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中占比少于1/200的这个新职业,都有哪些机遇?
颠颠:欢迎收听由看理想和领英中国联合策划的职场播客《上台阶er》,我是主持人颠颠。
今天的特邀嘉宾是芯片工程师老石,观察员嘉宾是来自领英中国的用户内容负责人Chris。
扫码查看老石的领英档案
最近苹果公司5G芯片开发失败上了热搜,老石肯定注意到了。作为专业人士,能不能在开场简单地说一下这件事?
老石:失败是很正常的。不是苹果失败是很正常的,而是说做芯片失败非常正常,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系统性工程。
但这可能只是苹果前进中途的小插曲,应该也不会影响整个宏观发展趋势,因为苹果除了自研产品以外还有其他供应商,他们可能会从各种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
颠颠:在你们的行业,“成”似乎是努力加运气的结果,“不成”好像是常有的事?
老石:“不成”也很正常。现在造芯片不是一个公司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配合,每个环节当中都可能发生意外。
造芯片是不可间断的过程。比如前段时间台湾地震,台积电的工厂可能就停滞了,而它一旦停电,所有芯片都会报废。所以大家看到的成功背后其实有无数失败。
颠颠:我做了两三百期节目,这是第一次采访芯片工程师。
Chris:芯片工程师在人类中的比例也少于两百分之一吧。
老石:近几年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个职业了。
最近很多同学高考完报志愿,都在关注芯片工程相关;现在国家把集成电路设作一级学科,很多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前几年芯片行业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整体待遇得到很大的提升。
所以无论从资本还是就业角度,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
具体从业者我不好说,可能有幸存者偏差。因为身边围绕的都是同事,所以我觉得从业者很多,但从实际比例来说,相对其他行业还是比较小的领域。
Chris:它天然的门槛还是高一些。
颠颠:和普通的程序员不一样。
老石:学习曲线和培养路径完全不同。
颠颠:你可以试着向我这种完全的行业外的人,解释芯片工程师在做什么事情吗?
老石:这个其实特别难,需要深入浅出地了解这个行业,我可能还没到达这个段位。
本质上就两个方向,一个是设计芯片本身,一个是去用芯片去做一件事情。
比如说我们现在录音,那么我们声音的转换、存储、处理、发布、传播,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芯片。
原本这个过程要依赖非常大型的计算机完成,现在可以通过芯片让所有人都能使用到,手机就是很简单的例子。
颠颠:Chris是不是和芯片还接近一些,毕竟你是学计算机的。
Chris:假如说学文科的和芯片距离一百,我们学计算机的可能距离两三步,比你近,但是我感觉仍然很远。
我学的是软件工程,更关注用户端的体验交付,而我们这个行业是芯片行业的使用者,它的实现逻辑或者底层方案,我们不会深究。
颠颠:那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往芯片这个朝阳行业发展?
Chris:我读书的那个年代,热门专业是工商管理、财务金融,计算机方向还很先驱,并没有今天这么火爆,因为移动互联网才萌芽。芯片可能是更少部分的人才能关注到,普通视野下很难看到这个机会点。
颠颠:我们和老石是同龄人,你是当时就看中了芯片的前景,所以坚定地进入这个行业吗?
老石:并没有,其实是不断试错和选择,有很大的阴差阳错的成分。从现在的时间节点往回看,我的理解是教育往往存在滞后性。
就像写书,第一手的资料出现在微博热搜里,然后出现在公众号的文章里,再然后出现在up主的视频里,最后沉淀下来的才会出现在书里,这些书又拿去给学生看。也就是说知识的沉淀和传播需要过程。
刚才说到的软件和计算机,虽然它在当时已经兴起了,但是反映到专业里面还需要很长时间,或者大家意识到这个专业未来有前途,也需要时间。
包括很多人问,现在去学芯片相关专业,在大四年毕业了以后,这个东西还会不会火?这个没有人能够回答。
颠颠:你的本科学校是北京服装学院,设计氛围特别浓厚,但你学的是理工科,会不会有违和感?会不会有点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老石:都有。从定位的角度看,北服偏向艺术、服装、美术这些方向,理工科可能吃不太饱,或者说整体环境不比强理工类的学校。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可以开阔视野。校园里有很多展,你也会认识很多艺术类的朋友,对人格和审美方面的塑造可能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Chris:那你在并不注重你所向往的目标的环境里,如何从其他渠道获取输入来靠近目标?
老石:从我现在的视角看来,应该多去接触社会、多实习。但是当时的情况是缺乏这样的氛围,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不断尝试。
尝试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看各种书,然后上网搜各种资料,但是网络环境不像现在这么便利,很多时候找不到相关资料,所以会有很多碰壁。就是不停地去试错。
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会排除自己不想做什么,慢慢把范围越缩越窄,才确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们当时专业叫自动化,是比较大的一个类,分强电弱电和机械。学的大都是基础,更多培养你的感觉。
颠颠:有没有想过学习学长学姐的职业路径?
老石:这会涉及学校本身。如果学校本身的起点比较高,学长学姐未来从事的方向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果在专业并不强势的学校,前面人走过的路,借鉴意义就不一定有那么强。
Chris:其实是需要好的途径来打破环境和氛围的禁锢。
假如有个小孩很崇拜老石,也想进入这个行业,面临和老石当年类似的环境属性,那就可以在领英职场上找到老石的profile,参考他的履历经验,甚至私信交流。
颠颠:大家也可以去B站老石的的频道“老石谈芯”了解相关情况。
老石硕士阶段申请到的学校还不错,是不是得益于自己的实习经历?
老石:对,我考虑了考研和出国。国内考研的话,对自己的准备时间和能力,可能并没有那么自信,我们学校又没有保研的资格。另外也想去看看国外的情况。
但准备出国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误区,就是觉得只要英语成绩考好就可以,考完才意识到成绩不是全部。
国外的学校更多关注你在专业领域的探索和成就,所以那时我需要充实自己的能力,才去找的实习。
当时就在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中科院计算所实习,但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向,是和“用芯片”相关。不管能不能帮助我出国,在那段经历当中我确实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在之前好像从未感受过这么浓厚的学术氛围。
Chris:产业和象牙塔之间还是有gap是吧?
老石:有蛮大区别。不过计算所本身是科研单位,并不是公司,所以有很多学术性的成分。可能我也比较幸运进了好的团队,老师手把手教我之前没接触过的东西,那段时间我提升蛮大。
颠颠:大几去实习的呀?
老石:大四去的。
颠颠:这会不会是因为他们没收到过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实习申请,觉得挺有意思所以招收了?
老石:从我个人角度和现在招实习生的经验揣测,应该是因为当时那个老师招不到别人,相当于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正好捡漏了,当然我应该也没有辜负他们给的机会。
Chris: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了,学术科研很需要,但高校的人才供给不充分。
老石:可能当时大家没有意识到要实习,或者同学们更多在学习、考研、工作。
颠颠:这也得益于你主动的意识,在各方面判断之后决定先找实习。
老石:也是和城市有关系,北京机会多,科研院所、高校、公司都有招很多实习生,所以这是大城市非常大的好处。
Chris:我们知道北京的互联网产业非常强势,那芯片产业也有很明显的城市属性吗?
老石:主要集中在北上深这三个城市。第一和高校的人才供给有关,其次和上下游产业有关。
Chris:在高校做学术研究和在企业做研究会有区别吗?科学家去企业会不会有背叛学术的感觉。
老石:还好,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去哪里都是看个人选择。
企业更多追求产品的转化,帮助企业未来发展。我之前在英特尔研究院做过,其实他们也做很多黑科技,但还是为企业本身服务。
科学院和高校之间也不一样。科学院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很多东西单靠资本这只手是推不动的,必须得靠国家的手。高校肩负更多学生培养、基础研究的责任。
颠颠:后来芯片行业逐渐火起来了,当年海归的含金量也比较高,你研究生毕业应该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了吧?
老石:在英国的同班同学有很多去AMD了。国内的AMD有一些招聘传统,可能学长学姐去了,公司觉得生源很好,之后会定点在学校做招聘。
当时也犹豫到底要不要去那边,回国的话待遇也都还不错,但总觉得还想再多了解多学一些。
Chris:可能有些产业就是要你学更多,学习的投资回报比会显得更高。
老石:芯片产业平心而论,并不需要去做博士。它不需要这么多的学术人才,产业也非常缺人。
在公司的角度,它需要能够立刻上手干活的人。本科生进去比较难,因为没接受过工程性的训练,但是研究生的话经历过很多项目就已经足够了。
读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情,它培养的是你的学术思维和能力,但就像刚才说的,其实大厂或者公司更需要工程师,并不需要那么多科学家。
Chris:读博反而离产业端的需求更远?
老石:读博能让你知道整个产业的大的图景会是什么样子,对整个行业能有更多理解。因为进公司以后会专攻具体领域,对整个大的愿景可能看得比较少,而做学术的第一步就是知道全行业发展到什么程度。
另外读博期间锻炼到的其实是软实力,比如和人交流的能力、自己规划项目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
颠颠:格局不一样了。关于老石,网上很多报道说是逆袭,但我觉得是一步一步上台阶。
老石:是一个不停往前走的过程,也不是说上了台阶就代表比之前更好。我特别赞同朋友说的一句话:人生不是爬梯子,不是说你只有一个方向,得不停往上走。
人生更像是一个网格,目的地是一样的,但你有很多方式去到达你那个目的地,而不是千军万马都要沿着一个梯子往上爬,你一旦落后就永远落后。
你在这个地方走不通了,或者出现一个洞,可以绕过去,可以从别的地方再往前走,甚至会发现你的目的地改变了。
所以没有确定性的,我也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逆袭或者往上走,可能我在不停往前走吧。
Chris:多曲线上台阶。
颠颠:那博士毕业的时候肯定面临就业问题,能不能和听友分享你当时的判断和选择?
老石:基本上博士毕业非常确定的一条路就是走学术路线。不过我做学术更多是在方法论层面,其实希望能够去看业界怎么把它实现出来,这是我去业界的驱动力。
另外是现实考虑,如果走学术路线,第一学历非常重要。我第一学历在这个专业方向不强势,所以还是有这方面的顾虑,但现在的情况就还好了。
Chris:第一学历这个问题还挺普遍的。
我前几天看视频,一个外企高管需要高端人才,他说不一定是硕士博士,重点是第一学历是好大学。他都不在乎所谓的双一流和一本,就是你必须来自我知道的几所好大学,其他的都差不多。
颠颠:我那会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三次高考,好在我复读两年之后结果还算不错,也有同学可能越补越差心态都崩了。没想到这种悲剧至今还有。
Chris:一个现象能够长期地被社会默许,本质上可能有合理性,但不代表应该被提倡。
颠颠:不提倡。其实老石超了一本线30多分?
老石:这都是我自己的原因,觉得分数就是一切,只负责考试就可以,后面的事情不用我管。现在看起来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Chris:现在途径多,很多人的人生可以给后来的人参考。老石身边有人向你求索路径吗?
老石:有一些。前两天和我的一些朋友录视频聊高考,发现就算是考得非常好的同学,大家的考虑也是相似的。以前我觉得自己的经历非常独特,但自从开始做自媒体,大量的人说我和你有非常类似的经历,还挺神奇。
所以在整个大样本当中,我其实就是很正常的例子。
Chris:总有人走过你走的路。
颠颠:老石去了专注芯片的一家公司,后来那家公司被英特尔收购了。在英特尔,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观察和思考?
老石:我一开始去的公司专门做FPGA芯片,它虽然小众但处于市场领先的位置。
小公司可能会更加灵活,我当时在英国,公司里头所有人都互相认识。但在英特尔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它的体系流程非常健全,你只需要去做你专注的事情。
另外从本地化的团队变成了全球化的团队,我们做的事情会被集合到更大的项目里面,日常交流的人都来自于世界上各个地方。
大公司还有很多对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地方,他们的培训体系、成长体系、技术发展方向都比较清晰,资料也齐全,可以直接去看去学习。
颠颠:会压力很大吗?
老石:公司被收购不一定意味着压力传达,我们还是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做之前做的事情的同时拿到更多的资源。所以压力其实还好,更多的是机会吧。
Chris:听起来这个行业的职场新人去大公司还蛮合适的。
老石:取决于个人,如果你对未来的愿景或者发展有非常明确的规划,从小公司做会学习到很多东西。但大多数同学刚毕业可能像一张白纸,怎么写完全取决于第一份工作,所以有好的平台非常重要。
颠颠:你在英特尔期间已经是芯片工程师身份了吗?
老石:其实统称芯片工程师,在2015年左右,做的就是FPGA芯片相关工作。工作状态和节奏非常灵活,国外的很多公司其实是非常自由。
日常可以在九点十点再去公司,没有打卡考勤,主管也不会管你今天到底有没有来,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现场解决。
去了以后大家就正常工作,每天没有严格的KPI要求,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团队的管理方式比较外放。大家都是出于职业性和自驱力去做这件事情,反而效率很高,团队协作的氛围非常好。
英国人最大的特点是喝茶,相当于他们的休息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自由把握。到了下午大家心照不宣地去喝茶、摸鱼、讲讲八卦,下午几点下班也没有人管。
英特尔规定每个星期可以在家工作一天,任意选一天,不需要请示老板。
我觉得上班和在读博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读博的时候也是比较自由。现在大家很多时候居家办公,但是我们当时就已经很适应这种方式。
Chris:看理想也是这样吗?
颠颠:我的伤心说来话长。
老石:我们不是为了摸鱼而摸鱼,而是劳逸结合。我们团队的一些人非常注重锻炼,因为英国有很多荒郊野地,他们会很喜欢户外运动,而且他们的运动策略和单纯的运动休闲不一样,很多是追求竞技。
我一开始不太适应,这还是蛮大的文化冲击。后来我会参与一些比较正常的运动,比如打羽毛球打篮球。
颠颠:那周六日呢,你会在家宅着吗?还是参加他们的party?
老石:周六日不会管你,他们不会给你发邮件,也不会给你安排工作的事情。
英国其实有些传统,周五大家会去喝酒,其实这是团队建设很重要的层面了,大家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交流一些平时聊不到的事情,然后会觉得大家更紧密。
颠颠:因为你在那个环境整个人就放松下来,生活的那一面就展现在了对方面前。下次工作对接起来,他会理解你,因为知道你生活中是那样的人。
颠颠:芯片工程师是不是女性从业人员特别少?
老石:对,当时我们一百多个人,可能不到五个女生。
女生也可以做很好,英特尔很多大的部门,包括最重要的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部门,领导者都是女性。她们的能力非常强。
这几年行业里女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最近我在招实习生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能力强的女同学。
颠颠:说到芯片我们不自觉地会把它和国家荣誉联系起来,请问老石回国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因素?
老石: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原因。
芯片和爱国联系起来是最近的事情,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国家一直有这样的需求,所以这是很自然的。
Chris:从职场的角度来看,一旦全民关注,这个行业离曙光来临就很近了。
颠颠:那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互联网大厂,而是选择回到科研院所,你人生的某个起点?
老石:在两个领域都待过,会看到两个领域可以交叉或者可以结合的地方,另外去科研院所自由度会非常高,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所以我觉得,需要去做一些和之前看到的事情相结合,并且离我想要做的事情更近一些的地方。
颠颠:中科院计算所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老石:凭我个人理解,不代表官方,计算所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摇篮。
华罗庚老先生牵头了中国计算机的前期发展,最后形成了计算所。中国最初的大型计算机,包括现在的曙光超级计算机、刚刚上市的龙芯、前几年非常火热的个人工智能芯片寒武纪,都出自计算所。
所以计算所和学术和工业界紧密结合,并不是只做阳春白雪的学术研究,也不是只做工业实践,它既能把握学术前沿,又能把握产业界的需求,这是我觉得非常好的特点。
颠颠:也完美地符合了你的需求。
颠颠:你就继续做FPGA芯片相关的研究。
老石:结合我之前学术和工业界经历的一些工作,当然也结合现在新出现的问题。
比如软件开发很快,是因为有很多人提供了基础设施去支撑上层的应用开发,芯片也是这样,不用每次都重复地造轮子。我们会提供比较通用的基础架构,大家只需要专注自己的东西去开发就可以了。
颠颠:每个人做不同的工作,可能都有职业认同。比如看理想,我们觉得职业认同的来源是听众认可我们做的这些内容,你呢?
老石:第一是不断创新,创新会带来很多挑战,同时会学习很多东西,这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我比较享受。
第二是能够影响别人。从技术角度说,你做的工作肯定会影响很多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你在整个项目当中的作用可能并不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去做内容,因为观众或读者能给我直接的反馈。这样看技术角度和内容角度是互补的吧。
Chris:芯片行业高门槛甚至高地板,你把它做成自媒体内容的时候,怎么处理受众的理解问题?
老石:我也比较纠结。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得加很多限定条件才能成立,很多科普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懂,必须做得非常浅,这时你会觉得自己说的东西根本就是错的。但如果前面加上这些限定条件又会影响传播。
一开始我特别不会科普,最初的内容可能是专业科普,默认受众是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的人,后来发现大家其实更希望了解这个行业本身。
所以会做侧重和分层,有些内容是大众选题,就牺牲部分专业度,不涉及太多技术细节;有些东西做深入一些,在传播上放松要求。
Chris:你是希望受众通过视频对芯片相关感兴趣,还是只是想说清楚这些知识?
老石:我做内容之前就觉得现有的专业相关科普讲得并不透彻,媒体角度更多,专业视角缺乏。所以起初希望能把专业的东西带给大家,包括和学术前沿相关的内容。
但是FPGA芯片会如何影响普通人,若干年以后会带来什么结果,很少有人说但有很多人感兴趣的,我觉得也可以聊这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