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问题在哪里?
沟通虽说终归是件好事,但似乎从来不是件易事。究其原因,粗略地可以归因于两条:“语言”不同,“频道”不通。
这里的“语言”并不仅仅是口头的表述,而是泛指所有能够传达信息的载体,包括肢体表达、表情、神态、语气,甚至是性格和价值观等等; “频道”则是比喻双方是否用了恰当的形式,在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展开沟通。
孩子的语言表达特点是:简单,按阶段性发展,且稍显隐晦; 而父母的语言表达特点是:复杂,主观,受性格影响。
新生儿通过哭声进行交流。就是让父母知道他们饿了、不舒服、疼痛或需要安慰; 随着孩子在1到2岁之间的语言发展,父母和孩子可能开始进行简单的语言对话。例如,孩子可能会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说:“那个?”(那是什么?) 在2-3岁的语言发展中,孩子们开始用语言来索取熟悉的东西,如食物和玩具。开始明白某些物品属于他们,并展示出保护和捍卫自己物品的意愿; 到了4至5岁,孩子开始理解个人所有权的更深层次概念。他们能够意识到物品可以属于不同的人,包括自己和他人。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去表达和理解分享、尊重; 到了6岁及以后的年龄,孩子准备进入学龄,语言和认知发育开始复杂。他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所有权、契约和责任的概念,以及公正分配的重要性。
父母就像老司机看着新手上路一样,开慢了就有点气急败坏,开快了却又心惊肉跳; 孩子就像新手司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能准确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当他们指手画脚或发牢骚时,就会出现沟通障碍,向父母发出不明确的信息。
担心孩子发脾气时伤害自己或破坏财物
孩子在发脾气时伤害他人
如果孩子的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父母自己会感到很尴尬
觉得孩子在针对自己
赶时间,急着送孩子上学再去上班。 特别疲惫,或身体不适。 处于有压力的群体环境中(包括家庭或工作场合)。 坚持某些特定的认知,拒绝聆听或改变。
亲子沟通中的2个判断、4个原则
参考资料:
(可上下滑动查看)
专业审核:马信诚 心理师
责任编辑:郑清湄
循证的理论基础,参考《儿童发展心理学》对3-8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总结,教我们学会“孩子的语言”。 配合20+真实案例,进行一对一深入分析,沟通不仅仅是说话,还有观察。 挑选日常生活容易发生矛盾的7大场景拓展讲解:当孩子愤怒时、悲伤时、沉默时、产生焦虑情绪时、生成抑郁情绪时、违反规则时、冲动冒险时...... 总结亲子沟通的“三板斧”,寻找具有广泛适用的沟通技巧。
希望这个课程能为一些和谐的亲子关系提供一些支持。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可报名课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