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盛唐月色,照不尽长安三万里

盛唐月色,照不尽长安三万里

公众号新闻
来源:凤凰网
作者:吴晨光(凤凰网执行总编辑)


大唐扬州,扬子江畔。明月一轮,春色平分。

月色下,两位诗人正在隔空五十年对饮。酒过三巡,只听长者吟诵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那位年轻诗人收起了微微醉态,拍手赞道:“好诗!开篇便是气象万千!”


长者微微一笑,佳句连出:“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年轻诗人听得入迷,不由长身而立,举杯邀月。江风吹来,他那玉树临风的样子,宛如误落凡间的仙人。




 仙人举杯,江心月明 | 图源:《长安三万里》

而当长者吟诵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年轻诗人把杯中酒一饮而尽,高声和之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赏明月皆如此。但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两位诗人,都是来自大唐王朝的咏月绝顶高手。年长者姓张名若虚,生于初唐的吴中名仕。在扬州郊外,他写下了“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年轻者姓李名白,唐诗第一人。他生于公元701年——而这一年,被很多人认为是初唐的结束,盛唐的开篇。李白留存的900多首诗歌中,以月亮为主题的超过20首,其名篇《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即是从《春江花月夜》中点化而出。



盛唐月色的故事,便从这首“孤篇横绝”的长诗开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中国诗歌史上,《春江花月夜》被赋予了极其崇高的地位。晚清文学家王闿运的《湘绮楼论唐诗》中,赞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于是有了今天“孤篇压全唐”的说法。

   

《春江花月夜》之美,从其标题就一览无余:


首先是时间:春、夜。苏轼有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足见其珍贵。


然后是地点:江。这里的江指扬子江,因为作者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所以此诗被大多学者认定写于扬州。扬州之美,相信看过《长安三万里》的人都不会忘记,又有李白诗句注释: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扬州一景 | 图源:《长安三万里》

第三个出场的是配角:花。月是观赏的,是视觉;而“花有清香”,这里把嗅觉加入,让诗的境界更上一层。花好月圆,亦是每个人心中的期盼。


最后,明月出场。也正因为有了春、江、花、夜的铺陈,所以当“海上明月共潮生”之时,一种摄人魂魄的美便喷薄而出。近代国学大师周振甫在其著作《诗词例话》中讲到:好的写景有两种模式——逼真、如画,《春江花月夜》二者得兼,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的画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春江花月夜》所造之境浑然天成,这就是一个大诗人的功力。


作为诗家之语,格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它能带来强烈的节奏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最重要的特征——比如散文和小说。


《春江花月夜》属于乐府体,全诗36句,每4句换一个韵。而在韵脚的变化之中,一条清晰的时间轴贯穿始终。即使只看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以及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即可,足以说明此诗的行文逻辑。


这种优美而严谨的表达方式,足以让当代人汗颜。你也可以翻翻自己写的东西——特别是朋友圈,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傻傻分不清,说了以后又重复讲,或者干脆端出一本流水账。但《春江花月夜》把“流水账”记到了极致——诗中15个“月”字,11个“江”字,月升月落之间,江水东流而去


《春江花月夜》原为陈后主(叔宝)所创艳曲,是乐府诗名,原词早已失传。隋世祖杨广也曾以此题作曲,但内容看上去也无太多新意。所以,如果从诗歌发展史上看《春江花月夜》,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唐初所延续的“齐梁”体的奢靡之风,语言优美又很朴素,特别是突破了宫廷诗歌的狭小天地,与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的作品一起,把唐诗的创作带入了新格局。


唐诗以写景、抒情居多,而宋诗长于说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一首作品中将情、景、理交融。这也非常罕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是中国较早提出宇宙观的诗歌——依稀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类所思考的终极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




 寻仙问道是中国文人的终极追求 | 图源:《长安三万里》

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是杜甫写这首诗,在提出这样一个宏大概念之后,必然落脚于家国情怀、天下苍生。但张若虚并没有这样做——他笔锋一转,将感情寄托于一对相隔千里的情侣。男子泛舟春江,女子独倚高楼。那轮照耀千古的明月,把流华洒在了两人身上。“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天理即是人性,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这就是最真切的。一千三百多年后,许美静那首《城里的月光》演绎了这首诗的抒情部分,“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守候她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让幸福洒满整个夜晚”。

与这种被广为传颂的诗歌不同,作者张若虚其人事迹只是略见于《旧唐书》,具体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一说约公元660年生,720年卒)。按照这种说法,李白19岁时,张若虚就已经辞世。两个人的对话纯属想象,但又真切——同在明月下,同逢盛唐时;同样的世界,同样的梦想。



江月已经摇落,海上的月亮又冉冉升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家喻户晓的名作。若将《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相比,有三个不同:


从体裁角度说,《望月怀远》是一首五言律诗,而《春江花月夜》是乐府体。乐府属于古体诗,而律诗、绝句属于近(今)体诗——这里的“今”指唐朝。古体诗自由散漫,而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近体诗是从唐朝走向成熟的,在《望月怀远》中,就能看到进化的影子。


从作品角度说,《望月怀远》首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即是诗眼。千里之外,风、花、雪皆不同,唯有仰望同一轮月亮,以托相思之情。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从此句点化而出。而《春江花月夜》在其核心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前做了大量铺陈。


从作者角度说,虽然都出自张家人之手,但《望月怀远》的作者张九龄当时的名望和社会地位,是1000个张若虚加起来也比不上的。




◎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今广东韶关人

盛唐时期的最后一位名相 | 图源:网络


公元702年,在大唐首都长安,24岁的少年天才张九龄高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此后,风度翩翩的他得到了玄宗皇帝赏识,仕途虽然几经坎坷,但最终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是大唐王朝唯一个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

身处权力中心的张九龄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政治理念,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张九龄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张九龄拥有超人的判断力。他曾预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但不为玄宗采纳。自从开元末年起,这位曾把中国带入封建社会巅峰盛世的皇帝渐渐沉迷享乐,倦于理政,疏远贤人。因为张九龄的直言,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终为李林甫所谮,罢相。《望月怀远》就是其被贬荆州出任长史时的作品,而长安月色,已是三万里之外。


同一时期,张九龄写下了《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的《感遇》被收入《唐诗三百首》| 图源:网络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也提到了月亮: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处的葳蕤(音wēi ruí),意为草木茂盛状;“桂华”就是月亮。作者以春兰、秋月表示自己的高洁,为盛唐月色再上境界。


公元740年,张九龄辞世,后有《曲江集》流传。



月光,不仅照耀着江海,更洒落在公元618年建国、拥有1237万平方公里疆土的大唐之上。在这样一个诗意栖居、文化繁荣的朝代,只要有月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比月色更加唯美的诗句。

《全唐诗》48900多首,有5300多首写到了月亮;在流传最为广泛的《唐诗三百首》里,涉及月亮的诗就超过80首。这些咏月的诗歌中,有乐府、有古风、有律诗、有绝句,有五言、有七言、有杂言,月因诗更有诗意,诗因月亦更诗意。


有湖中之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有田野之月: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有山涧之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有江南之月: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有蜀地之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夜郎之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有西域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有边塞之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东都洛阳之月: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更有大唐王朝的心脏——长安之月。长安,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0世纪间,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西周在此兴文修武,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秦横扫六合,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西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辟“丝绸之路”,形成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成为与罗马并峙东西的泱泱大国;唐帝国励精图治,社会开放,创造了辉煌的大唐盛世。




 月色下的盛唐曲江酒肆 | 图源:《长安三万里》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扬州的月色是妩媚的、撩人的;而长安的月色,华丽中带着庄严。这是大唐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它开放包容,链接着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承载着无数人的光荣与梦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而在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背后,是大唐王朝的数千位诗人。其中上百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一定地位;二十多人开宗立派、名垂青史。重要者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盛唐的贺知章、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孟浩然、岑参、高适、李白、杜甫,以及中晚唐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李商隐、杜牧等等。


而唐诗第一人,也是与月亮渊源最深的诗人,就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公元701年,逝于762年。


从出生起,李白就深陷矛盾之中。有人说他生在四川,也有人说他生在“碎叶”——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他是商人之子,在唐朝是最下层的存在;但自己却标榜是“李广十九世孙”,甚至是“皇室宗亲”。一方面,他穷尽所能、绞尽脑汁,去攀附诸如玉真公主之类的大人物;另一方面,又狂放不羁,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长安?庐山?入世?出世?就像《长安三万里》中所描述的,他一生都摇摆不定。


但也正因如此,成就了这位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因其诗浪漫雄奇,时人评价其“谪仙人”(被贬到凡间的仙人)。后世有诗人学杜甫,有人学高适,也有人学白居易,但没有一个人敢说:我要学李白。

李白笔下,大鹏、酒、月亮是“吉祥三宝”。其出道之作《大鹏赋》被收入《李太白全集》首篇;《长安三万里》中也收录了他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他写酒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以至于其好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与美酒相伴的,则是月亮。按李白自己所说,他一生赋诗万首,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有九百多首。但即使十存其一,李白诗的题目中有“月”,或者以月亮为主题的诗歌也有二十多首,其中《静夜思》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大千作品《李白邀月图》| 图源:网络

这首诗几乎就是大白话,所以无需翻译。但其中有两个知识点颇有争:其一是“床”的意思;其二是此诗的版本问题。


对于“床”,今天有4个解释,分别是井台说、井栏说、窗户说、马扎说,反正没有一说是睡觉用的床。在1300多年前,没有视频直播,谁也不知道究竟指的什么。但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文字的魅力,它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空间。


此诗的另一个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看”是动词,应该读平声)。有人认为这才是李白原作,“明月”版本其实是明代人所改。但如果从境界上说,“看”“山”与“明月”相差甚远,所以前一个版本流传最广。


《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李白时年26岁。此时的他怀着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已经一年。正如“三万里”电影中他对高适所表达的,在仰望窗前明月时,是抱着到入主长安做一番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衣锦还乡。


在同一时期,李白还写下了《望天门山》。其中有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里的“日”,不仅仅指天上的太阳,还在暗喻帝王,取自典故“乘舟梦日边”。这个典故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获重用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李白亦希望自己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这是月、日第一次同时出现在李白的作品里。



15年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于进入长安,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接见。李白自述其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对答如流。


玄宗对这位天才诗人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奉诏作《清平调》三首,其一又提到了月亮: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以牡丹和贵妃相比——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的容貌。贵妃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


如果单单从艺术成就上看,《清平调》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特别是着一“想”字而境界全出。《唐诗笺注》评论说:此首咏太真(指杨玉环),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


但天宝时期的李隆基,已经不再是开元盛世之初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罢相张九龄,任用李林甫,又“重色思倾国”,宠信杨玉环。杨贵妃一家因此势倾天下——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达七百人,杨贵妃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上百万。这首《清平调》即可窥斑见豹。


                

 电影《妖猫传》里,被李隆基和杨贵妃宠幸的李白

酒醉于华清池边,挥手将笔扔入池中 | 图源:豆瓣


这也注定了李白的悲剧命运——希望“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他自然不甘做御用文人,对这种如宠物般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他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甚至到了玄宗呼之不朝的地步。不到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在长安城的后期,他写下了这首《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该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所以有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叹息。




 《长安三千里》中,中年郁郁不得志的李白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李白写下了《行路难》三首。其中第一首又提到了太阳,并同样引用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同样的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渴望留在长安,留在天子身边。月与日,再次同时出现在了李白的诗歌里,此时的他已年近半百。


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遇到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双子星座,从此结伴而游。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大相径庭。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诗浪漫,杜诗现实。如果说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杜甫就是忍苦载重的犍牛。杜甫现存诗1500多首,既反映了一个底层士大夫的一生遭际,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成都的杜甫草堂里,郭沫若为杜工部题写的对联

图源:网络


杜甫一生漂泊,安史之乱是他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其诗中的重要题材。他最著名的两首描写月亮的诗,都写于安史之乱中。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带兵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由此开始。长安的门户——潼关失守之后,玄宗仓皇逃往蜀地。行到马嵬坡时,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杨贵妃则被赐死,“云想衣裳花想容”从此绝响,只留下《长恨歌》为后人感叹凭吊。史载玄宗在此时回忆起张九龄的谏言,不禁放声痛哭。




 唐代画家李思训反映安史之乱的《明皇幸蜀图》

描绘唐玄宗避难入蜀这一历史题材 |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就在这样的“国破山河在”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月夜》与《月夜忆舍弟》。


《月夜》写于天宝十五年(756年)春。当时,安禄山正由洛阳攻打潼关。5月,杜甫从奉先迁移家眷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6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攻入白水,杜甫又携家逃往鄜州羌村。7月,玄宗之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史称肃宗。杜甫获悉后,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在战火纷飞后满目疮痍的大唐首都,他写下了《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写给妻子的。因为他被困长安,所以夫人只能独自对月。幼小的儿女,还不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与李白的“床前看月光”相同,这里也用了一个“看”字——同样是看月光,同样是思乡,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环境。盛唐转衰,有多年伏笔,似乎又只在一刻之间。所以,对任何作品的欣赏都不能脱离于作者,脱离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了作品,理解了作者,理解了时代,才能真正领会创作的真谛。




 《中国三十六诗仙图》里的杜甫与陈子昂

由日本画家狩野常信绘制 | 图源: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已经逃出长安城、追随肃宗而不得志的杜甫在秦州的月夜写下了第二首作品《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当时,山东、河南仍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此诗应写于白露节气,所以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与《月夜忆舍弟》都是战乱中的思念,一是对妻子儿女,一是对骨肉同胞;一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闺中、儿女”,一是从自己写起,“有弟,无家”;一是直奔主题,一是先烘托场景;完全不同的写作手法,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在这位诗圣的笔下,家、国、天下被完美融为一体。




 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李杜诗集合选》

图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在李、杜同游洛阳之时,他们的队伍里还有一位大诗人,也就是《长安三万里》中的男一号——高适。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生年不详,在大家族中排行三十五。与杜甫一样,他是贵族后裔,祖父战功赫赫,曾任安东都护。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此时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电影中,青年高适与李白的相交纯属虚构。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少年高适与李白不打不相识

在芦苇荡中骑马偶遇,但这并非史实 | 图源:豆瓣


这位盛唐杰出的边塞诗人,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近50岁才由人推荐进入仕途,但只是个小小的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752年,又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也只是担任了书记员。3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他从前线冒死奔回长安,带回了潼关失守的消息。唐玄宗西逃后,高适自骆谷西驰,间道追至河池郡,谒见玄宗,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极言朝廷军政腐败。玄宗逃到成都后,将其擢谏议大夫。


756年12月,玄宗第十四子永王李璘在江东发动叛乱。当初唐玄宗让各位藩王分别镇守一地,高适即规劝皇帝不能这样行事。永王的叛乱验证了高适的政治智慧——这一点,他比李白成熟不止一万倍。高适向已经继位的唐肃宗陈述平乱之策,肃宗遂任命高适兼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李璘。这也是电影中没有说明白的,高适为何能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连升多级的原因。




 出兵讨伐永王李璘的高适 | 图源:《长安三万里》

因长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失落与悲慨,使得高适的诗作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之美;又因长期驻守边关,目染耳闻,他的边塞诗与岑参并列盛唐巅峰。比如这首《塞上听吹笛》,诗人笔下的边关冷月与飞雪、羌笛、梅花,构成了凄美的画面: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末学者周珽评价高适: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者,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关于高适晚年的仕途,应该是大唐诗人中最通达的了。他平定了永王叛乱后,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764年应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那个“当年万里觅封侯”的长安梦,最终实现。


而可怜的李白,却因站错了队,成为阶下之囚。一个残酷的史实是,确是高适抓了李白,但他并没有去救李白,电影中给郭子仪的信也是杜撰。



持续近8年的安史之乱,使大唐社会遭到了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盛唐诗人们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王昌龄于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说出了王昌龄的真正死因:他的诗写得太好了,名气太大了。而天下大乱给了一些人为所欲为的机会:王昌龄只是一个被贬谪的小官吏,朝廷自顾不暇,还有谁来关注他的死活?


                

 唐代诗人王昌龄 | 图源:《三十六诗仙图》 


王维,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迫接受伪职。对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他一直非常愧疚,回归大唐后更是专心佛法,半官半隐,于761年逝世。后世称之为“诗佛”。


李白,因为躲避战乱先是隐居庐山,后来参加玄宗第十六子李璘的幕府,欲报国“平叛”。但平叛者最终成了叛军,被唐肃宗定性“谋反”,李白受到牵连遭到流放,后于762年逝世。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终没能实现“功成身退”,他遥望长安,死前留下了《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上阳台帖》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创作的草书作品
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李白之死,和他的出生一样,历来众说纷纭。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高适,765年逝世。


岑参,769年逝世。


失去了李白、高适、岑参这些好友,孤独的杜甫于770年逝世,逝前穷困潦倒。唯一欣慰的是,自安史之乱结束后,他和他的太太及家人再未分离。



关于盛唐诗人与月亮的故事,在此可以按下暂停键。在文章的最后,还要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唐诗能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为什么是唐诗宋词,而不是唐词宋诗?


总结起来有20个字:经济发展,文化自信,教育改革,老大支持,开放包容。


先说经济基础。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个理论,叫“诗穷而后工”。意思是作者越穷,写出来的东西越是技巧高明——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古人说的“穷”不是没钱,而是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


如果从创作的角度看,这个提法没有问题,因为“穷”会给作者提供更多素材,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特别是提供情绪上的导火索。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如果大多数人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可能去写诗、欣赏诗歌呢?




 《唐人宫乐图》描绘后宫嫔妃等围坐于方桌四周,有的品茗

有的行酒令,可见唐代之盛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我们构建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经历了长期的割据、战乱后,在隋唐时期,中国终于再次统一。隋末因为战争产生了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孙吴、东晋等六朝的持续经营,让江南经济逐步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朝总耕地面积达到1400多万顷(折合今市制为12.19亿亩,201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天宝八年(749年),官仓存粮达9600万石。开元十四年(726年),首都长安、东都洛阳米价每斗仅13文,“二三线城市”青州、齐州每斗仅5文。这让人民群众有了很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唐朝的文化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2017年上映的电影《妖猫传》剧照,宏大华丽的电影画面

充分反映了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繁荣 | 图源:网络


唐王朝对思想文化采取相对自由、开放的政策,儒、佛、道思想容许并存,是促成其文化繁荣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诗歌产生直接影响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在盛世都取得了高度成就。没有唐代音乐的大发展,就不可能出现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这类描摹各种器乐曲的诗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样的咏月名句也不可能流传下来;因为有了像王维这样既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南宗山水画开创者的全才,所以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秀作品。


诗人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创作精神和原则更是相通的。画家吴道子曾学书法于张旭;而在《长安三万里》中,草圣张旭因为看了画圣吴道子的作品而“悟道”;张旭观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可以说,唐代的各种艺术共同托起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张天爱饰演的“玉莲”高度还原了唐代的舞蹈“胡旋舞” 

图源:《妖猫传》


正如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高考对英语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兴盛于唐朝的科举制度,也让优秀的诗篇和诗人脱颖而出。

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但基本确认的是,隋朝就开始了进士科,其目的是打破魏晋时期的“门阀仕族垄断政治”的格局。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这里王、谢就是是东晋时期的大家族。


士族人才辈出不是坏事,但庶族地主——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土豪”,也失去了进入仕途、实现自我的机会,更别说老百姓了。想做官,需要推荐,需要看出身。


隋朝的创始人杨坚、唐朝的创始人李渊都是庶族出身,为了削弱士族的权力,他们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隋朝科举主考政论,也就是对时事的看法;唐代则是以诗赋取士,进士科考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写诗。


所以宋代严羽有评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


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这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在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诗人们可以利用诗歌来博取帝王贵族的赏识,也用它当做傲视上层社会的资本,所谓“千首诗轻万户侯”。诗歌的应用场景因此无所不在,送人出使、还乡,慰人贬官、下第,都得用诗。诗歌的影响开始遍于各个社会阶层——元稹、白居易的诗曾传诵于“牛童、马走之口”“衒卖于市井”之中,写在“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歌妓演唱,村童竞习。


皇族成员也是诗歌的坚定爱好者。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自己就是诗人,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李世民曾延请“四方文学之士”,备极奖掖,时人美称“登瀛州”。最高层支持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谓“上行下效”。




 本文作者手写的盛唐之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诗人们胆子都比较大。孟浩然曾作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并当面读给了唐玄宗。玄宗听了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但就是这样“欺君之罪”,玄宗也没把孟夫子怎么样。包括杜甫深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也没有因言获罪。


电影《长安三万里》播出后,网上有人把今天西安的夜景拍成视频上传,名曰“不输当年”,这是一种多么浅薄的认知?大唐之大,不仅仅是因为其疆域、其人口,更因为政治、经济、文化,还有博大的胸怀。反思今日,反思自身,我们真的拥有那种盛世才情、盛世气象吗?

  

*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完整显示头条封面,一不小心,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更新,甚至有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如果您还希望能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建议给凤凰网财经添加一个“星标”哦。


    👇【 热门视频推荐 】👇

凤凰网财经官方微信 ID:finance_ifeng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在看支持凤财
点击在看 持续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知道这些,看《长安三万里》会更有感《长安三万里》,盛唐之梦的破灭长安三万里,盛唐时农业有多强?中译英|长安三万里,何以长安回来了知道这些,你看《长安三万里》会更有感从《长安三万里》,看大语文该如何学习原来,《长安三万里》是给中年人看的童话西北望,长安三万里,可怜大唐无数山 | 二湘空间必须让孩子知道这7个常识,才能把《长安三万里》看得更懂“大唐群星闪耀时”的《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好电影吗?追光动画总裁于洲:《长安三万里》是一个里程碑点击入手:《长安三万里》官方设定集&画集&诗选三连奉上!长安三万里——即使你天纵奇才,但有些你出生时没有的东西,那就永远都不会有荐片|一定要看《长安三万里》Something I Could Not电影《长安三万里》终极预告;DC新超人电影公布演员阵容郝景芳:长安三万里,写给中年人的童话 | 二湘空间是非不分的天朝人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包容自由成气象 | 专访《长安三万里》:盛唐的失意与诗意冷却的不止季节(70)— 选择长安三万里: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刷了3遍《长安三万里》才懂: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长安三万里》:盛唐群星闪耀时导筒现场 · 北京 | 《长安三万里》首映日免费观影招募《长安三万里》的英文字幕,把唐诗翻译得怎么样?《长安三万里》,故里有长安《长安三万里》:原来小时候背过的诗,都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看完《长安三万里》,所有家长都沉默了《长安三万里》:全部的李白,重返大唐的幻梦色戒: 中国女人与外国男人《长安三万里》观影团、逛展览、看话剧演出,尽在中读会员日“长安三万里”系列图书重磅上市,把“大唐”带回家!​长安三万里,何以长安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