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力的培养比成绩好更重要,来看看这条万能的情绪管理公式
作者:立正妈妈
来源:蓝橡树(ID:blue_oak)
鲁稚的阳台 编辑
爱哭、脾气差、易抑郁,情绪问题多多的孩子,到底要怎么养?常见的育儿三件套“哄骗、训斥、冷处理”不给力的背后,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博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是孩子成长的功课,也是父母的修行。
“孩子的小情绪有啥大不了?哭哭就过去了。”
面对一说就哭,一点就炸,一遇事就钻牛角尖的孩子,有多少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鸵鸟”心态,总想着“哭哭就好”、“长大就好”、“揍一顿就好”。
殊不知,负面情绪就像吹胀的气球,不会自然消失,相反,越积压越多,撑不住了就会爆炸。
不被理解,无处释放的情绪,带来的激烈行为会随年龄愈演愈烈,孩子的性格底色也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变得偏激、任性,要么变得自卑、消极。甚至在成年后,出现厌学、抑郁、轻生等种种心理问题,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如何面对情绪,处理情绪,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得不正视的一课。
早在2018年的《广东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普查数据就显示:
24% 的学生面临着行为情绪问题,10万 学生里 2.4万面临着行为情绪困扰。 超过 50%有行为情绪问题的学生,没有得到关注及有效支援; 大约 60%被行为情绪困扰的中小学生,因为缺乏渠道,并不能达到有效治疗。
100个孩子就有24个有情绪行为问题,约等于每4个孩子,就有一个深陷情绪的困扰。语数英不好,可以请老师补课,情绪这课有欠缺,又应该如何化解?
01
一棵小树苗要茁壮成长,需要什么?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园丁辛勤的施肥、浇水。
所以,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最好的教育,早早买益智的玩具、看绘本、做早教、送兴趣班,希望让小树苗长得更快更高。
但,唯独忘记了种子的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
起跑得早的孩子,要想跑得远,离不开健康积极的情绪。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句话在英国精神科教授卡斯1980年进行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为证明孩子3岁时的性格对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卡斯教授选择了1000名3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研究,这1000名儿童被大致分为5种性格:自信型,适应型,内向型,自律型和焦虑型。
在经过不受干预的23年后,卡斯比教授又一次对这些已经26岁的目标对象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走访了亲朋好友逐一做问卷。结果发现:23年前孩子的大致性格特点,与现在他们的状态对应上了。
实验得出的结论表示:孩子在3岁前形成的性格特点,对以后的生活影响深远,积极的人会更加积极,消极的人也会越来越消极。
那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
卡斯教授指出: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网络高速发展,早接受情商教育的孩子要比晚学情商教育的孩子,积极型大脑神经网络多数倍。
无独有偶,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刊的实验对1037名三岁的儿童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调查,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幼儿时期情绪自制力强的孩子,长大后身心更健康、问题行为更少,人生更容易幸福。
所以,儿童教育学最新研究指出:儿童时期的情感经验对孩子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孩子如果幼年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观、具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
当我们以为孩子还小,心情不好,哭哭就过去时,其实他们的性格已经在管理情绪的能力中逐步塑型,并奠定个人性格色彩的底色。
所以,不要再以为爱哭爱闹的孩子,长大就好了。关注孩子心理建设和情绪能力发展,意义重大,宜早不宜迟。
02
爱哭,不是问题。
但有负面情绪,不会排解,却是大问题。
还记得去年网上流传的那9份未成年人的《寻人启事》吗?
“走失”的孩子,最后大多都被证实是怄气“离家出走”。
还记得上海那个跟妈妈争吵后跳桥的17岁少年吗?
只因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被妈妈指责了几句,就一时冲动从高架桥上纵身一跃。
还记得那个留下遗书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的9岁女孩吗?只因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钻牛角尖,对自我全盘否定,选择了轻生。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未成年因为考试没考好就轻生,因为家长的一个耳光而跳楼!当代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情绪脑”一上头就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这无不跟他们小时候“理智脑”未构建完善关系密切。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一说就闹,一点就着,是大脑正常的应激反应。
人的大脑中,杏仁核事是负责掌管产生情绪和识别情绪的区域。每当遇到危险、挫折、恐惧时,杏仁体就会发出信号,让人本能地做出“哭、喊、跑、摔、打”等反应。
越小的孩子,大脑越受杏仁核的控制。当“情绪脑”占据上风,易变性、易感性和易冲动就成了他们面对问题的特点。此时,一言不合就哭闹,稍微不顺心就发脾气,一遇问题就冲动,不是他们不讲理,而是大脑无法自控。
只有随着掌管思考、情绪调节、同理心的大脑前额叶皮层逐渐发育完善,“理智脑”逐步建立,孩子才能在情绪波动时保持理智,合理面对和解决。
一个三岁的孩子,可能因为搭积木倒了而爆哭不已,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一场考试没考好而沮丧痛苦。但三岁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安抚才能停下哭泣,十三岁的孩子却懂得自己擦干眼泪,默默自我勉励“下次努力”。就是因为,一个经过正确引导的孩子,在“情绪脑”和“理智脑”的交战中,“理智脑”会逐渐占据上风,行为也就会愈发妥善。
好性格来自好情绪,管得住情绪,才管得好人生。
03
当我们都在指责孩子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时,却时常忽略了为什么孩子宁愿选择极端方式,都不愿意选择向最亲密的父母寻求帮助?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青春期越来越多孩子跟父母“无话可说”里找到答案。
小时候,当孩子最需要父母最信任父母时,每每情绪上头,用哭声向他们倾诉,却每每被父母粗暴地制止,或者无视冷处理,这样的情况反复发生,孩子就不再愿意表达自己,跟父母的关系也会降到冰点。
心理专家提醒,只懂“做情绪”,不懂“说情绪”的孩子,正在成为“情绪文盲”。
无法释放的情绪转为自我内耗。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向他人寻求帮助,长大后甚至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身心异常问题。沟通的需求在年幼时不被允许表达,到了青春期,心门也就关上了。当在外面遇到挫折,回到家又找不到情绪出口,就只能被“逼上梁山”。
但如果,从小当孩子深陷情绪旋涡时,父母能够看见情绪,接纳情绪,耐心听孩子表述,帮助孩子整理事件中的表层情绪和深层情绪,让孩子剥开迷雾,看见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就能使理智脑发挥作用,让情绪脑得到控制,亲子信任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作为孩子情绪的“镜子”,父母的反应对宝宝认知自我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面对问题,父母是心急如焚,大声嚷嚷,那么孩子面对情绪,大吼大叫,就不足为奇了。如果父母是冷漠处置,漠视忽略,那么孩子就会压抑情绪,隐藏自我。如果父母能温和冷静,正面看待,那么孩子也将学会处理更理智地情绪。
例如,一个因考砸而被老师叫家长的孩子,一摔门冲出了教室。表层情绪是因为挨批觉得丢人,所以暴走。深层情绪却可能是因为学习跟不上而压力山大,老师的训斥又激起了他的逆反,父母的不理解又让他内心委屈万千。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孩子就可能因为一时之气走向极端。
此时,父母呈现出来的“镜子”作用,就是站在孩子澄清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的感受和需求。
——我知道你这段时间有在努力,结果不理想,你也很难过。
——老师不清楚你的付出,让你觉得委屈和愤怒,所以想发火。
——不管怎样,我们都会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先深呼吸,放松下,情绪好点再谈谈。
情绪力的培养,不是一跃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练习。
但在处理情绪事件时,有一个万能的公式,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长期练习,可以帮助孩子从“无意识的压抑或发泄”到“有意识的宣泄与表达”再到“有意识的觉察与成长”。
这个万能的情绪管理公式分三步走——“认识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第一步,帮助孩子认识“你现在是什么情绪”; 第二步,让孩子学会表达“这个情绪让我有什么感觉”; 第三步,教孩子如何管理“怎么做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当情绪能够被看见、能够说得出,找得到出口,解决情绪问题就打开了一扇窗。
每一个能够合理处理情绪的孩子,都离不开成长过程之中大量、充足、被倾听、被安抚、被接纳的情绪体验。
正是因为这些良好的体验,让他们理解“人人都有情绪,一会就过去”。无论发生什么,自己都是被爱、被接纳的。
孩子的情绪不是坏毛病,而是他们特有的沟通方式。
很多父母只看到行为,觉得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等行为恶劣,着急纠正,却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根源。
孩子的情绪其实是一座桥,只有看见它,穿过它,才能让我们能抵达孩子心底的那片大陆。
作者:立正妈妈,亲子作者,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