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原来被爱不需要「成绩好」

原来被爱不需要「成绩好」

健康



一个人能好好爱自己的重要表现,是相信自己值得「无条件的爱」——它基于这样一些信念:「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好的;我可以得到完全的接纳;我不用非要表现出某种模样,做到某些事情。」


但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感受到的爱总是带着一些隐含的条件,可能是对优秀的强迫性追求——只有我考了高分才会被爱;可能是得「讨好」——只有让别人高兴了,别人才会爱我等等。


这种方式在特定阶段保护了我们,满足我们被爱的渴望,但后来也可能变成阻碍,甚至对自己造成一些伤害。


这期简单聊聊,我们请编辑们分享了自己「被爱」的样子,以及从中认识自己,探索如何更有弹性、更自由地和亲密的人相处。


一起来看看吧~



被爱不需要「成绩好」


我是在长大一点后,才意识到自己对「优秀」有着过分执着的要求,背后实质是对「爱」的无形渴望。


毕业已经好些年了,按说应该在职场上是个比较自信、游刃有余的状态了。可是我每来到一家新公司都会非常地拼、拼得不像话。去年 7 月我来到了现在的公司,在没有任何人要求我的情况下,我会周日自己主动跑过来加班,提前规划第二周才需要考虑的工作......驱动这一行动的背后是强大的焦虑不安,认为自己必须通过努力、勤奋、做出成绩才能在一家公司立足,才能拥有所谓的「安全感」,才可能被人喜欢。


当时的新领导、同事其实都对我很好,完全不是打鸡血或职场 PUA 风格的,给了我无限多的宽容和关爱。实际上只有我自己逼自己。


我回想起一路从小到大,父母灌输给我的「竞争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中学的时候,期中期末考试进年级前 50 名是一项约定俗成的「荣誉」,也成了父母评判我是不是一个值得爱的好孩子的「枷锁」。哪怕有几次考试考到52、61 名,父母也会说:「能进前 50 就好了。」如果是我未来自己的孩子,我真的觉得已经很棒了。


父母对待我的方式,也逐渐被自己「内化」。工作之后,我也认同了「只有优秀才是安全的、值得被爱的」逻辑,有时在工作上出现一些常见的失误,别人只是提了两句意见,都会被自己误读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心态容易失衡。为此还在心理咨询中和咨询师探讨过这个问题。


有一次,咨询师和我说:「xx,你难道还需要靠能力证明自己吗?以我对你的了解,你的能力是没问题的,不然我们就不会坐在这里讨论还在这份工作中的你。你反而该关注的是关系,你在工作中对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渴望。」


一个人如果只因为「优秀」而被爱,是悲哀的。希望我未来的孩子,Ta 可以不优秀,但不能被剥夺「爱」的权利。


《心灵奇旅》


被爱不需要「削弱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有个很困惑的点,就是我在比较近的亲密关系(恋人、家人)和一般关系(朋友、同事)中反差极大。一般关系中我独立、坚强、善解人意——像个成年人的样子,而一进入亲密关系里,我就变成另外一副样子:无能、幼稚、什么事都搞不定,总需要人照顾——趋向幼童化,以至于朋友听我描述在恋爱中的样子都很吃惊。


一般来说人都有这样的两面,不可厚非,但我的两面之间没有弹性,很僵化,好像在亲密关系的关系里只能是特定的那副样子——我只能通过「示弱」的方式才能感受到被爱。我不喜欢自己这样,也让我在关系里很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给他人造成困扰——没有成年人愿意身边一直有个孩子式的成年人。


关于这个议题我和咨询师讨论过很久,慢慢才有了答案。我有个年纪跟我相仿的妹妹,妹妹出生后我就极没有安全感,总担心她会抢走爸妈的爱。和妹妹相比,我从小成绩更好,也更有自己的主意,于是我更担心了,是不是只有我更优秀,对父母更有「价值」,他们才会爱我呢?


于是在潜意识里,我会「刻意」矮化自己,在爸妈面前表现自己的无能,对他们的需要,我担心自己的力量会成为「被爱」的阻碍——如果我啥都能行,怎么还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呢?


《俗女养成记》


这种模式被我沿袭到了长大后的亲密关系中,我会在男友面前也刻意「示弱」,把事情弄砸让对方处理,生活中不愿「自理」——这些都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我却乐在其中,「嘿嘿,弱小的无助的又怎样,但是被爱呢?」


你看,渴望被爱,尤其是「无条件的爱」,真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啊,哪怕要通过一些不那么健康的方式。


我不再为此自责,我意识到这种示弱的模式曾在童年时期保护过我,让我体验到父母的爱。但对于现在长大的我,它不再适用了,我内心有了更多安全感,对于「什么是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会再畏惧力量成为爱的阻碍。


最重要的是,不再总示弱的我,也终于有能力去爱别人啦。


被爱不需要「扮演成别人的样子」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在各种社交软件上找寻 dating 对象。当时内心的口号是:要浪漫不要恋爱,要自由不要束缚。


当时内心有一种执念是:两个人如果兴趣相同,就会更容易喜欢上彼此。所以在开始每一次约会前,我可能会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好各种「准备功课」,比如:仔细研读对方的每一条朋友圈(当时还没有三天可见),找寻对方的兴趣领域并搜索更多的相关资料,提前想出几个话题可以让对方「不经意」的感觉到,我们拥有相同的爱好。我还会找寻对方在其他社交平台上的账号,比如在微博上关注了哪些博主;在豆瓣上标记了最近看过什么电影。


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演员」,而 dating 的过程像是一场刺激的「赌局」:通过揣测对方的喜好,扮演成对方喜欢的样子,以此来赢得别人的喜爱——这场赌局的胜利品。


时间长了,我已经能将这种技巧发挥的游刃有余,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就像小时候最爱的动画《马丁的早晨》里的主人公,每天都会拥有一个新的形象,打造一个新的身份,融入一段新的故事里。


《马丁的早晨》


但实际上,维持一个刻意营造的形象非常累,而一旦我不小心脱离了那个形象,就总会觉得「对方或许没那么喜欢我了」。时间久了,我发现带来的更严重问题是——难以认清自己是谁,因为我很难分辨自己对某一样事物,是真心喜欢,还是强迫自己去了解为了表现给别人看。


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我发现这种特性可能是来源于我有一对从不爱夸赞孩子的父母。考试考了第一名,爸妈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在车上唱歌,爸爸转头说,难听死啦快别唱了;当我说「自己长得还挺好看的」,妈妈立刻回应,开什么玩笑,快丑死啦。父母好像总是很难承认我的优点,总觉得自家的小孩优秀是应该的,不需要到处宣扬,但天知道,从小到大我多希望他们能够夸一夸我。


当这种愿望落空,我开始期待从异性那里获得赞赏,而扮演成某一个特定形象,则是最快能获得赞扬的方式。因为我不知道,真实的自我,真的值得被别人喜欢吗?


这几年在意识到了问题之后,我开始慢慢学会关注自己,培养自己的坚定信念,不再扮演一个「有诱惑性」的角色。我会去主动选择那些我真心喜爱的事物,感知它们带给我的能量和变化。


现在,我几乎可以自信的说出:「我是我自己,也爱我自己,我不需要再扮演成任何人了。



被爱, 但死于「社会面幸福」


爸妈爱我,说希望我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当我继续推进对话,会发现他们对「什么是幸福」事实上具备一套相当严苛的标准:


◍ 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出于一种认为「房子可以终结漂泊感」的迷思)
◍ 有收入比我高的结婚对象(逢年过节倍儿体面那种)
◍ 孩子在公司里是「总监」(对,不可以是小职员,也不可以是创始人。因为前者太卑微,后者太劳神。至于为什么是总监,可能是拜国产职场剧所赐吧)

这样,不管发生了什么不幸,都可以称之为「社会面幸福了」。


然而我有个习惯:无论亲情、友情、爱情,一旦在关系中发觉对方或多或少把期待强加到我身上,我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

◍ 如果一直催婚的话,我就会用「不结婚也能过得好」来证伪你们的说教。
◍ 如果你要我瘦到 100 斤,我就会一直练肌肉增重,用「高高兴兴地看到自己强壮的样子」来驳斥你的刻板审美。

它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我希望真实的自己可以被接受。我希望自己是自由的。


这是一种对于「acceptance」的渴望,虽然和我的期待不一样,但「可以接受」——甚至不需要「being loved」。因为人并不是总是值得被爱的,总有龌龊的、丑陋的、恶心的部分,一点点或很多。


这样的人生看似叛逆,其实被操纵感很强。


「恨」的反面是:爱、在意、依赖和联结。选择了反抗,也就选择了绑定,选择粉碎和牺牲部分自我意志。有人一生都在反抗,耗尽力气传达「我不想要什么」,而没有时间思考「我想要什么」。


未来,我更希望解决「创伤之前我是谁」的问题。这是我有兴趣去找咨询师讨论的东西。


图片来源:reddit.com

✍️ 本期互动 ✍️

你为了「被爱」做过哪些事情?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编辑:寒冰
封面:《海蒂和爷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真正语文成绩好的同学,都是从非功利角度出发!健康营养和美味来了为什么「越想做好,越做不好」?| 测测你被什么束缚了人生原来打碎了碗是不需要挨骂的 ​​​年轻人:我需要你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情绪力的培养比成绩好更重要,来看看这条万能的情绪管理公式公募基金降费持续推进:降费并非结果与答案,业绩好才是硬道理小说连载《东莞旧事》18.妈咪特工牛人的找婆娘要求赵本山「讨好」年轻人班主任坦言:孩子成绩好,和天赋只有1%的关系,另外的99%在这里AMD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业绩好于预期年轻人的新副业,在家搞起「成人小饭桌」13万个注释神经元,5300万个突触,普林斯顿大学等发布首个完整「成年果蝇」大脑连接组为什么阿里需要「回归淘宝」?罕见零删减!绝美经典,终于等到它的「成人版」!​量化基金为什么业绩好?在家学习自制力是会被消耗的,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仅仅是做到了这四点性,不应该是一件需要「忍受」的事苹果发布会:原来被制裁三年的不是华为,而是苹果?清华附中老师“大白话”:中学成绩好的孩子, 在小学阶段做对了什么?成绩好的读哲学,是不是精神病?单向树洞:那一刻「刚刚好」战地恋情(五)申请美国顶尖大学需要几封推荐信?2封?3封?还是不需要?原来被爱的世界是这样的在美国,谁需要支付和不需要支付联邦所得税?重磅!美国「入籍考试」大改革「英语不好」吃大亏!AGI大时代,企业安全为什么需要「新进化」?「成熟」大模型才能涌现?MIT:GPT-4能自我纠错代码,GPT-3.5却不行孩子成绩好也无缘顶尖名校,竟是因为父母出国晚了?您或许正在耽误孩子的人生!AI被自己骗了!生成照骗轻松逃过AI鉴别器法眼,马斯克机器女友、3米巨人都「成真」了消费洞察|「讨好」消费者,品牌的那些「小花招」杂感「学生就读体验最好」的25所美国大学:学得好也玩得好,真的很难不心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