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失去动力的人,可能戴了太久的「假自体面具」
hi,欢迎来到「请问咨询师」栏目,我们邀请平台咨询师对你最关切的心理/人生困惑进行回答。通过咨询师视角的洞察,我们终将找到人生问题的答案。
Ta 们会在一段时间里失去工作、甚至生活的动力,感觉沉重,像是有千斤大石压在自己胸口。
Ta 们也往往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从小是班级的优等生,一路过关斩将考取最好的学校、找到收入比同龄人高的工作,过着比周围人节奏更快的生活。
却在某些时刻,断电了,动不了了。
01
忽略自己的「工具人」
首先,我想这里有很大程度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焦虑和攀比的社会里。
无论是从小在学校,还是在亲戚邻里间,都充满了对一个人的外在指标的比较。小时候比学习成绩,比谁更懂事乖巧,长大了比工作收入体不体面,就连相亲都只是外在条件的匹配。
在这种对「外在」的过度关注下,很容易忽略一个人的「内在感受」。
也就是说,这项工作或许是非常枯燥重复、工作方式你并不认可、发展方向并非你自己想要选择的,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你不得不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你忽略了自己感受上的那份抗拒、委屈、愤怒,仅仅为了适应成为社会的螺丝钉、「工具人」。
甚至久而久之,你对自己身上那些鲜活的感受都变得麻木起来,因为它们不利于你的「高效运转」。
更有甚者,你的心理状态已经「生病了」,却还不得不「带病营业」。
图片来源:《百元之恋》
卡夫卡的《变形记》里描写到,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然而,此时他最关注的不是关照自己、搞清楚自己究竟怎么了,而是焦虑于如何爬起来继续工作、赚钱养家。
这就像在隐喻当今很多内心已经压抑、扭曲的个体。明明生病了,那么痛苦,却得不到关注,甚至还需要苦苦支撑,对外界负责。
02
「戴着面具」生存
然而,这种「带病营业」的状态或许不是工作之后才开始有的。你可能从小开始就处在一个压抑而紧绷的状态里。
孩子从小需要很多的理解和照顾才能好好长大,精神上尤如此。
而在一个「养分不足」的家庭中,比如父母是忽略的、离婚、常常不在身边、或者父母的性格脆弱不稳定,孩子就不得不「自我供养」,有时候甚至还要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因此,当你感到脆弱、无助、崩溃的时候,你不得不把这一面收敛起来,留在心中独自咀嚼。
对外却戴上一副厚厚的、得体的「面具」。因为你知道,这样才能让周围的人满意。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假自体」,说的是当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全部,只愿意看到某种表现下的孩子时,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就表现出父母喜欢的那个样子。哪怕让自己内心很不舒服,很别扭,很累。
这个面具就成了孩子摘不下的「假自体」,就像条件反射那么自然,遇到谁都用这个面具来相处。
而「真我」,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被自己看见。
又甚至,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真实的模样。
03
找到自己的「存在」
回到开头所说的,没有动力的问题。
戴着面具生活,当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投入。
就像最近被大家熟知的「微笑型抑郁」,说的就是一个人表面看起来很乐观、外向、保持微笑。
而内核却是抑郁、悲伤、孤独、空虚、恐惧……
抑郁的是,你如此敏感,别人的一点点评价就能让你完全否认自己,自我感觉一无是处;
悲伤的是,世界那么大,你却找不到一个温暖的容身之处;
孤独的是,人群那么喧嚣,却没有可以交心之人;
空虚的是,每天忙忙碌碌,却感觉又荒度了一天;
恐惧的是,最怕被抛弃;
……
我最近在看奥格登的《原始体验的边缘》,给了我更深的启发:
如果沿着这些负面情绪继续往下深入,看到的是「自体的解体」,「会使人产生渗漏、溶解、消失或跌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感觉」。
换句话说,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的「存在」。
在做心理咨询师以前,我也会疑惑,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真实自我」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存在?
而学了这么多年心理学之后,我才知道,在我们的肉体之下,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内核,影响并决定着你的情绪、认知、人生选择、生活状态……
而当这个「自体」受伤,不被保护,「像气体般消散」、「坠入无边的黑暗」,一个人就会生活在弥漫性的焦虑恐惧中。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缺乏安全感」。
此时,当自己都无法确保自己的安全存在,又怎可能对工作生活有投入呢?
而在一段心理咨询的旅程中,心理咨询师能做的,就是深入挖掘到那个受伤的你,然后温柔地托住。
如果你依然有这方面的困扰
欢迎和我聊聊:
▽和咨询师聊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