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六不做,一年病不沾
今年入伏时间:2023年7月11日。
古诗有云:“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
每年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酷热难熬的时节。
热浪翻滚,暑气蒸腾,人体无病三分虚,极易受外邪侵袭。
然而夏养三伏,此时也是进补养身的最佳时机,有诸多讲究和禁忌。
其中“入伏六不做,一年病不沾”,老祖宗的忠告,一定要知道,别不当回事!
《汉宫旧仪》中记载:“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行他事。”
入伏,本是古人祭祀社稷之神和先祖的祭日,被称为“伏祭”。
民间认为到了夜晚,万鬼夜行,应当早点归家,紧闭门户。
且伏为阴气,到了三伏天时,阳气鼎盛,阴气迫于阳气而伏藏。
故而阴阳不调,暑邪肆虐,伏日亦是恶日,最好是诸事不做,静养生息。
在古代时,“入伏”这天甚至还会特意休假一日,既为祭祀,也为养身。
即使到现代,人们在入伏日不会进行祭祀,已不再为法定节假日。
但我们也要尽量做到不晚归,不过劳,静心修养,以保身体安康。
唐代学者张守节说:“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入伏后,天气极为潮湿炎热,可谓是上蒸下煮。
为抵抗酷暑,人体本就消耗过大,易受暑气和湿气侵袭。
此时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清闲度日,避暑消暑,保持精力充沛。
如果外出远行,烈日当空,地表积温,就很容易晒伤和中暑。
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在炎热天气下出行,甚至可能诱发血栓、心肌梗塞等重症。
入伏以后,若没有特殊重要的事,最好不要到处远游,居家躲避高温,减少运动量,方能周全自身。
《四时纂要》中讲:“三伏日,不可嫁娶,伤夫妇,不吉。”
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婚姻嫁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人们会根据风水命理等因素选择吉日,让新婚夫妇纳福迎祥。
而三伏天,气温一天更比一天高,人体易疲倦,处于较虚弱的状态。
再加上心情易烦躁,情绪不稳定,不利于新人的身体健康和婚姻幸福。
所以,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古代,基本上老人们都不会让新人在三伏天结婚。
虽然如今我们已少有忌讳,但出于天气、舒适和方便的考虑,也不宜在此时举行婚礼。
《保生心鉴》有言:“午火旺则金衰,于时当独宿,淡滋味,保养生脏。”
在五行学说中,夏属火,庚属金,而火克金,所以庚日时,金必伏藏。
而夏至三庚入伏,入伏也是庚金伏藏之时,人应顺应自然,不妄动,不伤元气。
夫妻应节制自身,各自歇息,保健养生,避免额外的消耗,对身体造成损伤。
毕竟,在一天工作和生活的忙碌后,应当安眠一夜,养精蓄锐,增强体质。
古人也说:“服药百颗,不如独卧一宿。”
在暑湿交替的三伏天中,再多的补药也比不过好好睡觉。
不同房,不熬夜,恢复体力,颐养气血,自然延年益寿。
清人李渔说:“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
三伏天,热中之热,精神损耗,是大多数人一年中最难熬的关卡。
于是人们为了防暑避暑,会选择冷饮冷食,甚至让空调直吹日夜不停。
可这只是图一时舒适,过于贪凉只会让寒气入侵,给身体留下病根。
长夏主脾,饮食过凉,必定伤及肠胃,还可能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
经常待在空调房内,不知冷热,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伤风感冒。
哪怕此时没有症状,但脾胃损伤,湿寒积聚,秋冬季节身体难免不适。
《老老恒言》中讲:“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
天气再热,也要注意饮食,护好身体,三伏天健健康康,未来身心无恙。
古语有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三伏天,也要坚持适当运动发汗,排毒祛湿。
同时还可以提升阳气,起到冬病夏治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黄帝内经》中也说:“腠理发泄,汗出腠理,是谓津。”
意思是,汗液是由津液气血转化而成,也离不开阳气的参与。
凡事过犹不及,大量出汗必然会损耗阳气,损伤气血,一定要适可而止。
三伏天锻炼,应选择和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等,以微微出汗为宜。
锻炼时间也要避开最热的中午和下午,清晨或傍晚运动半小时左右即可。
作者 | 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主播 | 紫陌,微信公众号:紫陌讲故事。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