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好?
从4月底开始,就有读者在问,会不会写《风起陇西》这部剧。
一直到昨天那篇推文下面也有读者留言,我们也一直都在回复:“在写啦”,然后就写了蛮久。
这也确实没办法,《风起陇西》里既有权谋也有谍战,对于这样的题材,只看前面几集是远远不够的。
要搞懂故事走向和谋篇布局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和大家聊这部剧,
到这篇文写完时,我已经看了前面的十四集,
OK,可以聊了——
剧集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风起陇西》,以诸葛亮北伐的历史事件为楔子,在历史夹缝中铺开曹魏和蜀汉间的情报之战,并以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的内部博弈作为庙堂权略的横截面。
无论是“三国”框架,还是“谍战”、“权谋”题材,都带着历史和年代赋予其中的厚重感。
电视剧《风起陇西》做得好的,就是在以一种独特方式与这种厚重感相平衡,把焦点做小、做细,用轻缓的动作,做出有劲的落地。
我一直觉得《风起陇西》这个名字很对味,辽阔的关中地带,被冠之以“风起”时的苍茫和流动,三国时期的割据和动荡一下子就有了画面。
这部剧也给我同样的感觉,“陇西”这个三国时期的重要之地就不多说了,我们先着重聊聊“风”这个字眼,它在剧集里是如何被提及、被呈现的。
目前看下来,“风”出现的地方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作为实体物质的风,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成为一种场景;
而另一类,是“风”作为一种指向符号,借助角色的口吻被提及。
我们先说第一种,风作为一种特定场景,此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再明显不过的环境烘托。
第三集里就有一处仰拍镜头,烈日当空,风吹动竹子,徐缓的沙沙声,配上乌鸦的鸣叫,色调和气氛都偏于暗沉。
刚好对应着对蜀汉而言的不利形势,一方面是荀诩的行动都为魏谍所知,另一方面是李严将军进入司闻曹进行内部大换血,权斗逐渐开始。
《风起陇西》从整体上都贴合着这样的低沉基调,让潜伏于其下的步步为营,更为沉郁,也更为紧绷。
在这样的主基调中,偶然出现的轻松片段,就会显得格外明快。
最突出的一处是第二集中诸葛亮的回忆,同样也是风吹竹子,但声音处理更为干净清脆,且色调上直接展现竹叶本身的青绿,整个氛围更为轻松明快。
这不仅是对此前隆中安稳闲适的体现,也是诸葛亮确定将跟随刘玄德时的心境再现。如此的自然环境差别,也清晰交代了宏观局势的急转直下。
同时,“风起”而来的变化,又对应着街亭之战后,曹魏、蜀汉两个对立阵营之间的局势落差。
对曹魏而言,“风起”是指立基的开始。天水失而复得,曹魏处于上风,天水郡守郭刚便可以此为起点施展抱负。
对蜀汉而言,则是风起云变的挫败和失意。
北伐失利,处斩马谡,一手建立的司闻曹内部出现漏洞,诸葛亮和丞相府长史杨仪站在营外,风吹野草。
另一方面,“风声”也是一种符号,指向某种不胫而走的信息,某种暴露的蛛丝马迹,以及猜疑试探游戏的开始。
比如陈恭两面受敌,一边是曹魏的间军司不会停止侦察白帝,另一边则是蜀汉的司闻曹怀疑白帝叛变。
陈恭在和侍从聊及当下境遇时,侍从回应到“风声紧了”,此时他口中的“风声”就是从间谍身份出发,因周遭形势的微妙变化而产生的警觉。
荀诩和手下分析当前局势,推导孙令作为白帝的可能性,并表明自己透过以李曹掾和冯曹掾为代表的东西之争所感知到的帮派倾轧。
最后若有所思地接了一句“起风了”,这句话看似是他在描述此时的天气变化,但实质承接了之前的所有对话,向内指向人物的内心活动,表明他清楚有人已在暗中设好了局,也预判到自己必定会踏进去。
当然,还有一种“风声”就是指向“漏风”的司闻曹,一间四面透风的破房子,谍战的发源地,也成为争权斗争的温床。
《风起陇西》这部剧有一个巧妙的设计,就是以街亭之战这个历史事件为圆心,用“谍战”和“权谋”两个相通的类型来画圆,再一层一层荡开。
所以你会发现,这部剧需要慢慢地看下去,而且随着外层的不断扩大,整个故事会越来越有意思。
之所以会说“谍战”和“权谋”是两种相通的类型,是因为两者的内里,其实就是人与人、阵营与阵营之间的隐藏、欺骗和角逐,或者可以直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张力。
这种关系张力,从间谍这一个体层面上的较量,一直持续到系统内部的团体倾轧。
那这种人物关系,在《风起陇西》里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个是眼神。
比如第六集的晨会,李邈翻脸,抖出了原本答应要替荀诩保守的秘密,荀诩和冯膺两人都有着不同眼神的转变。
当李邈提出本案还存有疑点时,刚受奖准备坐下的荀诩顿了一下,失神地看着正前方。直到李邈直接提到谷正除了对接白帝外还有其他任务时,荀诩确定李邈翻脸,愣在原地,疑惑不解地看向李邈。
我们再看另一边,原本已经宣布街亭案件结案的冯膺,突然听到“疑点”两字时,身体紧张起来,扭头意外地看着李邈。
当他进一步确定荀诩越级报告时,皱紧眉头,困惑不解且带有怒意地瞪着荀诩。
原本是直接对接专属任务的上下级,也是师生关系的两人,一下子就被第三方力量推向了敌友关系,相互猜疑。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近一点的例子。
第八集里,李邈与狐忠联手设计冯膺,制造出一起魏谍偷取白帝密语雕版的案件,一直引诱荀诩查案,借他之口说出这是一起魏谍案,借机扳倒冯膺。
于是,当荀诩斩钉截铁对他俩说出该案和白帝街亭情报直接相关时,李邈微微抬起头,和狐忠两两对视,双方都露出如愿以偿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兔子乖乖进了笼里。
另一个,是对话。
里面对话的有趣就在于,每个人都在字字斟酌地完成每一次隐瞒。
最典型的例子,是荀诩和冯膺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冯膺居于正中位置,荀诩背靠窗户,冯膺告诉荀诩白帝身份,并交代任务。
整个画面里,冯膺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突兀的暗影,和他作为此次对话的主导者,并隐瞒了自己想要通过荀诩救助白帝陈恭的真实意图,形成一种微妙的相互印证。
第二次,是荀诩完成任务回到司闻曹后与冯膺的首次见面,两人的位置仍然与上次相同。
荀诩在得知魏谍烛龙已深入司闻曹高层的情况下,认为冯膺有嫌疑,于是在这次对话里,对他隐瞒了实情,通过事件的增删和拼凑,让冯膺相信荀诩是按照他给出的明面指示所采取的行动。
在整个片段中,剧集用了更多的逆光拍摄,来表现荀诩作为信息提供者和误导者的身份,占据此次对话的主导地位。
原著小说有一个闪光点,是让重要的历史人物隐于纱绉之后,把笔墨留给陈恭和荀诩这样的小角色。
剧集也延续了这个优点,而且糜冲的死更是让我肯定了这点。
糜冲一直怀疑陈恭就是白帝,并处处设难。但你会发现这个角色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反派,而是被处理成一个有智谋且一心为国的正面角色。
他的所有动因都是为了彻查间谍,并且个人判断有理有据,按照线索和推断彻查陈恭,以至在死前都会有盘算地改道小路,预判了陈恭的计划。
所以直到最后的糜冲之死,都没让我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快感,反而会有一种失去得力干将的痛心和憾然。
这即得力于塑造人物上一种难得的平衡,像站在蜀汉的角度写陈恭、荀诩乃至金队长一样,设身站在曹魏的角度来写郭刚、写糜冲。
而且这样一来,曹魏和蜀汉阵营也成了天平的两端,你上我下的来回博弈,远比你胜我败的结局来得更精彩。
再有是故事里的小人物被注入了更多的个人色彩和情感。
比如,加入翟悦这个角色,完成了多重叙事作用。
一方面是用翟悦作为荀诩妹妹、陈恭妻子的角色,强化了荀诩和陈恭之间的人物关系,让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有说服力;
又让翟悦和陈恭两人作为蜀谍,同时潜伏于五仙道,明面上作为间谍随时可能暴露的危险,暗面里作为夫妻的情感倾诉和遮掩,两相交替,加强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强化了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
以及陈恭作为蜀谍,利用郭刚盗取情报,又在幕帷后听见郭刚要求手下定要保护自己安全时的暂时纠葛。
同样,郭刚因为错信陈恭被革职离开天水时,情感层面上的怅然若失已远超过了事业受挫的失意。
这也是《风起陇西》的一个出彩点,在对跌宕局势和权谋之争进行描摹的同时,给到了个体层面的矛盾挣扎以恰到好处的笔墨。
明面上的阴谋、诡计、叶公好龙的兴趣,又暗含着关系纠葛和自我挣扎,以此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故事。
又不时在点明一个要旨,有人的地方,既有勾心斗角,也有侠肝义胆,这不仅是三国的故事,也是亘古不变的定理。
音乐/
配图/《风起陇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