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怼“澎湃新闻”,是外行对内行的无端指责
我就直说了,《海南日报》和《澎湃新闻》是两个不同系统的物种,前者是宣传机构,后者是新闻机构。二者之争是专业与非专业之争,是外行对内行的无端指责。
事情是这样的:8月8日凌晨,公众号“三亚微势力”发布了题为《@澎湃新闻,你欠三亚一个道歉》的文章,随后,海南日报客户端也转载自媒体文章《对三亚疫情防控带节奏,某媒体澎湃得“太离谱”》并引发热议。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澎湃新闻》对海南疫情的报道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大概意思就是说澎湃新闻在带节奏,每次都把三亚疫情的新闻放在头条,三亚积极抗疫好的方面不说,非要挑阴暗面来掰扯。你们与三亚究竟有什么仇、什么怨,为什么这么无视疫情防控大局,这么竭力的带负面节奏,极大伤害了海南人民的感情。
嗯,上次这段说辞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一旦有人讲出“没有大局观”“带节奏”这类说辞时,基本就代表他不准备讲道理了。
《澎湃新闻》报道三亚疫情有问题吗,在我看来不但没有任何问题,还堪称优秀。报道集中在滞留游客6日前后的仓皇经历,消息来源为游客本人居多,这是处理突发新闻时最常规的做法。这些报道为外界了解三亚疫情提供了一手讯息,为岛外关注三亚乃至海南疫情创造了必要条件。
为什么《澎湃新闻》一个外地媒体要关注三亚的疫情?首先三亚是一个热点旅游城市,三亚爆发疫情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势必影响很大,这本身就具有极大新闻价值,外地媒体关注并报道它是由新闻属性决定的,不关注才是不称职、不专业的表现。
其次,本次被困三亚的游客上海人占大部分,据说三亚8万旅客有7万是上海人。这个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却是有依据的。今年6月22日,三亚文旅部门专门针对上海招揽游客,使用了具有诱惑力的“阳光重启,大海想你”。上海中产阶级因上半年的疫情被封困数月,对外出旅游有强烈需求,是各大旅游城市争取的优质客源。《澎湃新闻》是上海媒体,三亚疫情的含“沪量高”,按照新闻的接近性原则,报道三亚疫情是很正常的选题操作。正如国外发生新闻事件,如果有中国人涉入其中,中国媒体也会优先报道。
《海南日报》“怒怼”了《澎湃新闻》可以说是无理取闹,近乎泼妇骂街了,既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和不专业,也暴露出它的傲慢和不讲理。要知道《海南日报》批评《澎湃新闻》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诉诸于动机,可以说是“杀人诛心”。
说实话,我本来对海南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不好的印象,这个事件之后让我对该地有点怕了。试想如果你在三亚遭遇侵权,比如被宰,你还敢发声吗?“护城宝”媒体给你扣一个“抹黑”的大帽子让你社死,就问你怕不怕。
我说《海南日报》是“护城宝”媒体其实还是不准确,“护城宝”没错,但不是媒体,它只是地方“供养”的“喉舌”。它所做的内容绝大多数也不是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而是给机关里的人员看的,所有机关都是强制订阅的(虽然也是基本没人看)。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以前也在“XX日报”工作过。哦,对了,在我看来所有的“XX日报”都不算媒体,都是宣传机构,那里的记者也不是记者,充其量就是宣传员。他们新闻素养通常也是极其糟糕。很多人在党媒工作了一辈子,不会写一篇新闻稿,不懂得新闻为何物。
“XX日报”的内容从不用考虑读者和受众,也不用考虑发行量,因为都是强制订阅。每天只要把该登的东西登登上去,不要漏掉重要领导的稿子,领导的顺序、名字不要搞错,不要出现新闻事故就行了。XX日报的编辑琢磨些这样的东西。我在“XX日报”工作的时候,主任直接跟我说“我们做的所有版面只要书记满意就成功了”。后来,我们几个稍微“有点追求”的年轻编辑、记者没干一年就跑了。
如果你平时留意一下你们当地的XX日报的头条,你会发现,市日报、省日报和人民日报的头条甚至头版都是一模一样的。而每个机关单位、每个科室基本上都会订从中央到省到市的XX日报,但内容都差不多。这些报纸根本没人看,但每天都要印,真是巨大的浪费。
在大事发生时,尤其是本地出现引发舆论围观的“负面”时,党媒不仅对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视而不见,反而千方百计为本地涂脂抹粉,甚至唱赞歌。就像这次《海南日报》的表现一样。
当然,《澎湃新闻》也是党媒(中国没有私人媒体),但它是市场化媒体,不由政府直接“包养”,而是自负盈亏,所以相对“自由”一些。它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按新闻传播规律来做才能吸引读者,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从《澎湃新闻》目前的影响力看,它算是市场化媒体中的佼佼者,其编辑、记者的专业性相对要更好。这次被XX日报怼,估计他们都觉得很魔幻。这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所以我在文章开头说,《海南日报》和《澎湃新闻》之争,是专业与非专业之争,是外行对内行的无端指责,是两个不同系统的物种间的“鸡同鸭讲”。
写文不易,喜欢请双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