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秦天一:2023年,出海还有机会吗|Z Talk
近日,真格基金投资总监秦天一在智象旗下志见直播栏目,以「出海大风大浪,如何掘金下一个结构性机会」为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从2018年起,秦天一专注出海和高科技方向,主导了 OPay、HABBY、QBIT、易仓、和生创新、航木和 DwarfLab 等项目的早期投资。
过去 3 年,出海行业的人才密度在快速增加。海外名校的留学生开始在出海赛道创业,TikTok 和 TEMU 正在把大量优秀的年轻人派往世界各地。他们将成长为强大的创业新生力量。
今天,中国企业出海已经从原来的「渠道驱动」转变成了「产品驱动」,从原来简单追求销售量和 ROI,到现在以设计师思维和工程师精神出发,打造创新型产品。
2023年,出海赛道还有机会吗?以下是本次分享的精选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
01
叙事转变,从「渠道驱动」到做「产品驱动」
此后,我们开始在出海方向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过去的几年中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我个人主导的投资,比如 OPay 发展成为了非洲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HABBY 是中国过去 4 年成长最快的出海游戏公司,还有领先的出海智能家电品牌和生创新,领先的跨境电商 SaaS 公司易仓科技,成长迅速的跨境支付 QBIT 等等。
Q:五年过去了,据你观察,出海行业如今是怎样的状态?
秦天一:我从 2018 年开始系统化地看出海这个方向,那个时间点出海行业在资本市场上还是比较小众的话题。2019 年同样是不温不火的,但逐渐有了一些创业老司机下场做出海,比如周亚辉,段威,王嗣恩等。
出海迎来整个资本市场的集体关注是在 2020 年,2020 年各种宏观因素叠加,跨境电商销量数据井喷增长。投资机构踏破了各家跨境大卖公司的门槛。
成也疫情败也疫情,成也大卖败也大卖。2020 年和 2021 年在估值顶峰拿到投资的大卖们很多后来业务都快速垮塌,投资机构黯然离场,谁都不曾料到过山车的速度如此之快。同时,市场另一侧,SHEIN、TikTok 和 TEMU 正在快速攻城略地。
2018 年,大家经常互相调侃,中国企业出海缺少一个自己的国际化平台,所有出海创业者都在一定程度地给 Google 和 Facebook 打工。
当时坊间有一个传闻,腾讯和 Facebook 去竞购 WhatsApp,阴差阳错最后没有收购成功。大家都说如果 WhatsApp 是腾讯的,那中国企业出海将是另外一番天地。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从中国出发的国际化平台不管是 TikTok、SHEIN、TEMU,还是物流企业极兔等,都在迅速成为基础设施,深度参与和改善新的全球贸易体系。
从各种视角来看,市场虽然没有 2020 年那么热闹,但轻舟已过万重山,新的序章已经拉开,资本热度的回归只是时间问题。
Q:在你看来,今年上半年,出海整体大环境有什么特征?
秦天一:从资本环境上来看,一级市场在今年上半年对出海的关注度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但二级市场上有些不错的利好,大家在很多渠道都能看到的,SHEIN 和极兔就快要在港美股上市,两家都是数百亿美金的公司。同时一批跨境电商公司在 A 股成功 IPO,上市后的涨幅和市盈率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
这些事件也重新给大家带来信心,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能看到了长期赚钱的可能性,可谓是信心筑底的阶段。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了出海产业上一些微观的变化,比如大家都半开玩笑地说,最近一年要看够 20 个割草机器人创业公司才算是 dealsourcing 合格的出海投资人。
高科技含量的消费电子品牌批量诞生背后的本质,是中国在高端消费电子供应链上的形成绝对优势。
「手机是消费电子产业链里的皇冠,汽车是消费电子产业链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在手机和汽车两个产业链上都快速发展到世界领先的身位,积累了充足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师供给,这能够帮我们在高附加值的创新消费电子领域,如各种场景的家用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发展出自己的品牌。
相较于之前「渠道驱动」,出海的主旋律正在转变为「产品驱动」。
Q:真格被投企业在今年的营收状况和利润状况大体是什么情况?
秦天一:我们的出海被投企业都还比较幸运,他们的各方面数据都还在保持快速增长。我觉得能逆市向上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在认真做产品和基础设施,我们没有在一级市场看出海最热的时候去追高。
Q: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基金募资变得很困难,作为投资人,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秦天一:对于基金行业,募资难是全球范围的难,不只是某种类型的基金募资困难,全球都面临流动性紧缺问题。
但我觉得长期来看,前提是如果能活下来,今年可能是一个好年份的开端。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史上最长的低利率周期,投资人和创业者在流动性充裕的周期下把很多美好当作理所当然,比如「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比如「上市前可以一直靠融资活下去」。
今年把这一切都打破了,让大家回到了更健康的创业状态,做公司的第一要义还是盈利。坏消息听多了,大家就会进入到在坏消息里找好消息的状态,乐观心态也会失而复得。希望都是在绝望中诞生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然坚持出手,支持那些敢于逆市创业的优秀年轻人。
02
简单朴素地「投人」
Q:真格基金投资的领域覆盖面很广,你们的横跨不同行业的投资方法论是什么?
秦天一:我们的投资方法论非常的简单朴素,就是「投人」。
整个基金投资团队的投资动作一致性非常高,我们不会因为某个领域就会改变对人的判断标准,不管是出海、人工智能领域、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都是一样的投人标准,非常简单,就是投我们认知里最好的团队。
市场上有各种类型的团队,但由于自我的局限性,我们也只能投到我们熟悉的,我们认知范围里的好团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 OPay 的创始人周亚辉,他是我们投人体系里定义的「老司机」,即成功创业过的连续创业者。
周亚辉在创立 Opay 之前就是 A 股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他自己做投资也做得非常成功。当他去创立新公司的时候,即使我们彼时并不了解非洲金融市场,但我们仍然非常愿意支持。同样的, 更年轻的吴羽君在创立 QBIT 前也已经做了两家创业公司,并成功退出。
和生创新的创始团队则是我们定义的「操盘手」画像,他们来自上一代头部跨境品牌公司泽宝的核心高管团队,几个人都是从非常基层的员工一路打拼做到了高管,在公司内部开拓并负责最核心的业务。而王嗣恩在成立 HABBY 之前是猎豹的游戏部门负责人,操盘了数款十亿用户的现象级游戏。
同时,我们非常希望投一些很年轻的创始人,在我们的投人体系里称之为「小天才」,比如乐维互动,我和创始人朱凯阳在大三的时候就认识了,他浙大本科毕业之后没有选择去大厂,而是加入了小影,很快就独立负责一个两百人规模的创新业务。
他从一个毕业生成长到能独当一面的业务负责人,只花了两年的时间,在他离职后我就投了他的天使轮,当时朱凯阳只有 25 岁。
在我们眼中,只要这个创业者代表的是他所在领域的最先进生产力,我们就愿意为之下注。
真格基金作为早期的投资机构,对创业方向上不太会做特别强的主观判断。比如非洲金融在未来几年会具体发生什么?每年的增速如何?出海品牌下一个品类机会在哪里?我们会有个大概的估计,但不会算的很清楚,也不会作为投资判断的主要权重。
我觉得,投资和创业都是一件非常复杂且模糊的事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谜团般的未来,就是在模糊游戏里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增加自己的确定性。属于我们的确定性就是「投人」。
Q:对于 MRO(多指工业品)赛道和智能家居,你们投资时考虑到了哪些因素?
秦天一:MRO 这个品类,单独做出一个很好的产品品牌比较困难,但可以做出一个渠道品牌。
我们也能看到,MRO 的供应链非常的复杂,且都来自中国,一定程度上和服装很像。目前在做这件事情的选手没有很多,空间足够大,而且传统的渠道也都重线下,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值得提升的空间。我们恰好遇到了一个优秀团队,对于我们来说,大方向有机会,团队优秀,就可以支持一下。
智能家居是一个很卷的领域,但是如果细看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都是一群比较老派的美国电器品牌,中国的优秀公司有机会去试一试。
03
以「科学精神」做产品
Q:在投资时,肯定会看到一些很赚钱的项目,一年可以赚几个亿。你们是如何看待的?
秦天一:有很多高利润的出海公司其实不太适合我们来投,因为资产和资金之间需要相匹配,他们可能需要一个预期回报更稳健的,体量更大的资金进行匹配。
在每一个阶段,每家机构的投资机会都很有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有很多跨境品牌公司只融一轮就上市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没有办法参与,我们只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是在早期支持一个有非凡想法的团队。
Q:你是什么风格的投资人?
秦天一:我在加入真格基金之前在腾讯做产品经理,也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觉得我是一个希望能够和创业者一起创造一些新价值产品的投资人,一起去创造一些好玩的东西,这也是我做这个工作最大的驱动力。
展开来说,我自己投的东西,我乐于跟我身边的人推荐,比如,大家要用跨境金融服务,我会跟大家推荐 QBIT,它是虚拟卡这个场景里最好的产品。如果朋友遇到产品问题,我会立刻给 CEO 打电话解决问题。
现在在我面前就放着一台和生创新的空气净化器。我也回每天打开 HABBY 的游戏来玩,自己也充了很多钱。
Q:我们上次交流,你说你正在看智能属性的消费电子,现在消费电子还有品类机会吗?
秦天一: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在这里我想引用我一个被投企业创始人分享的一段话:「不要想着赶紧拼个产品拿出去卖,要深耕软硬件单元技术,组成技术矩阵。很多公司就是想着找几个方案商,现成模块赶紧攒成产品,然后靠渠道资源赶紧卖货,这样游牧式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很难积累出辉煌的文明。」
新一代的出海创业者正在用「科学精神」去探索无人之境。
Q:最后问一下最近大火的 AI 领域,你是怎么快速建立认知的,有没有看到一些好的机会?
秦天一:AI 是一个非常新兴的行业,每天读论文可能都没有办法赶上快速井喷式的技术增长时代。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去和领域里最优秀的人才,保持比较紧密的关系和持续的交流。同时也要亲自下场参与,创造更多的内容,参与打造一些产品,做一个 builder。
AI 领域的创业者目前感到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 AI 大模型能力的边界比较模糊。普通的创业者很难判断模型的边界在哪,模型边界之外能做到多大,这关乎产品的生死存亡。
在 AI 领域,我们很积极地在投资,不管是大模型领域还是一些 AI 应用,我们都有投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