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孩子过了这个年龄,就别费劲倒腾学区房了,没用!

孩子过了这个年龄,就别费劲倒腾学区房了,没用!

育儿

这个暑假,家长和孩子都忙得不得了:补课、各种兴趣班、旅游、研学……


不过,很多人都是一边鸡血,一边迷茫:尽管让娃学这学那,烧了不少钱,但很难评估孩子能从中获益多少。



想让孩子未来过得更好,到底该在哪方面用力,“性价比”会最高?


相信很多人都在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获得了一些新的启发。


这本书就是Don't trust your gut《不要相信你的直觉》副标题是:用大数据达成你的梦想生活(Using Data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in Life)


简体中文版目前还没有出版(据说中信已经在翻译了)


作者Seth Stephens-Davidowitz(以下称赛斯)很有名气,他原本是谷歌的数据科学家,现在是沃顿商学院的讲师。



他的成名作 Everybody Lies(《人人都在说谎》),曾是备受瞩目的畅销书。


作为一位数据专家,塞斯很善于利用大数据来解构这个世界,用数据发现社会的真相看他的书,经常给人带来“拨开迷雾见明月”的感觉。


塞斯认为,我们正在被数据淹没,即使是在非常普通的一天,我们也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汹涌而来,往往超出了大脑的处理能力范围,造成思维的宕机。因此,人们经常会在对数据理解不足的情况下,倾向于凭直觉做出决定。


但事实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我们的直觉会有很大误导性,真正明智的决策需要在正确理解相关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因此,他推出了《不要相信你的直觉》这本书,想帮助人们用数据来指导生活。


这本书在亚马逊上获得了 4.3 分的高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兴趣,也是最刷新我认知的部分,是全书第二章节里有关教育的内容。


《不要相信你的直觉》目录


究竟哪些因素对娃的成才毫无影响,哪些因素又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呢?


教育的重点

居然是“住在哪”


关于上面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塞斯给出了让我颇感震惊的结论:


  • 孩子的命运是 TA 自己的,家长能起的作用很小;

  • 基因因素对孩子未来收入的影响,比养育方法的影响要高出 2.5 倍;

  • 选择住在哪里——这一个决定的影响力,占到了家长对孩子所有影响力的 25% !


总结一下,一是,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是有,但主要是我们基因传递给他们的,整天让我们揪心又焦虑的后天养育,我们就别自寻烦恼了,其实作用不太大。


如果想为孩子做点什么,我们可以做的决定中,一个很重要的是——选择住在哪里


老实说,刚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我甚至怀疑塞斯要投身房地产事业了,总感觉是在变相催买学区房。



但大数据是不会骗人的,这个结论是基于对2000万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吉·切蒂Raj Chetty)带领的团队,从美国国税局那里收集了美国 1978 - 1983 年出生的人的联邦税收信息,获取了每个人的父母的纳税记录、童年居住地和成年后的收入情况。


团队发现,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期经历了不同的成长环境(例如曾经搬家),那么那个在更好的社区度过童年的孩子,长大后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墨西哥的平民窟和富人区只一墙之隔

而且这种收入上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如果将家庭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方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这个家庭中的子女,在长大后的收入可以足足提高 11.6% !

这个团队还以大数据为依据,搭建了一个网站,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不同社区成长,对一个人的收入35 岁时,会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

The Opportunity Atlas(https://opportunityatlas.org/)


难怪有人戏称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在告诉我们——“邮政编码可能决定了你的一生”


当然,大家可能会想,这本书里列举的基本都是国外的数据,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的情况,所以我也查阅了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


发现,目前国内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总体上看并不是很多。不过近几年,研究学者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


一项发表于 2019 年的研究,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rnily Panel Stadies)2014 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区环境对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社区的孩子,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孩子语言应用能力更强;邻里关系和睦的社区,不仅孩子的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家长教育参与和教育期望的程度也更高



同样发表于 2019 年的另一项研究则表明:


如果居住的社区环境中,社区贫困率过高、平均学历过低以及平均收入过低,会对孩子产生很强的不良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长大后处于贫困状态。


这些研究和数据似乎在告诉我们:让孩子住在哪里,真的很重要。


邻居对孩子的影响

远比我们想象得大


虽然结论已经摆在那里,但我还是很想知道:


为什么在健康状况、未来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都出奇地小,而只要选对小孩的成长环境,就能让孩子的未来收入提高一成多


电影《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照


有学者认为可以用“马太效应”和“二八原则”,这两个广泛存在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学定律,来解释这一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二八原则是指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 ,其余的 80% 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比如 80% 的日常联络来自 20% 的朋友;80% 的财富集中在 20% 的人手中。



好的社区一般都会匹配安全舒适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这是因为,优质的教育机构为了追寻高效益,一定会遵循二八定律,都会开设在优质的社区周边。


因此,居住在良好社区环境中的孩子,可以更容易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成长于“肥沃的土壤”,自然可以蓬勃向上,最终在学业及职业上达成更高的成就。



但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并不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受教育水平


一些研究表明,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可能不用太努力就可以过上还不错的生活,比如靠人脉就能获得适合的工作。


他们中更多人获得的是更“适宜”的受教育水平,因此和父母辈相比,成人后的收入水平可能反而会下降。


而塞斯在书中给出了另外一个思路,他认为,真正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人——同一小区中的邻居


结论同样来自切蒂教授的研究,切蒂教授发现,邻居对孩子是否存在正面影响,取决于下列三个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① 邻居里大学毕业生的比例;② 双亲家庭的百分比;③ 按时归还人口普查表的人数百分比。这三个因素分别说明了,社区里大人的受教育程度、社区里的家庭是否和睦以及大人们是否靠谱。


塞斯认为,孩子们天生就对父母有一种叛逆情绪,会不自觉地和父母对着干。但是他们又会潜移默化地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因此更容易把除父母以外的大人当作榜样


童年期的孩子们,心智尚不成熟,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性格的塑造也处于进行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放学回家后,社区就是他们娱乐、社交、模仿行为、塑造认知的主要场所。


甚至可以说,小区里刮什么风,孩子就会是什么样。



还有研究表明,不同背景的家庭如果能够在同一社区内居住,将有助于提高父母教育水平较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弱势家庭子女的发展。


电视剧《小舍得》中的米桃就是通过改变成长环境,实现了从低向高的阶层流动

换句话说,如果能住在你能够得上的最好的社区里,你的孩子就更容易跃向更高的阶层。


时机很重要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曾发起过一项“搬家寻找机会”的项目。


这个项目为2000多个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补贴券,帮助他们从贫困社区搬到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社区居住,并且对这些家庭进行了长达 17 年的跟踪调查。


实验结束之后,芝加哥大学耶恩斯·路德维格教授的研究中,并未发现改变居住社区对孩子就业和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


但到了2016年,依然是切蒂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搬家寻找机会”实验项目的数据,重新与联邦个人税收数据相结合,考察了居住社区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长期影响。


他们发现,居住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会受到年龄的影响。搬家时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后搬入社区的正面影响,从而对日后成长和财富积累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搬家时年龄越大,孩子从中获取的收益会越来越小。


他们发现的“年龄分水岭”是13岁


也就是说,在 12 岁以前搬入较好社区的孩子,有更高的几率完成高中学业并进入大学,成年后获得更高的收入、成为单亲父母的概率更低。


电影《起跑线》剧照


但13岁及以上搬入较好的社区,孩子后来的表现并没有更好,甚至更差了一些。


切蒂教授他们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13岁后的青少年性格已经开始成型,搬家会中断他们既有的社交和生活方式,这种负面影响会抵消居住环境带来的正面影响。


塞斯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当老大 13 岁、老二 8 岁时,他们从洛杉矶搬到了丹佛。

这意味着老大的童年主要在洛杉矶度过,而老二则主要在丹佛度过童年。

丹佛的社区比洛杉矶那个社区更好,更适合养育孩子,结果发现老二长大后的收入高于老大。


这个年龄分水岭挺玄妙的。


12、13岁正好是孩子上初中的年纪,过了这个时间点,也没有买学区房的意义和必要了。


参考文献:

1 Seth Stephens-Davidowitz,《Don’t trust your gut: using data instead of instinct to make better choices》 

2 解垩,宋颜群. 贫困存在社区邻里效应吗 ——基于多层回归模型的分析[J]. 财贸研究,2019,30(6):74-86.

3 范晓莉,赵添悦.共同富裕背景下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基于CGSS2017年调查数据[J].科技和产业,2023,23(11):169-178.

4 于洪霞,张森,赵树贤.社区环境与教育代际流动的多水平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01):126-141+192.

5 刘天元.孟母三迁真的有必要吗?-社区环境对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2019(1):12.

6 香樟经济学术圈,美国的“机会地图”:童年的成长环境如何影响社会流动?


川妈说说

以上众多研究的结论,我们好像可以用“孟母三迁”的一个故事,就简单概况了。但科学进步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超大样本严格检验后的、更可信的规律。

我猜,可能有同学看完这些结论,会担心甚至焦虑:我没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会不会耽误了他的成长?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完全误解了我的本意。

所谓“正向影响”,是说自变量增加数量或提高水平,因变量也会跟着增加或提高。按照以上研究结论,搬去更好的社区,孩子的学业、收入、婚姻等等方面会更好。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不断地向上寻求更好的社区,以求孩子更好的未来。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不是我们不想、而是不能够,最大障碍是受到收入等等限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得面对的资源限制问题,它决定了我们的决策和行动范围。

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想吓唬大家、让大家焦虑,而是想提醒大家,在我们能力可达的范围内做选择时,别只盯着学校,要关注社区环境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在挑选社区时,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等是很重要的筛选标准。

P.S.其实今天提到的一部分研究,浙江工商大学李井奎老师在《大侦探经济学》那本书里也讨论过。想尽快深入了解一下的同学,也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还有关于教育价值的讨论,很有启发意义。

推荐阅读

《小欢喜》里隐而不宣的教养秘密,现在知道还不算晚

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研究发现,颠覆认知啊!

成功孩子父母的11个共同点,看看你占了几个?

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是孩子的好父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讲座 | 大波士顿地区好学区介绍和学区房资讯85岁老人嫖娼被抓,警察:这么大年龄,不怕让人笑话,大爷:我就这一个爱好Uber提高加州司机的最低年龄,必须25岁以上才能载客波士顿23-24学区汇总和学区房购置指南 | 移投路直播间孩子到底多大学游泳?没到这个年龄,建议先等等!很遗憾,人真的会在这个年龄突然变老娃多大能办身份证?糕妈:不全看年龄,关键是这个宝宝多大能吃“大人饭”?不要低于这个年龄,可能会导致娃发育不良波士顿学区汇总及学区房购置指南相同年龄,为什么有的人显老,而有的人显年轻?你的身体究竟多少岁?癌症盯上年轻人?JAMA子刊:56万人群大数据显示,这个年龄段的人更需警惕癌症早发!急寻200名中医养生爱好者,不限学历、年龄,跟名师学中医养生技术!定了!2023年度太极爱好者训练营开始招募,不限年龄,免费参加!《老爸第一次出国记》-忆父亲同样的年龄,为什么有的人显年轻王柳云:别费劲了,你拴不住我洪水、野火、飓风…美国83%购房者考虑“气候风险”,这个年龄层最在意!最“凶险”的遗传性息肉病,平均发病年龄16岁,平均癌变年龄39岁,平均死亡年龄40岁!渡十娘|卖房变换房,南下变留下,我在北京倒腾房子那点事儿曼哈顿的富二代睡前先拉拢窗帘免费领取!手把手教你中医调理、养生,不限年龄,不限基础,有意者进!澳洲政府宣布调高退休年龄,这一群体坐不住了!“老人持牌”照火爆全网,澳人大喊:太真实了门诊暴增10倍,家长排队给娃割包皮?医生提醒:小于这个年龄,别让娃白挨刀真的有精尽人亡吗?聊聊江湖传说减肥不能想减就减!这个年龄后保持体重才是长寿关键!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你还不给零花钱,他就可能学会“偷钱”波士顿的好学校和好学区你都知道吗?2023年想买学区房从这下手想买大波士顿地区学区房?这些第一梯队学区你绝不能错过在把不住自己尿的年龄,把住了自己的命癌症盯上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的人更需警惕HPV也有感染年龄高峰?到了这两个年龄段的女性注意了!给娃读书要读到几岁?识字后,最好也要陪他读到这个年龄!君士坦丁:首位基督徒皇帝和君斯坦丁堡的缔造者“别看年龄,看我这个人”,拜登登空军一号常走短舷梯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