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了这个年龄,就别费劲倒腾学区房了,没用!
这个暑假,家长和孩子都忙得不得了:补课、各种兴趣班、旅游、研学……
不过,很多人都是一边鸡血,一边迷茫:尽管让娃学这学那,烧了不少钱,但很难评估孩子能从中获益多少。
想让孩子未来过得更好,到底该在哪方面用力,“性价比”会最高?
相信很多人都在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获得了一些新的启发。
这本书就是Don't trust your gut《不要相信你的直觉》,副标题是:用大数据达成你的梦想生活(Using Data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in Life)。
简体中文版目前还没有出版(据说中信已经在翻译了)
作者Seth Stephens-Davidowitz(以下称赛斯)很有名气,他原本是谷歌的数据科学家,现在是沃顿商学院的讲师。
他的成名作 Everybody Lies(《人人都在说谎》),曾是备受瞩目的畅销书。
作为一位数据专家,塞斯很善于利用大数据来解构这个世界,用数据发现社会的真相。看他的书,经常给人带来“拨开迷雾见明月”的感觉。
塞斯认为,我们正在被数据淹没,即使是在非常普通的一天,我们也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汹涌而来,往往超出了大脑的处理能力范围,造成思维的宕机。因此,人们经常会在对数据理解不足的情况下,倾向于凭直觉做出决定。
但事实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我们的直觉会有很大误导性,真正明智的决策需要在正确理解相关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因此,他推出了《不要相信你的直觉》这本书,想帮助人们用数据来指导生活。
这本书在亚马逊上获得了 4.3 分的高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兴趣,也是最刷新我认知的部分,是全书第二章节里有关教育的内容。
《不要相信你的直觉》目录
究竟哪些因素对娃的成才毫无影响,哪些因素又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呢?
教育的重点
居然是“住在哪”
关于上面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塞斯给出了让我颇感震惊的结论:
孩子的命运是 TA 自己的,家长能起的作用很小;
基因因素对孩子未来收入的影响,比养育方法的影响要高出 2.5 倍;
选择住在哪里——这一个决定的影响力,占到了家长对孩子所有影响力的 25% !
总结一下,一是,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是有,但主要是我们基因传递给他们的,整天让我们揪心又焦虑的后天养育,我们就别自寻烦恼了,其实作用不太大。
如果想为孩子做点什么,我们可以做的决定中,一个很重要的是——选择住在哪里。
老实说,刚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我甚至怀疑塞斯要投身房地产事业了,总感觉是在变相催买学区房。
但大数据是不会骗人的,这个结论是基于对2000万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吉·切蒂(Raj Chetty)带领的团队,从美国国税局那里收集了美国 1978 - 1983 年出生的人的联邦税收信息,获取了每个人的父母的纳税记录、童年居住地和成年后的收入情况。
难怪有人戏称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在告诉我们——“邮政编码可能决定了你的一生”。
当然,大家可能会想,这本书里列举的基本都是国外的数据,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的情况,所以我也查阅了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
我发现,目前国内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总体上看并不是很多。不过近几年,研究学者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
一项发表于 2019 年的研究,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rnily Panel Stadies)2014 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区环境对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社区的孩子,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孩子语言应用能力更强;邻里关系和睦的社区,不仅孩子的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家长教育参与和教育期望的程度也更高。
同样发表于 2019 年的另一项研究则表明:
如果居住的社区环境中,社区贫困率过高、平均学历过低以及平均收入过低,会对孩子产生很强的不良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长大后处于贫困状态。
这些研究和数据似乎在告诉我们:让孩子住在哪里,真的很重要。
邻居对孩子的影响
远比我们想象得大
虽然结论已经摆在那里,但我还是很想知道:
为什么在健康状况、未来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都出奇地小,而只要选对小孩的成长环境,就能让孩子的未来收入提高一成多?
电影《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照
有学者认为可以用“马太效应”和“二八原则”,这两个广泛存在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学定律,来解释这一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二八原则是指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 ,其余的 80% 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比如 80% 的日常联络来自 20% 的朋友;80% 的财富集中在 20% 的人手中。
好的社区一般都会匹配安全舒适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这是因为,优质的教育机构为了追寻高效益,一定会遵循二八定律,都会开设在优质的社区周边。
因此,居住在良好社区环境中的孩子,可以更容易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成长于“肥沃的土壤”,自然可以蓬勃向上,最终在学业及职业上达成更高的成就。
但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并不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受教育水平。
一些研究表明,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可能不用太努力就可以过上还不错的生活,比如靠人脉就能获得适合的工作。
他们中更多人获得的是更“适宜”的受教育水平,因此和父母辈相比,成人后的收入水平可能反而会下降。
而塞斯在书中给出了另外一个思路,他认为,真正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人——同一小区中的邻居!
结论同样来自切蒂教授的研究,切蒂教授发现,邻居对孩子是否存在正面影响,取决于下列三个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① 邻居里大学毕业生的比例;② 双亲家庭的百分比;③ 按时归还人口普查表的人数百分比。这三个因素分别说明了,社区里大人的受教育程度、社区里的家庭是否和睦以及大人们是否靠谱。
塞斯认为,孩子们天生就对父母有一种叛逆情绪,会不自觉地和父母对着干。但是他们又会潜移默化地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因此更容易把除父母以外的大人当作榜样。
童年期的孩子们,心智尚不成熟,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性格的塑造也处于进行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放学回家后,社区就是他们娱乐、社交、模仿行为、塑造认知的主要场所。
甚至可以说,小区里刮什么风,孩子就会是什么样。
还有研究表明,不同背景的家庭如果能够在同一社区内居住,将有助于提高父母教育水平较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弱势家庭子女的发展。
换句话说,如果能住在你能够得上的最好的社区里,你的孩子就更容易跃向更高的阶层。
时机很重要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曾发起过一项“搬家寻找机会”的项目。
这个项目为2000多个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补贴券,帮助他们从贫困社区搬到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社区居住,并且对这些家庭进行了长达 17 年的跟踪调查。
实验结束之后,芝加哥大学耶恩斯·路德维格教授的研究中,并未发现改变居住社区对孩子就业和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
但到了2016年,依然是切蒂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搬家寻找机会”实验项目的数据,重新与联邦个人税收数据相结合,考察了居住社区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长期影响。
他们发现,居住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会受到年龄的影响。搬家时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后搬入社区的正面影响,从而对日后成长和财富积累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搬家时年龄越大,孩子从中获取的收益会越来越小。
他们发现的“年龄分水岭”是13岁。
也就是说,在 12 岁以前搬入较好社区的孩子,有更高的几率完成高中学业并进入大学,成年后获得更高的收入、成为单亲父母的概率更低。
电影《起跑线》剧照
但13岁及以上搬入较好的社区,孩子后来的表现并没有更好,甚至更差了一些。
切蒂教授他们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13岁后的青少年性格已经开始成型,搬家会中断他们既有的社交和生活方式,这种负面影响会抵消居住环境带来的正面影响。
这个年龄分水岭挺玄妙的。
12、13岁正好是孩子上初中的年纪,过了这个时间点,也没有买学区房的意义和必要了。
参考文献:
1 Seth Stephens-Davidowitz,《Don’t trust your gut: using data instead of instinct to make better choices》
2 解垩,宋颜群. 贫困存在社区邻里效应吗 ——基于多层回归模型的分析[J]. 财贸研究,2019,30(6):74-86.
3 范晓莉,赵添悦.共同富裕背景下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基于CGSS2017年调查数据[J].科技和产业,2023,23(11):169-178.
4 于洪霞,张森,赵树贤.社区环境与教育代际流动的多水平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01):126-141+192.
5 刘天元.孟母三迁真的有必要吗?-社区环境对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2019(1):12.
6 香樟经济学术圈,美国的“机会地图”:童年的成长环境如何影响社会流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