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芳:给孩子好玩的、温暖的、成功的数学。
“一个老师的人生就是40分钟的总和。如果这40分钟不好玩,那就是在折磨自己和学生。”
李培芳的数学课幽默、温情。课堂上,天性未受束缚的小学生们积极发言,甚至在课堂上叫起来、笑起来。下课后,他们也不愿离去,围住李老师……
“当一门学科不是成就,而是打击、摧毁人的自信时,它的教学方式就需要进行改革。”李培芳说,他的数学课,首先保证让同学体验“成功的数学”,就是学会数学。同时,他还要让数学课好玩、温暖。
01
一位中师生的“芳华”
广传于微信朋友圈的《一代中师生的“芳华”》中提到:“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李培芳就是其中一粒蒲公英种子,被撒在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山霞镇的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他的名字似乎就是为教育事业所取——培育花朵,让其芬芳。
李培芳在福建的乡村长大,初中毕业后上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惠安县一所边远的农村小学任教,一待就是12年。
农村的住校生活单调冷清,放学后全校不剩几个人,然后是漫长得让人不知所措的夜晚。脑子空下来总要思考,看教学专业杂志、思考一天教学的得失和预备新课就成了唯一可做的事。李培芳回忆,这段“与世隔绝”的时光反而奠定了他专业成长的通途——12年,不断在教学上反思与改进,让思考进入第二天的教学实践,就形成了知与行上的相互促进。
毕业后第一年,要上汇报课,县进修学校的教研员黄老师来听课,一见陌生人就紧张的李培芳泡茶的手一直抖。听完课,黄老师说,“看你紧张,就觉得肯定不行,结果一上台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他回头和其他陪同听课的老师说,“这个小年轻要好好培养,以后有机会让他参加县里的教学比赛”。这一句话鼓励到了李培芳。
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便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他的公开课开始远近闻名,虽然教学方法还是传统讲授,但是幽默风趣的特点与教学效果已开始显现。2000年,李培芳获得惠安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这也是他所在乡镇第一个全县教学一等奖。
2006年,因妻子有意到市区工作,李培芳报考了泉州市实验二小。考核环节,后面只坐着两个人:一位是林校长,一位是李副校长。“我觉得这招聘是骗人的,”李培芳回来和妻子说,“考县城实小那次,七八个评委,还有监控,现在就两个人,我又不认识他们,他们怎么会要我。”
没想到几周后,校长就通知李培芳入职了。
也就是在实验二小,李培芳的教学能力飞速提升,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02
“好玩的、温暖的、成功的数学”
“孩子上他的课总是很兴奋。”一位家长说,“孩子对数学的态度也改变了:原来觉得数学很枯燥,没有像对语文那样有兴趣。现在上数学课很喜欢回答问题,非常自信。”
李培芳这么说他对数学课的要求:“我希望能给孩子好玩的、温暖的、成功的数学。”
好玩的数学
“一个老师的人生就是40分钟的总和。如果这40分钟不好玩,你就是在从事枯燥的工作,不能乐在其中,必然会失去教学与研究的动力。”
李培芳老师对自己教师形象的构想,是一个“邻家的大哥哥”,“有人说,我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是自然的对话聊天,而不是传授,抱着‘和学生玩’的心态上课,我自己的快乐也可以传导给同学并带动他们。”
他追求“好玩的数学”,相信学习本身就是可以快乐的。他认为,现在的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学习被分数异化了:“只是机械地模仿、纯粹地死记硬背,喜欢学习才是怪事。”因此,展现学习本身的魅力,让学习回归其本质,用参差多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领略它固有的美好。
李培芳认为,虽然“教学不是一口袋子戏法”,但“如果在你的工具箱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所有问题在你看来都像是钉子。”想让数学好玩,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学习形式,让学习充满活力。数学课可以有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微课、翻转课堂、化错教学、预学导学、思维导图、学习共同体、小先生制等等,这些“不同”让人心生期待。另一方面,数学课应像科幻电影一样,展现出科学的力量——让其看得见摸得着、有力量、有趣,回味无穷又指向未来。
凡是听过李老师数学课的同学,都感叹于他精妙的课堂设计与温润的课堂气质,回味无穷。就连同事们听李老师的课,也听得很入迷。“以前去听课,觉得是一个任务。但第一次听李老师的课,大家就入迷了,是放松下来的沉迷,那种状态我从未体验过。”
温暖的数学
李培芳提到自己曾被电影《芳华》的一句影评触动:“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他说,每个人都经历过不被善待,他希望能给予人温暖。
而温暖的数学,指的是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情感加温,让数学变得有人情味,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构建安全、无恐惧的心理环境,让尊重、鼓励弥漫整个课堂,让学生浸润其中、乐在其中。
李老师也的确做到了。学生聊起他的课:“如果做错了题。老师会开个玩笑帮你缓解。今天课上,他还奖励那个做错的同学一颗星,因为她证明这个办法不行,说这是科学探索精神的体现。”
成功的数学
李培芳老师曾问一位学困生:“怎样你才喜欢数学呢?”她回答,只要那些题她会做,她就喜欢。再问另一位,回答一模一样。这对李培芳的冲击很大,他发现,若数学不能让学生成功,学生就很难爱上数学。
“这是可以理解的,一张考卷发下来59分、32分,你让他如何喜欢?数学其实在不断伤害他。所以一定要让他成功。”成功如何定义?李培芳认为,有两种成功,一种是大浪淘沙式的成功,一种是让每个人成功。“而在小学阶段,我真心希望让每一个人成功。成功的数学是让人学会数学,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所得,每一天都感受到学习上的变化、进步和提高,对数学越来越有信心。”
但他清楚,实现“成功的数学”并非易事,因为这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力量——一是有效的学习,二是科学的教学评测。但当下,各种教学测试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摧毁学生的学习自信,“学生好不容易考到80分,换一张考卷来评测,让80分的学生直接掉到60分,考试需要这么难吗?一线老师常有‘检测猛于虎’的感觉,不断加压,小学就要为中考高考做准备……”在李培芳心里,在小学阶段,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兴趣、习惯及阅读。“小学学习应更理想化、更浪漫一些。”
好玩,温暖,成功,这三个词融在李培芳的教学血液里。但他选择用一个词来凝练这三个词,那就是——生本数学。“好玩、温暖、成功的数学”就是实现“生本数学”主张的三大基石。
李培芳坚信,数学必须走向学生,而生本数学的核心是尊重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有趣且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努力让教学回归学习的本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下,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进而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是学生的玩具,是自我发现的一个途径,是丰富人生的一种方式。”
03
生本教学的最新进展——“互助课堂”
2014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来到厦门市华昌小学的李培芳,依然在教学改革上不断前行,“互助课堂”便是例证之一。之所以推行“互助课堂”,是因为他发现,应试体制下的大班教学与教师补课繁复低效:一方面,老师个人精力有限,无法关注到所有孩子;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的讲解无法兼顾所有人的需求,有些学生听到已懂的知识,只能是忍耐或不听。因此,李培芳认为教师应该调整讲授的内容,最大限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其进行自我修复与群体修复。
有时,课后的专门辅导也并非良策: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学困生也难免着急。一道题讲三遍,今天懂了,明天又错……而对于孩子来说,课后辅导也不是令人感到舒服的“特权”。李老师想起,“以前辅导的学困生总是放学留堂,相当于在脑门上贴了‘差生’二字,情感上难免受伤,有孩子课后见了我都不肯打招呼。我想,一个人可以学习不好,但不可以失去尊严。‘尊重人’才能培养出‘尊重人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他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学,我觉得这是对人的尊重。”
于是,他决心在本班尝试“基于化错的互助课堂”。
想要“化错”,首先就要明晰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李老师认为,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困难真实存在。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被忽视,教学对象是虚拟化的班级整体,学习困难变得更复杂,一旦克服不了,就可能引发认知偏差或错误。
谈到“互助”,李老师相信,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更鲜活、更有生命力。“互助课堂”让学生两人一组结对,50人的班级就有25位助教。只有当大部分学生不懂时,老师才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同时,“互助”让提问的孩子求知欲得到满足,而教别人的孩子被满足的是表现欲。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学习的两个动力系统”就都发动起来了。李老师班里的同学们谈起互助教学,总是提到合作能力的提升,班级气氛也更融洽;已毕业的学生也说,很怀念互助式教学,自己给别人讲解的时候,很多人围着看,很有存在感和成就感。
李培芳坦言,互助并非完美无缺,也会产生问题。“比如,孩子哪里教错了,你不确定。但我相信,哪怕教错了,双方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不要急,形成互助文化需要时间,要相信学生最终会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平等交流维护了受助同学的自尊,施助同学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负担减轻,班级成绩提高。教研成果向全校推广,之后,这一课题在厦门市教育局以重点课题立项——李培芳还说,这是个要做一辈子的课题,因为“互助课堂”要解放应试体制下的全体师生,他要一直做下去。
第七届全人教育计划成果展 开启报名!
详情见文章:好老师养成记 | 8月,来和灵魂有趣、育人有道的老师对话!
这里有各具千秋的真人故事。8月16日,本年度4位提名全人教师及往届全人教师代表将齐聚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呈现一场百花齐放的全人教育成果展暨交流研讨会。他们将倾情讲述自己的故事,带你揭秘好老师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多样路径和避坑指南。无论你是追求创新教育、拥抱技术革新,还是注重人文关怀、传承传统文化,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这里有细致落地的方法指导。全人教师将带着各自的“武功秘籍”和孩子的作业作品来到现场。你不仅能听到他们说如何成为他们,更将在不同学科的工作坊和沙龙里,学绝招、悟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里有不设边界的行业探讨。你可以遇到一批和你一样,想要不断成长、也想要给孩子带去更好成长的一线教师,遇到一批长期扎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深学者、社会机构、教育公益界人士。你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找到同行的伙伴,看到各自的探索与坚持,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孤单!
这是一场所有秉持全人教育理念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聚会,也欢迎对教育、对孩子自由而全面地成长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来到现场,参与对话!
这个8月,北京见吧!限额100名,先到先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