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清盘!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年内市场赚钱效应不加,基金清盘数量也水涨船高。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清盘数量近140只,同比增长近45%,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遭清盘占比75%。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清盘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产品业绩表现不理想、产品本身市场认知度不够、同质化引发的竞争等。受今年震荡市影响权益基金吸金效应低迷,今年偏权益类基金清盘现象尤为显著。
对于年内基金清盘整体激增的原因,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表示,基金运作本身也有生命周期,当基金管理费收入本身不足以支付基金的运营成本,这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淘汰无法继续经营的产品是合理的做法,也是基金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特别是在现在费率下调的行业背景下,一方面更加剧了迷你基金的经营难度,另一方面公司也需要重新聚焦在自身更具竞争优势的产品线上,这也加剧了迷你基金淘汰的风险。
“对投资者来说,迷你基金清盘对投资者利益产生影响,首先投资者对产品、对公司品牌的信心下降;此外,基金清盘不可避免给投资者收益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投资者应该选择稳定且有良好运作规模的产品,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基金的经营更加稳定成熟、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业绩以及不断吸引资金达到规模的可持续增长。”他谈到。
沪上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年内基金清盘整体激增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一是随着市场发展,基金行业清退机制不断优化,使其向更高质量、结构优化方向发展,清退属正常现象。二是自今年来,中证800指数收益率为3.09%,清盘基金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平均值为1.14%,国债总财富指数收益率为3.21%,清盘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收益率为0.09%,从数据来看,清盘基金得收益总体低于市场大盘表现。
三是目前市场中基金数量较多,大部分投资者采用赎旧买新策略且市场上存在重首发轻持营现象导致较老基金存在清盘风险,今年以来清盘基金成立日大部分集中在2020年之前,此现象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四是由于今年以来权益类产品整体表现不佳,赚钱效应下降,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意愿有所降低,市场情绪有所下降,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市场的增量资金受到限制。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汪璐则认为,基金面临清盘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新发基金的不断增加,老基金也将面临优胜劣汰。基金清盘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产品业绩表现不理想、产品本身市场认知度不够、同质化引发的竞争等。今年清盘的基金类型来看主要是偏权益类的基金,受今年震荡市影响权益基金吸金效应低迷。外加重首发轻持营的现实情况,投资者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新发的热门产品中,导致业绩不佳的小微产品走向清盘,这种现象也可以概括为基金业中的“新陈代谢”。
年内股票ETF清盘数量显著增加
随着主流宽基ETF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主题ETF赛道加速布局和内卷,今年股票ETF基金清盘数量也呈现明显增加趋势。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8日,今年清盘的股票ETF或ETF联接产品达31只(清盘的ETF联接基金有14只),而去年同期仅11只。这些ETF清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持续低于5000万元,触发了基金清盘条件。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黄威认为,导致ETF规模难以壮大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主流的宽基、行业和主题ETF同质化竞争加剧,成立较早的这类ETF凭借先发优势而稳稳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后来者难以与之抗衡;另一方面,部分创新的细分行业和主题ETF因跟踪的指数过于冷门或业绩平庸等问题而受到投资者冷落;此外,部分ETF因发行渠道推广乏力而导致规模增长缓慢。
“宽基ETF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头部宽基ETF成立时间较早,凭借多年以来丰富的管理经验无疑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在基金规模方面往往占据较为明显的优势;而有些成立时间较晚的宽基ETF,基金规模始终难以有效扩大,规模增长乏力。长此以往,基金公司很难持续投入资源,基于经营业绩考虑,基金公司往往对此类ETF产品“放任自流”,最终面临清盘。”汪璐谈到。
深圳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清盘的宽基ETF普遍存在成立年限较新、规模较小的情况。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在ETF市场中, 跟踪同一指数的产品间,具有先发优势,因为较早成立的ETF更容易 吸引增量资金,实现规模扩张,而在清盘的宽基中成立年限集中在2020年,成立年限较短。
二是具备规模优势,规模越大的ETF,其流动性、活跃性则越好。投资者更青睐流动性和活跃性较强ETF, 从而投资需求增加导致规模变大。但成立较晚的宽基ETF,规模始终难以有效扩大,规模增长乏力,并且对于宽基ETF例如沪深300 ETF、中证500 ETF,目前市场上同质化情况较多,新发的产品在存量和规模较之前都难以超越,从而面临清盘风险。
三是一些主题类ETF产品在设立时专注于短期热门概念,投资者的配置需求较为有限,也较易收到短期市场行情冲击,出现规模剧烈波动,面临清盘的情况。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