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变“门口捞”?演唱会门口免费接人,抢占夜经济市场,海底捞的服务又卷出了新高度!
“
海底捞瞄准演唱会经济,再次使出服务“杀手锏”,精准刺激受众客群的消费需求,也算是“曲线救国”的上上策。
01
海底捞演唱会门口捞人?
作为火锅界的大拿、服务界的“卷王”,海底捞一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服务闻名,从各种免费水果零食再到美甲擦鞋服务,都是不计成本地讨好消费者。而最近,各地演唱会密集“开唱”,海底捞直接去演唱会门口“捞人”了。
在一段视频中,海底捞服务员拿着大喇叭喊:“免费的大巴车,拉咱们去吃海底捞火锅。”派出专车在演唱会门口接送,海底捞变“门口捞”。
据悉,听完演唱会后,大家去各类演唱会举办地附近门店海底捞除了吃饭,还可以现场点歌,也可以跟着大家大合唱、参与猜歌名、歌曲接龙等互动游戏。
02
降本增效、断臂求生
一直以来,海底捞都以服务出名,它能够深入洞察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且海底捞一直坚持营业到凌晨,为年轻人提供了夜宵的场地,也给了它自身发展夜经济的空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海底捞的极致服务,令海底捞一路开疆扩土、迅速发育,一个火锅帝国迅速崛起。然而,随着对新冠疫情(以下称“疫情”)时期门店大规模扩张政策的错误研判,海底捞陷入亏损困局,不得不开展自救。
时间拉回到2020年3月,彼时,海底捞发布2019年年报,其营收和净利双双增长,实现营收265.56亿元,同期增加56.5%。实现净利润23.47亿元,同比增长43.59%,营收和净利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但这份“亮丽”的报告中,也有隐忧。财报显示,2019年海底捞在内地一二三线城市门店的翻台率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此前,受疫情影响,海底捞的翻台率一直在下跌,翻台率指的是一张餐桌在一天内重复利用的次数,下跌代表在餐台上的就餐的食客更少。
其一二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分别为每天4.7次、4.9次、4.7次,而2018年同期则为每天5.1次、5.3次、4.8次。翻台率的下降直接对应的是海底捞创收能力的下降。彼时,疫情期间,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认为疫情会在当年9月前后结束,而受到疫情的影响,大量门店关闭,租金价格下跌,这是海底捞“抄底”的好机会。
于是,海底捞开启了大规模扩店的计划。
2021年年报显示,海底捞的全国门店数量激增到了1298家,短短半年便新开了363家门店,平均每天新开2家门店。2021年中报显示,海底捞店铺数量已经达到了1597家。
疫情期间的盲目扩店,让本想“抄底”的海底捞反而陷入泥潭。
财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实现营收为411.1亿元,同比增长43.68%;但同期净利润却为-41.63亿元,是海底捞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且亏损金额相当于此前三年净利润之和。
2021年6月,张勇在一次交流会上坦承,“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同年11月,海底捞公布了“啄木鸟”计划。
“啄木鸟计划”长期“监控”门店运营情况,并持续关注经营不佳的海内外门店,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整合,并着手重建和强化部分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
“我们决定先停一下脚步,就像跑步跑得太快,鞋带松了,就先把鞋带系紧一点。”时任海底捞首席战略官的周兆呈彼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关停这些门店是一个必要的调整。“调整好节奏,我们才能够跑得更远。”
具体而言,为了减少门店亏损、提高运营效率,海底捞选择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同时着手重建和强化部分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据海底捞财报,截至2022年6月底,因“啄木鸟计划”关停的门店总数为302家。
除此之外,海底捞一边通过涨价,一边通过慢慢砍掉“烧钱”的福利,比如备受好评的牛肉粒不再免费提供,亦不再主动送小零食、小礼品,少部分门店取消免费美甲实现净利润扭亏。
这一番操作下来,确实实现了扭亏为盈。2023年3月30日,海底捞(06862.HK)发布2022年全年业绩公告,2022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约347.41亿元,同比减少15.5%;其中,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约为310.39亿元,同比下滑20.6%。
虽然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但海底捞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13.7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41.63亿元。
03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事实上,从2020年起,海底捞就开始实施多品牌矩阵,先后推出汉舍中国菜、十八汆面馆、五谷三餐及苗师兄炒鸡等自营餐厅。从营收占比看,这些餐厅还处于起步阶段。
2021年8月,海底捞推出“Hi 捞”小酒馆,占地不到店内的10平米。白天卖火锅,夜晚变酒吧,物尽其用,把场地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海底捞旗下还推出“十八汆”“捞派有面儿”等面馆,采用赛马制孵化快餐品牌,全力拓展新赛道。
2023年7月,海底捞上新了夜宵新模式,晚上九点后,在产品上增加卤味、蛙锅、小龙虾和啤酒,还通过热门IP悲伤蛙的梦幻联动。
除了新品打造,海底捞门店针对“夜宵”,每晚9点半发起猜拳活动,可以跟在店内穿梭的悲伤蛙人偶互动,获胜者可免费领取啤酒一杯或玩具一份,给夜宵打造足够仪式感。
有分析显示,未来十年,餐饮业将加速洗牌,行业集中度将达到30%。未来将诞生至少30个千亿级规模的企业。而在餐饮领域的一众细分赛道里,最成熟的品类应该就是火锅。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保守估计火锅市场至少有50万家门店,拥有上万亿元的市场大盘。
目前,无论是海底捞还是呷哺呷哺,其店铺数量均已突破千家。根据《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火锅连锁化率也已经达到18.3%,其中百家门店以上的占比也达到了16.2%。不难看出,火锅市场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很多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挤占了传统火锅的增长空间。在这样的大势之下,海底捞实现“小天下”的机会又在哪里?增长的挑战又到底有多大呢?
对此,餐饮专家刘达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首先,餐饮行业众口难调,海底捞想把14亿人口的火锅买卖做下来,那胃口就太大了。餐饮企业不能做得过大,海底捞的规模就是过大了,这样整个餐饮链条可能就会有问题。餐饮行业不可能做到满足不同人的口味,也不可能做到百吃不厌,人们都有审美疲劳,美食也有品尝疲劳,再好吃的菜吃十遍也不觉得好吃了。所以,海底捞要在盲目扩张的背后,改变其现有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及其生态链,以适应新时期众多青年人追求餐饮个性化的需求。现在引领新潮的都是年轻人,而年轻人是喜新厌旧的、多变的,舌尖是敏感的。海底捞要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这也包括在模式上、管理上、菜品上,特别是在原材料上,在风味上要有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的不断创新。比如,每个门店都可能要对应方圆五里的常客,去适应食客口味的变化,不能用一个模式不断经营下去。”
在刘达华看来,海底捞当前面临的困局,也可以说有着餐饮业发展的普遍共性,而解决这一困局的核心就是创新,比如原材料要创新,厨品的口味要创新,菜品的造型要创新,颜色搭配要创新,器皿要创新,卫生环境也要创新。
“创新指的就是看你有没有特色,有没有亮点,有没有新的口味。有时你看着不起眼的一道菜,年轻人就喜欢,吃得还特别多。这是因为年轻人总是要寻求新的东西,寻求新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的追求。所以,海底捞以后要发展,每个店都应该有它的特色,不可能店店一样,因为现在年轻人喜欢的都是特色小店。”刘达华表示。
现如今,海底捞瞄准演唱会经济,再次使出服务“杀手锏”,精准刺激受众客群的消费需求,也算是“曲线救国”的上上策。
来源 |《商学院》杂志综合自中国经营报、中国新闻网、深圳商报、中国山东网、每日经济新闻、 证券时报·e公司
封面 | 中国山东网
编辑 | 吴蒙
校对 | 袁海鸣
版权声明:“商学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513373688,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51337368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