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青年,较真,敢上
研究员探索“熬夜是否会导致猝死?”
“晒被子后的阳光味,是螨虫尸体被太阳烤焦的糊味儿。”
和这个未经确证的说法相比,“泳池里让你安心的消毒水味其实是尿和氯反应生成的”更令人崩溃。“消毒水味道”越大,泳池里的尿可能就越多,大杨在这个夏天求证到的真相,具备“让人心凉了一大截”的功效。
“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流中,找到一些真实、可信任的说法或事情?”这是有人朝单向树洞投掷的一个提问,得到的部分回答如下:
“可能靠运气,直觉,自己分析。”
“有逻辑的思考是唯一工具。”
“把一句常说的话倒过来说大概才能减少暗黑对心理的琢磨:保持热爱生活,尝试发现生活的真相,借此追逐英雄主义。”
“追求真实和理性的信任是一件极麻烦、成本很高的事,如果没有较真的劲儿,就别较真了。”
一帮较真的“青年理工工作者”,就不嫌麻烦,研究起生活里那些“不是特别成问题”的问题:
游泳池里到底有多少尿?
捅进我们喉咙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棉签”?
在游戏里打碎一个箱子到底有多难?
都知道 0 糖 0 脂是用代糖,那我们还能不能快乐吃糖了?
常看见大厂猝死的年轻人,它是不是真的已经盯上我们?
提出问题,寻找一些真实、可信任的答案,他们把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
01
起点是疑惑、谣言、兴奋,
和“在泳池 XX 的人被起诉 ”?
每天下午三点钟准时叫外卖,没有奶茶生命就不完整,在大杨这位“奶茶信徒”的眼中,无糖食品的广告多到令她疑惑:
“零糖零脂零卡,好吃不怕胖”
“无糖轻盈没负担”
“无糖畅爽无拘束”
这些食品为什么能标注无糖?
无糖就真的没有能量吗?
无糖为什么也是甜的?
无糖食品真的可以放心吃吗?
刘洋则是一度被“大厂的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刷屏,“猝死”和“大厂”“996”相关联后显得尤为扎眼。如果抛开社会议题属性,单纯从病理上看看“猝死是否走向年轻化”呢?
用数据来说话,他想试试。
资深游戏玩家小凡发现,2022 年的我们习惯在虚拟世界中,上课、开会、买菜、直播购物、听演唱会。
而 VR、AR、元宇宙、仿真人等新词的出现,意味着虚拟世界的创造者们,早已把研究推进到了超乎想象的境地。
“活在游戏里”的童年梦想似乎真的要实现的当下,他既兴奋又不安:被游戏技术引领的时代会是更好的时代吗?
当然,并不是每个问题的起点都那么的“诗和远方”。大杨坦承,当看到“游泳馆起诉泳池便溺客人”的新闻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必须得知道自己呛一口水到底会喝进多少尿。
02
“小白”们的较真有点崩溃,
不能解决就去找人
“全是小白。”
大杨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刘洋本硕都在研究动物营养学,小凡念的是机械自动化,进厂当过技术员,做过科技记者,但在游戏领域,他最能“镇场”的标签是,赛博朋克 2077 狂热玩家。
可以说,面对问题背后藏着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点,他们全得从零开始。
“首先不能用百度。”在开头提到的那个树洞互动里,有人调侃。
刘洋花了一个多礼拜找文献,把博士论文、专业领域内的书籍看了个遍,“得先有个框架性了解吧”。
看了一堆论文后,他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自己最初的问题似乎不成立。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出乎意料的短时间”是多久?24 小时,5 小时,1 小时?
而猝死相关的资料特别少,因为它根本不是个病名。引发猝死的原因有脑源性的、肺源性的、心源性的,只有把目光锁定在常见的心源性猝死里常见的冠心病,这个问题才能往下走。
他给自己列好了步骤:
第一步,拆解问题,寻找定义,形成框架;
第二步,各种发散,无限往外分支提问;
第三步,找到一个思路,作为主线;
第四步,锁定新的关键词,继续搜索;
第五步,能解决就继续,不能解决就找人继续。
刘洋出发去安贞医院找专家了,北京知名治疗心肺血管病的三甲医院。
在向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于薇讨教前,他顺便做了个“专业的心脏体检”,6085 元 5 毛 4 分的组合项目,可以全面了解心脏检测相关的各项指标,以及“贵有贵的道理”。
大杨“不能解决就找人”的经历更离奇。
在知网里键入“甜味”,勾选“生物学”选项,检索出论文《甜味分子与 G 蛋白偶联受体 Tas1 R 2/3 及激活机制》,找到通讯作者刘波教授,按论文末尾留的邮箱地址发信,收到回信,没看懂?继续加微信问。
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发表过“甜味剂取代糖是饮料发展的趋势”观点,她同样发了请教邮件。陈院士也是坦诚,邮件回复“感觉你的观点有点不太对头”。
虽然信末写了“如有意,约个时间我们可以谈一下”,但他没想到的是,大杨真的带着一帮人进了办公室。
“我们没有讨论好一致的意见,不能拍将来要播出去的东西。”陈院士双手抱胸。
03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得有新数据、新工具、新方法
刘洋关于猝死的探究一度陷入停滞,找不到数据。
就在他反复用不同的关键词检索各类网站资料时,有个词跳了出来:GBD。那是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一条医学领域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的日常新闻里。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疾病的指标,比如年龄段、发病率、致死率,可视化做得特别棒。
他立马发给了朋友:“给你们看个好玩的。”
小凡同样有过这样的“决定性时刻”。
研究游戏里无论怎么碰撞也不变形的箱子,他找到了个工具 Physics Engine,可以模拟和实时计算各种碰撞情况。
简单点来说,小凡找到的这个新工具,让不打游戏的人看明白了:物理引擎就是一个随时在做中学物理题的做题机器。视效很牛的游戏,大多在用障眼法。
旧工具被他用得不同寻常。举个例子,他用一张 excel 表格说清了美颜滤镜到底是什么。
而运用 XMind ,更是大杨厘清自身思路和与人沟通的利器。她甚至把整张图放大打印出来,摆到陈君石院士的书桌上供审阅,消除了最初的“没有讨论好一致的意见”。
打印出的思维导图
“尤里卡!”
传说阿基米德在浴盆中意识到可以用排水体积计算浮力,他欢呼的这句希腊语意为:“好啊!找到了!”
聚集了这帮较真“理工青年”的尤里卡工作室,和腾讯联合推出科学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网络迷踪》式的全桌面第一视角展示,动辄几十上百条的参考文献,院士、教授们对结论进行最终审核,沉浸式追完整个解题过程,多数人看完后脑子里会蹦出两个字:
硬核!
上腾讯视频搜索“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偏偏腾讯制片人谢琳却说,这帮青工所研究员都是普通学科背景,他们想展示的就是,普通人对生活提出疑问后如何去查寻,如侦探般,从蛛丝马迹里找到答案。
小凡就是个宅男,爱写代码,为了让自己住的小单间更有活力,养了四只随时叽喳的鹦鹉。唯一显得不太寻常的点,就是回答任何问题时都要从头讲起,遇上朋友跟他抱怨公司糟糕,他更愿意提供整套的逻辑分析。
以及,他是极少数会把游戏里的箱子碎片摆在一起的人,结果发现它们都长一样。
除了每天下午三点必点奶茶外,冷脸少女大杨得到的朋友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倔强,对于不科学和不专业,绝对零容忍”“有事说事,从不废话”。
大杨甚至去了甜味剂工厂的实验室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刘洋说自己也是不表现出来的那部分人。以前的他,如果对某个事有好奇,会上网简单搜索一下,找个答案。但现在,随着新冠疫情而来的“信息疫情”,被传播的虚假信息令他无法相信现成的、未能确认真假的答案。
于是,他观察了采样拭子和棉签在电子显微镜下的显著区别,熬夜加班研究“熬夜加班是否会导致猝死”。
这帮“青工所研究员”的口号是,对生活提供确定性研究。
从信息匮乏的时代,进入意义匮乏的时代,生活充满各种未曾预料过的混乱、旧经验失效的情况下,这种确定性尤为重要。
“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流中,找到一些真实、可信任的说法或事情?”
再次提起这个问题,“青工所”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运用新数据、新工具、新方法,重新建立生活的解释系统。
编辑 - 杀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