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罐含糖饮料,患肝癌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高68-85%!JAMA子刊:近10万人20.9年随访得到惊人发现
众所周知,糖吃多了不好。我国于2016年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首次提及了“控糖”的概念,推荐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25g添加糖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瓶500mL的可乐中约含53g糖,相当于13块左右的方糖块儿;几乎一口吨完的养乐多,仅100mL的小瓶量中含有高达15.7g的糖;再说一个大家常见的传统冰红茶,一瓶中含糖量为48.5g,其热量相当于2碗米饭......
原来夏天只需随便来一杯“续命神器”,每日的糖分就会轻松超标,从而埋下各种慢性病的种子,比如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这些“续命神器”,即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是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糖,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很显然,它们也是膳食添加糖的主要来源。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分析了1990-2019年期间中国高糖饮料摄入量造成的死亡和疾病负担情况,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因摄入高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高达4.66万人,比30年前增加了95%!
除了全因死亡率的增加外,JAMA Network上刊登的最新研究,对近10万人进行20.9年的随访后发现:与仅饮用≤3杯/月的相比,每天饮用至少1杯含糖饮料的绝经后妇女的肝癌发病率明显升高85%,因罹患慢性肝病所致的死亡率也比前者高68%。
较高的含糖饮料摄入与癌症的发病、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已不算新观点。但据悉,本项研究是科学家们首次证实饮用含糖饮料与慢性肝病相关死亡之间存在正相关。当夏日美美地享受含糖饮料带来的“透心凉”同时,你却正在被拉向癌症的深渊!
先前的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含糖饮料的摄入与乳腺癌、结直肠癌以及前列腺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肝癌风险的潜在联系仍悬而未决。
为探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研究者从大型前瞻性数据库妇女健康倡议(WHI)中收集到98,786名绝经后妇女,年龄在50-79岁之间,并基于食物频率调查表统计出普通软饮料(非代糖)和果味饮料(非纯果汁)饮用量。
含糖饮料的总摄入量被定义为普通软饮料和果味饮料的总和。基于此,全部的98,786名参与者被分为三组:77,173名参与者从不或少量饮用含糖饮料(≤3份/月);另有14,921名参与者每周饮用1-6份含糖饮料;约有6.8%为含糖饮料狂热粉,每日摄入量≥1份(1 serving≈1罐,355mL左右)。
在中位数20.9年的随访后,累计记录到207例新发肝癌病例和148例慢性肝病死亡的情况。
结果显示:每天饮用≥1份含糖饮料的绝经后妇女的肝癌发病率为18例/10万人年,而相比之下,每月≤3份含糖饮料的肝癌发病率仅为10.3例/10万人年。
与几乎不饮用含糖饮料的相比,每日至少一杯软饮料或果味饮料与罹患肝癌的风险升高66%和71%有关。
与之类似,每天饮用≥1份和每月≤3份含糖饮料的绝经后妇女的慢性肝病死亡率分别为17.7例/10万人年和7.1例/10万人年。
同时,更高水平的含糖饮料摄入还与慢性肝病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具体来说,与几乎不饮用的相比,每日至少一杯软饮料可使患慢性肝病而死亡的风险上升80%。但果汁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的摄入量与慢性肝病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不过,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人工代糖饮料,均与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换言之,含糖饮料增加的肝癌风险与HBV或HCV感染无关。
研究者表示,鉴于慢性肝病是美国45-55岁女性的第四大死亡原因,探明饮食与肝病之间存在的关联刻不容缓。此前,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曾报告,与不喝含糖饮料的相比,每周饮用≥1份的含糖饮料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几率增加77%有关。
而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在绝经后妇女中,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增加与肝癌患病风险以及慢性肝病死亡风险的升高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联。每日饮用超过1份含糖饮料,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66-71%,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会显著增加80%。
为什么“快乐水”会成为肝脏杀手呢?
研究者推测,过多含糖饮料的摄入会导致肥胖的发生以及肝脏脂肪的累积,同时会诱发血糖急剧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以上均是肝癌和肝脏疾病的风险因素。此外,含糖饮料中添加的化学物质,比如焦糖色、柠檬酸、有机二醇等,也可能对肝脏产生有害影响。
夏日虽已步入尾声,但天气依然酷暑炎热。想要喝点“快乐水”?不如换掉你爱喝的含糖饮料,尝试一些更健康的饮品吧,比如:无糖咖啡、茶或者酸奶等,冰冰凉凉好喝且健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