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焦虑、调动情绪的年代,我们为何坚持理性温和 | C计划七周年
“每天在学校学习那么累,不断被训,回家和爸妈也说不到一块儿,我不理解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一想到还有好些年才长大,就觉得太痛苦了,看不到希望。”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孩子这样说,每次心里依然像被针扎了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会和家长聊一下,侧面帮助家长更理解孩子的困境、感受和需要,也会听听家长的困扰。
更多时候,我们试图通过经典书和课堂的讨论帮助孩子。
苦难有没有意义?如果觉得苦难是荒谬而无意义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余华《活着》) 该如何看待当下的教育制度?如何理解不同教育形态各自的利弊?如何在其中自处?(《窗边的小豆豆》、黑塞《在轮下》)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哪些不同类型?如果自己不认同,除了隐忍和决裂,有没有其他的出路?(王朔《我是你爸爸》) 怎么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怎么通过非暴力沟通去表达?(《安妮日记》) 有问题的教养方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背后的社会因素,能否帮我们与父母和解?(《孤单的蓝鹭》)
……
这是C计划思辨阅读8个级别课程中,300多个主题的几个例子。
最容易的是积累知识,其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哲学的知识可以帮孩子更理解复杂的社会和自我;
更难的是改变思维方式,学习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理解更深层的原因,看到更多可能性,做出更好的判断;
最难的是帮孩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更理解爱、智慧和悲悯,在价值单一、冲突不断且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中,构建起自己稳定的精神内核,把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方式变成思维的习惯。
/ C计划暑期线下营照片 /
有感到挫败的时候。讲到非暴力沟通,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能和家长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吗?障碍是什么?很多孩子说,“不能!我试过了。爸妈觉得我的情绪不重要。”我表达理解,也启发孩子们再想想,“即使你觉得别人都不重视你的情绪,还是要想,你觉得自己的情绪重要吗?表达和不表达,哪个更好?如果你先放弃了表达,他们怎么能知道你的情绪?”
也有更多有成就感的时候。看到很多孩子热爱思考,能更深入分析和理解问题,不钻牛角尖,走出自己的路。也记得有个孩子说,跟C计划两年了,以前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很多问题都不想去想,现在慢慢更理解自己,理解社会里的各种问题,真的想要去尽自己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创业七年,是理想和现实不断碰撞的七年,也是不断了解自我和社会的七年,在其中取舍,守住我们的底线,不忘初心,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七年了,我们活着,活得挺好,也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服务了近万儿童,几万成人,不容易。
作为一位母亲,我也深感作为家长的不易,我们会有自己的压力、不愿面对的恐惧,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我在文章或直播里谈到自己“不焦虑的育儿方式”的时候,一些家长会说:那是因为你的孩子还小,因为你从名校毕业,因为你家里不是丧偶式育儿,或许你可能比我有钱(其实未必如此)……
这些观点看似有些道理,其实都陷入了“错误归因”这个思维谬误。我更清楚自己不焦虑的核心原因:阅读经典书。
通过阅读大量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和哲学的经典书,我更理解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理解认知和主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理解更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背后有何证据支持,理解如何从“知道”到“做到”,理解如何用多元和平等的视角看待人。
/ C计划主创分享教育理念 /
我通过阅读解决人生中面临的主要困境,非常有效。但这些书常常有挺高的阅读门槛,豆瓣上常只有几百人评分。
在短视频时代,阅读一本有门槛的经典书,对很多人来说越来越难了,它需要好奇心、专注力、主动性、自信心和思考能力,还有处理自己生活中种种现实困境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依然坚持,带孩子在18岁前,每年阅读和讨论至少17本经典书:孩子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成为终身阅读者,不会轻易落入娱乐陷阱;能通过角色代入,培养同理心;能通过思辨讨论,理解那些对人生至关重要的话题(关于爱、人际关系、死亡、理想、成长、恐惧、社会、平等和自由等等),形成稳定的精神内核,提高底层的思维能力。
/ 点击图片获取C计划分级思辨书单 /
但作为一个创业机构,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面对孩子的真实需要,和家长对孩子的应试期待,如何取舍?
有拒绝合作的机构说,孩子们没时间阅读,现在流行的是五分钟解读一本书,或者帮孩子提高语文成绩;有家长说,还是决定保留英语和钢琴课,放弃我们的课,虽然孩子喜欢我们,不喜欢钢琴,但考级也许能加分;还有家长说,觉得孩子只读教材里“快乐读书吧”要求的书就够了,别的机构四年级就读了《老人与海》,我们怎么还让孩子读儿童文学(但,四年级真难以理解《老人与海》的主题和心理活动,它在美国的分级阅读体系中是初高中)……
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这在中长期会对考试有利,但短期中不一定那么明显;通过我们的课,孩子能力和素养都提高了,但常常要通过和孩子高质量的沟通才能更好地感知到。
所幸这七年,我们依然清楚更重要的是什么:以孩子为主体,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对孩子有帮助的、能解决孩子困扰的。
这几年,我们仨主创和研发的同事们,都读了近千本儿童或青少年经典书,要花很长时间讨论选书和课程设计。孩子喜欢这本书吗?能理解这本书的主题吗?这个年龄的孩子面临哪些困扰?哪个重要主题现在课程还没覆盖?孩子的收获是什么?怎么设计问题才既有思辨性、孩子又能接得住?这本书符合分级阅读的专业建议吗?……
优先考虑孩子的特点和需要,这是我们坚持的。孩子们普遍很喜欢课程,70%的高复购率,基本靠口碑相传实现每年30%-100%的学员增长,这是市场的回报。
/ 家长的真诚反馈 /
但确实比起很多其他机构,我们更少考虑家长的期望,那些懂我们的家长会迅速成为铁粉,对于更多的家长,我们还不太会宣传和推广。这是我们在学习的:如何在以孩子为主体的前提下,更理解和靠近家长,也让家长理解我们。
你有什么意见?欢迎在留言区谈一谈。(点击阅读我们做过些什么《C计划大事记 | 这件比改变世界更难的事,我们做得怎么样?》)
在当下的环境中,创业不容易,做教育创业更难。
我们不想被资本裹挟,失去初心和自由,这七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自负盈亏,目前都运转良好。
但压力是很大的,目前人力成本占到收入的很大比例,一节课要花200多小时研发和反复迭代,意味着没有多少钱投入宣传和广告,我们只能通过课程品质、口碑相传,和同事们自己生产的内容,来降低获客成本。
看到别的机构一年花几百万砸广告,业务连翻几番,我也有过不淡定的时刻,联合创始人明欣或蓝方也可能会有这种时候。
我卷过自己,也卷过别人。
这是第二个挑战,高质量的教学,和快速发展的商业期待,如何取舍?
我想过如果开个学校,就服务一百个孩子,朝夕相处,我可以做完全理想的教学,能看到更彻底的改变吧。一些家长也说,做线下课吧,效果还要更好。但是我们很清楚,作为研发成本极大、对师资要求很高的教育机构,只做线下课不太可能自负盈亏。最终我们选择了主营收入是分级别系统的在线课,寒暑假开线下营,互为补充。
/ C计划暑期线下营照片 /
为了研究学生更喜欢的在线课形式,又没钱做孩子可能感兴趣的动画AI设计,同事们就研究:怎么优化问题设计?怎么提高老师的讲课能力?怎么插入孩子感兴趣的视频或补充素材?怎么用不同形式让不同特点的孩子能参与互动?……
我想过把班额再降低一些,6-8人一个班,家长也会更喜欢,业务增长可以更快。但要在自负盈亏的前提下降低班额,单价上涨的空间又有限,意味着要以更低的工资招募更多老师,教学质量一定会下降。下降到什么程度可以接受呢?
很多机构的理念是家长掏钱了再说,大不了客户流失,淘汰不达标的老师,教学质量还算过得去就行,老师批评孩子大多也不会被投诉,反正孩子习惯了。我们仨都过不了自己的这道坎。面试几十个人才招一个全职老师,对有潜力的人从兼职起一点点培养。
/ VOX /
我们心里确实有一条线:老师们不能指责或习惯性评价孩子,要懂得如何和孩子沟通,随着课程难度增高,对提问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也在增高,还要有主动性和对教育的热爱。
结果就是,多数家长在我们这儿现在不会挑老师了,或许孩子有最喜欢的老师,但觉得其他老师也都很好。
我学会放弃和别的机构比较发展速度,懂得坚守我们最核心的价值。
你有什么建议,帮我们招到更多很棒的老师?也欢迎你加入我们。《C计划招聘 | 您有一份远程办公的机会待接收,加入我们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吧!》
在内卷的大环境下,构建和保护机构文化不易,寻求理想的生活状态也难。
从我们三个人合伙创业,到现在机构30多人,还有人以兼职形式参与,也有很多家长和合作者一直帮助我们。这一路最大的收获之一,还是遇到这样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C计划团队/
这是我们第一次创业,蓝方,明欣和我都有点学究气,更以研究者、教育者定位自己,重视逻辑和证据,相当严谨,不太会调动情绪,不太会打鸡血,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做商业、如何做管理,有的能学会,有的很难。
经历过很艰难是时候,曾经很难吸引到传播、销售和商务方面的人才,自己要扛好些部门,也有同事临时顶上一起扛,心理压力大,不知道怎么找到合适的人才。
这是第三个挑战,面对一个个独特的人,在内卷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吸引人,如何管理?
我知道贩卖焦虑情绪能吸引流量,调动情绪能提高点击率,言之凿凿的话更容易被记忆,理性温和的语言不容易被注意,像这样一篇长文可能很多人不会读完。
我也知道逼迫员工加班能提高利润,少招女员工能减少生育假期等成本(我们85%是女员工),给员工制定高KPI、优胜劣汰能增加压力和竞争。
但我们为什么要创业?为什么要做一个企业?有什么是我们觉得要坚守的?(点击阅读我们的创业故事:《 如果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为什么我们还要改变自己?》| 《我们想做一件比改变世界更难的事》)
/ NYT /
或许还是,不把人原子化,把人当成人去看待。
我心中的理想情况是:应试压力小,家长们也普遍认可阅读经典和提升思维的价值,更多人有中产的收入,很多学校和机构有空间采购好的课程,政府也愿意给好的教育以支持。我们只要把课程内容做得特别好,自然能吸引到大量用户和合作,人们愿意且有能力支付不错的价格,同事们都能拿到优渥的薪水,我们能请得起善于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大家不用加班,有时间沉淀和创造。每个人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样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才智,大家一起做出好的产品,为孩子服务,带来切实的改变。
在很多地区和行业中,这不是遥不可及的。
但这不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我觉得很多员工的能力能值得的薪水,我们支付不起;我不敢(怕市场还无法接受)也不愿(怕普通收入家庭无法承受)大幅提高课程的售价;我们无法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公司的很多管理和制度也还不完善,远程办公也带来不少挑战。
所以很感恩。同事们的主动离职率依然很低,团队很稳定,这两年各部门的中层管理者都成长起来了,成为机构的中流砥柱。每个岗位的员工做事,都让人很放心。
热爱教育、认可批判性思维、主动性强、责任心强、善于学习和反思、与人为善,这是同事们的共性。
但我还是期望,环境能更好一点,再好一点,让我们生存得更容易一些,让每一个人,作为人的诉求,能够被更容易地满足。
/ NYT /
创业七年,我们三个联合创始人,没发生过大的冲突,这得益于我们有相似的、稳定的价值观,得益于我们都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教的)。我们重视证据和推理,重视平等和多元。
创业的过程,是了解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价值选择的过程。
我更理解了自己的短板,也更理解了我们团队的优势。
这也是我们在帮孩子们、在帮家长们,是我们的产品在做的事:不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学习高质量的思考方法,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做出更好的判断。
这些更好的判断,让孩子更幸福和自在,愿意主动学习和思考;让家长更从容和平和,即接纳自己也保持成长;让社会更友善,弱势的群体能得到更公正地对待;让焦虑和攀比少一些,也让不同形态的暴力和伤害少一些。
我们希望培养一个个更加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能一起组成一个良善、多元和理性的社会。
我从C计划的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是未来的希望。
作者:郭兆凡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高盛集团,后从事地震重建工作和教育创新研究。
互动赠礼
最新课程
暑期课和秋季课招募中,感兴趣可了解:
推荐阅读
点在看,不焦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