成很大影响,并影响到他们的晚年幸福生活。耿浩几次看到,上当受骗的老年人找他求助时满眼伤感,他心里也不好受,“有的时候眼泪也在眼里打转转”。投资理财受骗的老年人,一般不愿意和别人聊这个话题,担心亲戚朋友笑话,也担心产生家庭矛盾,他们经常把委屈憋在心里。自2016年开始,耿浩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老年大学、社区等给老年人授课普及防骗知识。刚开始耿浩还掌握不了老年人的特点,由于授课内容有点枯燥、知识性很强,老年人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有时候,老年人的想法也很难一下改变。几年前,耿浩在老年大学讲课时,遇到一家投资公司在举办活动,号称其是政府部门支持的重点企业。担心这家公司欺骗老年人,耿浩在讲课时暗示其存在的风险。但当时老人们已经被那家公司“洗脑”,公司的业务员经常给老年人送小礼物,还给老年人亲人般的关怀,并且承诺的高利息当时也在正常支付,老人们对那家公司深信不疑。耿浩在课上讲了40多分钟,就被老人们催着结束。后来,这家公司跑路后案发。这几年,耿浩研究老年人心理,并不断分析老年人参与非法集资的案例,撰写针对老年人的授课课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现实案例,引导老年人学习防范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知识,并在授课中主动和老年人谈心,走入老年人的内心深处。耿浩告诉《财经》记者,老年人容易参与非法集资有多个因素。城市里的老年人,通过之前多年的奋斗,退休时有一些积蓄,还有退休金,而他们花费少,手里有余钱可以支配。“老年人体弱不可能再投资办企业,金融投资理财简单,不需要付出体力,收益又高,所以想用存款继续来获得收益。”但老年人对金融知识了解不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动力变弱。许多骗子以国家支持金融创新发展为名,搞名目繁多的非法投资项目,忽悠老年人投资。老年人退休后一般有很多空闲时间,有些老人爱贪小便宜,有时为了免费领几个鸡蛋,都会排上半天队。“他们面对投资公司的花言巧语,往往经不住发大财的诱惑。”耿浩表示。另外,老年人重亲情友情,慈悲心理浓厚,很容易相信他人。投资公司的业务员,善于抓住老年人这个心理,大打“感情牌”,以此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一些人甚至认了老人当亲戚,要求老年人帮助完成工作业绩。耿浩一度以为,老年人参与非法集资被骗是因为早年因教育资源有限,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后来发现,高学历的退休大学教授和退休干部也占被骗老年群体的很大比例。甚至有的退休大学教授在这起案件中受骗,不久后又在另一起案件中受骗。耿浩因此发现,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对象不分学历高低,也不分职务高低。对此现象,耿浩表示,这与非法集资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有关,“因此大家需要牢记高收益必将伴随高风险,不要轻易参与高风险投资理财项目”。有十余年审判经验的罗兰,目前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下称“北京东城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罗兰对《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养老的名义行诈骗之实,变着花样骗取老年人钱财,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北京东城法院对涉老诈骗的案件逐案梳理甄别,发现涉及的犯罪主要包括非法集资类犯罪和诈骗犯罪,涉案被害老年人人数众多,损失金额巨大。罗兰解释,非法集资类案件,犯罪分子作案手法主要表现为假借“养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名义,通过推介会、客户推荐、广告等途径鼓吹“以房养老”“以房理财”“资产管理”,以高息及无偿提供反担保的方式诱使老年人抵押房产投资所谓养老项目,承诺按月给付理财收益、按时返本付息并有旅游、养老等福利,项目前期都能按期支付收益或履行组织旅游等约定,实则“拆东墙补西墙”,用新集资的款项兑付到期利息,更有甚者采取“拉人头”的方式,让老年人成为所谓的股东,深度套牢。“三张牌”与六种骗局对法院审理的案件中老年人被骗的过程及被骗的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后,罗兰总结认为,犯罪分子在诈骗老年人时,手握“三张牌”,正是利用这“三张牌”令一些老人人财两空。首先是“情感牌”。部分老人因退休后生活圈变小,子女又忙于工作沟通较少,内心会渴望得到关怀和陪伴。犯罪分子则抓住老年人这一情感弱点,和老年人拉家常、套近乎,甚至像子女、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利用一些话术给老人老有所依的错觉,进而放松警惕信任他们推销的各种产品。罗兰表示,犯罪分子利用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创建“热心体贴”“善解人意”等基本人设,老人们一旦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不自觉地将这种初期印象持续带入后续的交易过程。“有的老年人甚至在被骗后因为已经与犯罪分子建立了情感链接,依然相信他们编造的各种延迟拍卖、延迟付息、项目停滞的理由,不仅不好意思向犯罪分子主张权利,还反过来安慰犯罪分子。”罗兰说。第二张是“专业牌”。罗兰称,部分老年人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甚至阅历丰富,普通的伎俩并不能骗取他们的信任。此时犯罪分子通过团队作战、骗术环环相扣,从业务员到部门经理,再到公司总监,轮番介绍投资项目的美好前景。甚至还会带老年人参观预先租赁好的厂房、工地,宣传所谓公司实力,获得老年人的初步信任后进一步推销量身定制的产品。此时虚假项目经过连环包装套上了专业外壳,即使有一定知识背景和阅历的老年人也很难识别出来。第三张是“赔本牌”。犯罪分子抓住部分老年人勤俭节约、跟风的心理,组织各种免费讲座、免费参观、促销活动等。犯罪分子通过这种集中发放福利的方式,实现人员聚集,营造生意火爆、盈利丰厚、“不投资不购买就是吃亏”的氛围。“其实为了取得预期效果,犯罪分子已经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安插人手,假意烘托气氛和引导投资消费,他们看似赔本,实则以小利换得老年人围观造势,最终成功推销虚假理财产品,或者质次价高、假冒伪劣的‘三无’药品食品,骗取老年人的钱财。”罗兰说。通过梳理涉老诈骗案件,罗兰分析主要存在六种常见的养老骗局:“投资养老”“药品保健品”“以房养老”“黄昏恋”“冒充公检法”“收藏品”。在“投资养老”骗局中,犯罪分子不断吹嘘所谓在建养老公寓、养老理财服务、购买养老保险等“养老项目”,号称不仅预交费用可以折扣价提前锁定养老床位、提升养老套餐等,还可以等同项目投资,拥有高额利息回报。事实上,所谓养老项目和高额回报都是假象,即使前期有少量返利,也是来源于其他老年人交纳的费用,属于“拆东墙补西墙”,最终不仅“养老项目”石沉大海,高额利息也无法兑现,甚至还会血本无归。在“收藏品”骗局中,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希望将收藏的老物件、珍品变现安享晚年的心理,故意夸大藏品价值,向老年人谎称他人有意高价竞拍,或者向老年人推荐所谓升值潜力大的收藏品,诱骗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藏品。而看似生意红火的拍卖公司只是空壳公司,他们向老年人虚构资质和高价评估,只是为了骗取老年人预交所谓委托拍卖费、藏品估价费、巡展保证金等子虚乌有的费用,或通过承诺代销、约定回购等方式诱骗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所谓“藏品”,钱财到手后,骗子 人去楼空。在“以房养老”骗局中,犯罪分子通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什么都不用干就能赚钱”等话术,诱导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借贷公司,谎称每月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也不耽误老年人居住。对“以房养老”骗局,罗兰称,老人事实上已经落入“套路贷”的骗局,对方通过让老年人签署各种手续和办理公证的手段,“神不知鬼不觉已经骗得老年人房子的处分权,老年人本以为可以坐收养老钱,没想到被骗子偷天换日,反而成为被催收债务的对象,甚至被逼卖房还债”。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车行义曾办理过一些“以房养老”骗局案件,帮助一些老年人维权。车行义对《财经》记者表示,他关注到多起房产诈骗“套路贷”案件,这些案件“套路”几经演变升级,但最终目的都是各方联合诈骗和侵占受害者的房产。而上当受骗者的房子寻求解押之路很困难,据车行义了解,有些房产被查封多年,有些受骗者还面临暴力催收卖房、转贷等,维权困难。保护老年人的“钱袋子”为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2022年4月起,中国开始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主任陈一新表示,要尽快打掉一批养老诈骗犯罪团伙,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领域涉诈问题,整治规范一批存在诈骗苗头隐患的机构、企业,增强老年人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陈一新强调,针对老年人的涉诈App、非法养老服务机构、商品房虚假宣传、涉老旅游项目和艺术品经营、无资质医疗机构擅自诊疗、涉老“保健品”、非法集资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完善行业监管机制、行刑衔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规范行业发展、铲除涉养老诈骗土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对此专项行动,耿浩称,“这对我们做好老年人防诈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也更加重视老年人防诈骗工作。”耿浩认为,老年人防诈骗,关键是预防,“一旦发生了,后果无法弥补,我们除了配合公安部门进行打击,重点还要做好宣传预防工作”。对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罗兰表示,司法机关一方面依法严惩涉及养老诈骗犯罪,积极开展追赃挽损、对犯罪分子采取从业禁止等措施,从案件办理上坚决打击养老诈骗,对犯罪分子形成威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帮助老年人护好养老钱、健康快乐享晚年,促进形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的良好氛围。如何防范老年人被诈骗?对此,罗兰认为,这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共同的责任,并建议,老年人要多学多看多跟年轻人交流,了解防骗知识。高明的骗术往往包裹着诱惑的伪装,老年人要保持清醒头脑,打消“用小钱赚大钱”的念头,也不要相信骗子神神秘秘“不要告诉任何人”之类的谎言。老年人尤其应保护好个人信息,“给自己的钱袋子上好锁”。罗兰认为,子女也要多跟老人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老年人的思想动态,弥补老人情感缺失和心理需求。“不少老年人投资时未告诉子女,被骗后不敢告诉子女,常常既遭受钱财损失,又背负巨大心理压力。所以子女要主动多跟老人交流,这不仅能够帮助老人预防被骗也能帮助老人留存证据依法维权。”罗兰表示。如今,赵银光、田友娟等志愿者,都把志愿者活动当成自己的工作,每天早出晚归。2021年,赵银光共出勤271天。田友娟出勤天数也超过200天,在做手术的前一天,她才向团长赵银光“请假”。赵银光等人被骗的钱,至今未追回。据赵银光了解,涉事人员已经被判刑。田友娟说,她之前不敢告诉家人被骗的事情,后来一点点透露给老伴,这几年他们逐渐积攒一些退休金作为养老钱,“弥补之前的亏空”。田友娟的女儿看到志愿团的报道后,才知道母亲被骗。“有一天她下班回来说,妈妈,给你5万元,你存到自己卡上花吧。”田友娟说。责编 | 田洁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