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4条tips

「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4条tips

其他

前段时间上综艺,很多人来跟我说,节目上的有一句话戳中了她们:安全感是要自己给自己的。

其实我并不是完全认同这句话。我觉得一段好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先解决好,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问题交给对方,看双方能否一起努力去解决问题;甚至有时还可以选择先带着问题往下走,有时候走着走着问题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但安全感能不能自己给自己呢?其实还是可以的。我有一个朋友,就是一个很擅长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人。

她真的能够做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周末不需要安排很多外出的活动,也不一定要跟其他人在一起。她能让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舒服自在。

她敢于向自己喜欢的人主动付出,无论是朋友还是约会对象。她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己的付出也是会被喜欢的。哪怕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她也不怀疑是自己的付出的问题,只会觉得是“对方的损失”。

她也很少慌张,恋爱时很沉得住气,不会患得患失,对方假使不回复,她也就淡然处之。除非真的有很坏的事情发生,她明确知道了,否则不会胡思乱想——她觉得这只会伤害到自己。

她有充足的安全感作为底气,来支撑着她爱自己和爱他人。

更重要的是,她对自己、他人和生活,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她追求内心的价值,很少被他人的评价影响。

为什么有些人的内心特别有安全感,而另外一些人就经常安全感不足呢?今天和大家聊这个话题。



己给自己安全感,
根源是对世界和自己的信任

安全感,其实就是“信任”的一种表现方式。相信世界、他人不会/不能过分伤害到自己,就有了对外界的安全感。

而相信世界和他人不会过度伤害到自己,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因为过往的经历,对他人和世界有着乐观的态度。Ta们或者有着美满的童年和原生家庭,或者是有过很好的爱与被爱的经历。Ta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温柔和善的,也坚信自己是会被爱的。因此ta们总体就有着信任外界的倾向,哪怕偶尔被伤害,也能因为被爱的经历而治愈自己。

那过往经历不美满的人,如何获得信任感呢?第二种情况,也是更加稳固的自我安全感来源,是对自己的一种深深的信任:

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更相信自己有做判断和决定的能力——Ta们相信自己的生活中无论出现什么局面,自己都能够处理,哪怕最坏的情况发生,也是自己能应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给自己安全感不是自我洗脑,不是幻想不会有糟糕的情况发生,而是一种“有边界的勇敢”。

Ta们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边界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选择,也因而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Ta们也明确自己的三观,能够用自己的三观去分辨、分析事物,找到自洽的方法。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就不会经历伴侣的出轨。Ta们只是不会在这件事发生前,用猜测折磨自己。也不认为对方的出轨会导致自我的毁灭——对方会出轨就说明对方配不上自己,失去对方是对自己有利的,也就没有什么难舍难分。

又比如在工作中,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人,也不一定就不会经历失业。但ta们知道就算失业了,自己也会找到新的机会。

Ta们不把对抗风险的希望寄托在他人和世界的偶然性之上——这个世界发生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Ta们靠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和信任,来预防和对抗风险。这是一件可以通过「成熟」来习得的事情。

安全感的根源就是信任。相信对方、外界不会,或者不能给自己带来无法承受的伤害。有些人的这种信念较强,ta们便会表现出较为放松和笃定的状态,而有些人对此信念不足,就会需要时时刻刻向外界寻找和确认“安全”。

过往的经历无法选择,我们仍可以通过加强对自己的了解,让自己经历更多事、迎接更多挑战来提升「自我效能感」——找到“自己有力量”的感觉。越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定能力,就越能够为自己提供安全感。



什么有的人

难以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首先还是与童年有关。

溺爱家庭的孩子,没有体验过正常的关系,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关系的预期是不合理的。

有的抚养者时刻和孩子在一起,总是及时满足ta的需求,从来不让孩子感受到失望。如此不允许分离,孩子将始终停滞于“与抚养者共生”的阶段(Mahler et al., 1975)。Ta们无法得到锻炼,也就在长大后,仍然希望自己依恋的人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随时回应自己——Ta们的安全感只能从他人身上获得,无法自己给自己。


被忽视长大、或者父母很严厉的孩子,不曾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也没有足够多的温暖经验。Ta们总是在为可能发生的被忽视和被厌弃担忧。值得一提的是,忽冷忽热、前后不一致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这些孩子同样难以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

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安全感,需要和父母之间有着良好的分离经验。抚养者们会离开,但“在被需要时仍会出现”。孩子因此可以暂时不为分离焦虑,又有空间自己去体验世界。当孩子们能够等待,且自信地期待满足,ta们开始形成安全感,且不因与抚养者的空间和时间距离而改变(Mahler et al., 1975)。

另外,父母不需要尽善尽美,但需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温暖经验。此时,孩子会认为温暖是种生活的常态——从而建立起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这样,孩子才能不会因为小的分离或不快,就动摇自己内心稳定美好的对他人的认知。

也是因为美好的经验足够多,孩子会原谅抚养者的一些过失、对自己的伤害等,ta们慢慢形成“理智上整合矛盾”的能力,ta们经历一番内心斗争,开始接受“有瑕疵、但足够好”的概念。于是长大后,哪怕关系中有不完美的地方,ta们也懂如何“合理地期待”,能够让关系维持下去。

最后Mahler (1971)指出,安全感的发展不是童年就结束的。我们与客体的关系,会在之后的人生里不断发生改变。长大后,假使遭受了重大的关系创伤,人们对于外界世界的基本认知可能会被这些创伤改变,内心的安全感也会丢失 (Tedeschi & Calhoun, 2004)。



年后“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的4点tips


1. 了解一个人才能相信一个人,自己也不例外。

除了上文提到的,通过尝试一些有挑战的任务并达成它,来提升对自我能力的信任;我们也需要分析自己不安全感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自己是否是一个会过度警惕的人?观察哪些事情、情境会引发我们的不安全感,自己对不安全感的应对方式通常是什么,是不是“有害”的应对方式?

相信自己没那么容易被摧毁,也相信自己作为人的修复力。同时做更多前置的思考,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无害的对不安全感的应对方式。

2. 活在当下,学会在不确定中随波逐流(ride the flow)。

不安全感,就是对一种负面可能性的恐惧;是对于人生无法被自己全然掌控的不接纳。总体来说,提升对不确定的容忍程度能够使人的内心更强大。因为开放和允许,能够承受的压力也就更多的。

锻炼正念冥想,通过学会如何专注于此时此刻,能够提升对不确定的容忍度——因为你会越来越少地去感受还没发生的可能性。你的注意力更多地在每一个此刻。

(相关阅读:正念地「活在当下」,已经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术。这里还有三个小tips——


3. 「更关注负面」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更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

Greenberger, Padesky & Beck (2015) 所著的《思维取代思绪》(Mind over Mood)中,提出了7步方法。在你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可以尝试练习它:

第一步,写下情况:现在让你出现强烈情绪的场景。
eg. 恋人离开家,出差五天。

第二步,写下情绪:现在的情绪。
eg. 害怕、焦虑和恐慌。

第三步,写下自然涌现的想法:因为这个场景你自然而然对于他人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eg. Ta抛下了我。我不值得被爱。

第四步,写下支持这些想法的证据: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让你觉得这些想法是事实。
eg. Ta没有说到底什么时候回来,而且我一直没收到ta的信息。

第五步,写下不支持这些想法的证据:
eg. Ta一直都很在意我的感受,而且走之前说了事情结束后会尽快回来。

第六步,写下平衡后的想法:在对比了两方面的证据后产生的新想法。
eg. Ta一直不发短信给我是不好的,但是很有可能不是ta不想理我,而是暂时抽不开身。

第七步,评价现在的情绪:现在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或是产生了新的情绪。
eg. 挂念和担心,而不是无法承受的恐慌。

4. 和对的人在一起

成人后新的关系可能会催生对于人际关系的新看法 (Harms, 2011)。找一个能够信守承诺,情绪稳定的人,与其建立起长期的人际关系。

这个人不一定是亲密对象,也有可能是一个密友。甚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并与之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的话,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类似的长期关系也可能会有相同的作用 (Harms, 2011)。 在这些长期关系中,人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从而把自我重塑。

愿你我都能日渐成长为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人。

今日互动:你觉得什么方式给自己安全感最有效呢?来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点点「在看」,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


References:

Ainsworth, M., & Bell, S. (1970).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u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1(1), 49.

Akhtar, S. (1994). Object constancy and adult psychopatholo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75, 441-455.

Alperin, R. (2001). Barriers to intimacy: An object relations perspective.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8(1), 137-156.

Calhoun, L., & Tedeschi, R. (2004). Author’s response: "The foundation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New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15(1), 93-102.

Fraiberg, S. (1969). Libidi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4(1), 9-47.

Greenberger, D., Padesky, C., & Beck, A. (2015). Mind over Mood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Harms, L. (2011).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South Melbourne, V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hler, M. (1971). A Study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6(1), 403-424.

Mahler, M., & Furer, M. (1969). On Human Symbiosi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Individuatio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Mahler, M., Pine, F., & Bergman, A. (1975).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Symbiosis and Individu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Winnicott, D.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金像奖影后,终身未嫁,最近她给自己安排好了后事巴菲特在熊市中赚钱的4条黄金法则“轻罪”也可从严处理,保护人民的安全感打工人的安全感也太奇怪了吧?!【时政】马克龙失宠了!法国年轻女性:看他就没安全感!日本老邮票及其悲惨故事和深刻教训果粉的“安全感”,靠它给「反季流感」大爆发,这些城市的朋友注意了!NetOps、DevOps、NetSecOps有什么区别?“得不到爱,让我痛不欲生”:恋爱中失去自我的人,怎么找到安全感?「高质量孤独」的4个特点小时候没有安全感,长大会好吗?还有人记得电影《卡桑德拉大桥》吗?大一住校?我整理了10条Tips帮助你快速适应住宿生活~酱爆鸡丁从电影院出来,我产生了一种「濒死感」安全感就像空气,唐山却令人窒息——案情孙小果化自然奇迹!大堡礁自己给自己争了口气【健康】猴痘:第二剂疫苗几时打?谨防“虚假的安全感”她们争相「自残」,只为训练忠犬男友 | 女性安全指南 199提升社会安全感之道 |《财经》社评KY创始人小姐姐请回答! 丨525抖音直播:为你解答有关「自我接纳」的种种疑惑【社会】缺乏安全感,法国民众持枪率暴增不加班、不鸡娃,这位二胎妈妈的「松弛感」太迷人了李易峰赌了把大的,结果把自己给玩死了间歇性讨厌自己,如何学会「自我接纳」?捍卫民众财富安全感 | 《财经》社评读了4遍《百年孤独》,我发现书中这10句话,能让人越来越清醒唐山打人事件令人震惊,建设文明社会必须保卫公众安全感丨南周快评装可视门铃遭邻居反对,安全感和隐私权需寻找平衡丨南周快评雨还在下评论|请用严刑重罚打捞女性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我,该如何经营亲密关系?”艺术留学4年暴增307%!“流水线”作品集已经不work了!进名校的4条“蓝海”赛道你适合哪个?"看了轻伤标准没安全感",该有所反思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