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变革中乘风,管理者需要怎样的“ESG指南”
ESG是个多棱镜。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它的面貌是不同的。对资产管理机构来说,ESG是一种投资策略;对学术机构来说,ESG是一门学科;对专业服务机构来说,ESG是一门生意;对大众传媒来说,ESG是一种可供解读的社会现象。
那么,对企业来说,ESG是什么?企业是将ESG付诸实践的主体。ESG不是事先的话语构建,它最终的归宿,就是弥散在每一次经营行为之中。
解决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中欧商业评论》举办“ESG领跑营”的目的。我们的课程不是要去讲授类似“ESG学”之类的知识——在市场上,讲授这些内容的课程很多,相关知识普及书籍更多。我们是要为管理者提供一份不断生长的“ESG管理指南”,在多领域交叉的浩繁知识中萃取出能够作用于实践的那部分。
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的一年里,以大型企业为起点,我们实地调研了ESG生态圈中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是:国际资产管理机构、权威评级机构、银行、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学术机构。从企业与这些机构,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经纬中,我们逐渐摸清了这些问题:企业管理者在面临实务操作时,他们需要哪些外部资源助力?可能会面临怎样的问题?
我们发现,问题可能集中在这6个方面,它们是:“ESG议题”上的内部沟通、政策的解读与把握、与资本市场对话、将ESG融入经营的方法、基本减碳方法与“工具箱”、ESG报告撰写,以及围绕着ESG的对外宣传方案。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沟通
上市公司面临的ESG压力,通常由ESG报告引发。但对管理者来说,第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并非报告,而是内部沟通。ESG是一个新理念,参与其中的管理者需要引领改变。引领改变,就意味着要先解决矛盾,而后才能协调各方。这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我们因此请来了中集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委会研究组专家李柱文。
李柱文自2018年开始负责集团的ESG报告撰写,此后不断推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在工作开展之初,他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以各种方式在ESG议题上发挥作用,赢得上级支持,获得同时的配合。也是凭借在ESG议题上发挥的作用,他本人的职业生涯也经历蜕变,在组织内部能够担负的责任更大,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也更强。作为中国最早参与ESG进程的管理者,李柱文走过的路,很有代表性,将来可能会有其他人继续走。他形容自己当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人蒙头做”。如今,他将把他走过的路,踩过的“坑”都倾囊相授,供后来者按图索骥,让他们少走弯路。
第二,是对中、美、欧环境政策的解读与把握
眼下,对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重要且急迫。管理者具备这方面知识相当于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避雷针”,能保证企业安全运营。
我们因此请来了莫争春博士。这位前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前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执行主任深谙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气候立法逻辑,并了解中、美、欧的气候法规对具体行业产生的影响。莫争春同时精通绿色金融及碳市场。他是学建筑出生,2015年,他设计出第一个促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绿色保险产品。1999年,他参与中国第一个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的中美合作示范项目。对企业如何通过ESG实践整合外部资源,尤其是争取政策性资金及金融支持等方面,莫争春有深入研究。
第三,与资本市场对话的能力
ESG自诞生起就带有金融属性,它之所以比“CSR”等商业向善模式更具全球影响力,也是因为它讲企业对外部性的管控能力与资本市场关联到一起,让好的企业得到犒赏。就是因为它联通了企业实践与资本市场,让做得好的企业够得到直接的犒赏。因此,与资本市场对话,也应该是ESG管理者的必具的能力。
在这方面,商道纵横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刘涛深具经验,且做出了诸多上佳范例。在CSR/ESG方面,他具备15年的咨询经验,为政府部门、大企业提供服务。他精通国内外各主流评级体系的特征,并做过系统比较;他也辅导过多家企业完成ESG数据收集、ESG报告撰写的工作。在与资本市场对话方面,李柱文亦有心得。两位专家,一位来自专业机构,另一位来自企业内部,他们的解法会让学员在这个问题上获得更为立体的解答。
第四,“减碳”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欧洲是“ESG”观念的“祖源地”,也是环保标准最为严苛、实践水平最高的地区。欧洲大企业的标准,就是全球的标杆。我们因此请来了Marie de Saxcé 博士。Marie具有15年从事环境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开发、环境影响全生命周期数据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咨询的经验。她曾为法国生态环境转型部、法国环境能源署及丹麦环境署提供顾问服务,了解政府标准。她也为雷诺电动车、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迪卡侬(Decathlon),乳制品商阿尔乐(Arla)服务,精通欧洲大企业的通行做法。她将为学员讲授从战略方向到具体工具选择的知识,帮助企业管理者把握基本的“减碳”模型。
第五,将ESG融入经营的能力
与前述问题不同,将ESG融入经营,不是一个现有知识能够给予解答的问题。将ESG融入经营,是全球企业共同面临的难点,他需要管理者们共同努力,在各自企业的经营中琢磨出好的做法。
我们相信,来自老牌跨国企业的真实可持续发展案例,能够提供启迪。我们为此请来了雀巢大中华大区可持续发展总监张琦。他将以雀巢的真实案例,讲述雀巢是如何将ESG融入几十年的实践,并最终从“如何把生意做好”开始,最终提供了对“如何把生意做长”的解答。
最后,围绕着ESG的媒体宣传能力
眼下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漂绿”尤为警惕。好的ESG宣传,需要管理者具备对ESG理念有深刻理解,并能够将信息准确、如实地传递给公众。通过ESG宣传,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伙伴以及消费者建立新的情感共鸣,增加品牌的粘性。这样的宣传,距离“漂绿”很远,相反,对企业与社会来说,都会产生正向效益。作为全球食品巨头,雀巢在品牌塑造和与消费者情感链接的塑造上,都积累了上佳经验。张琦也将在这方面展开讲述。
除了5位课程讲师,我们请来了两位朋友,来担任课程教练。他们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热心人,也各具深厚的专业积淀。他们是欧陆集团(Eurofins)(上海)质量技术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经理龚苏昳,以及浙江联众集团副总裁、联众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孙凡。在两天时间里,他们将充当讨论发起者的角色,全程陪伴学员。
我们激发坦率、充分的碰撞
我们邀请的7位专业人士,耕耘于不同的领域,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实战派”。
每一位讲师或教练,我们都经过多轮沟通:
首先是找出讲师们最擅长的主题。再从这一主题出发,根据学员实践可能的需要,与讲师一起商议细化主题之下的分支。
在讲师备课期间,我们也同步向已报名和潜在报名学员搜集信息,了解他们的工作痛点,并将之反馈给课程讲师,供他们在备课时参考。
我们的课程采用闭门会议的形式,我们期望讲师尽可能充地道出个人经验和真实情况,营造坦率的交流氛围。
在沟通中,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大部分讲师都对学员的工作痛点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有些讲师很早便询问关于学员的信息,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我感到,这份好奇背后,潜藏着这样的期待:遇到同道中人。
激发坦率、充分的碰撞,这是我们选择把课程做成“线下”的原因。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不同,它需要面对面的讲授,也需要同行者之间的激荡。这就好像,对着拳谱苦读,与向武林大师当面讨教一招一式,效果全然不同。
作为内容设计者,我们更多是将这次课程视为一次对同路人的接引,把他们接引到一根正确的学习轨道,一个由最前沿ESG实践者组成的圈子。将来,“中国管理者的ESG实践”这一课题,将由我们与同路人共同叠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