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网传广西南宁多所学校使用水果来比喻高考分数,引发关注。
其中一张图片称,今年学校的芒果树收成极好,成熟芒果共有1320个,600克以上有100多个,高三应届班的学生顾又嘉摘到一只净重696克的芒果,是今年钦州城区水果市场的果王,京城两大水果商已经闻讯前来抢谁都明白这背后的意思:学校高分同学1320人,超过600分的100多人,最高分696,清华北大已经联系。
类似的图片还有很多,比喻物除了芒果,还有桃子、鱼苗等。
比如最后这一张桃子图片,作为湖南人,我看完后不由会心一笑,忍不住在这里“翻译”一下:“岳麓山下好育桃”指的是长沙四大名校之一湖南师大附中;东岸的三大园指的是另外三所雅礼、明德、长沙一中。用水果来比喻高考分数,创意来自于此前出现的水果房价。去年,一张深圳红树西岸小区和臻湾汇的榴莲香蕉房价图片在网络上流传,该图片配文“深圳不准公开二手房价格,于是出现了此图,一个榴莲代表1000万,一根香蕉代表100万!”后该图片信息被相关部门确认,相关中介机构及中介人员被通报批评。
同样,有记者联系疑似图片中暗指的学校,其中南宁三中一位工作人员称明令禁止不能宣传,变相宣传也不行,南宁二中一位老师则称是学生家长统计发布的。因为,前些年有关部门就强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要积极协调新闻媒体,规范新闻报道,不宣传炒作所谓“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口吻之严厉,为史上之最。但是,一种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考试,一种可以让社会如临大敌,让工地停工、交警开道的考试,到张榜公布时却像见不得人似地刻意遮遮掩掩,这样一种巨大的落差,难免对一个人的认知带来割裂感。这么些年来,高考状元热一直高烧不退,其负面影响确实已日渐显现,比如,它强化了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唯一标准的倾向,容易将教育引向歧途。尤其是,一些商业机构借机将中高考状元变成牟利的筹码,使之庸俗化,对此我们理应保持必要的警觉。但是,凡事过犹不及。状元名单可以屏蔽,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状元情结却无法屏蔽。需要指出的是,高考状元并非是因为有了炒作才引起大众关注,而恰恰相反,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较为浓厚的“状元崇拜症”所致。在我看来,除了要对那些过于夸张的商业炒作进行干预外,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高考状元以及高考升学率,其实可以大大方方的予以正常通报。毕竟,有考试,就有名次,你通不通报,状元和升学率就在那里,不多也不少。首先,人们无法假装对中高考状元不感兴趣。集体化的教育焦虑背后,正是与升学有关的中高考。也因此,状元与升学率名单无疑是家长最为关切的核心信息。有需求就会带来供应,即使官方不通报,这样的真真假假的名单也会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流转。其次,不管你承认与否,作为中高考优胜者,状元们往往代表了某种程度上的实力。虽然考试存在临场发挥的偶然性,但总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浮动。正所谓见贤思齐,人们关注他们,也是渴望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了解状元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如果我们认可中高考的合理性,也就必须认可这些中高考状元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合理性,认可他们的激励价值。这样一种拼搏向上的阳光典型,我们为什么要欲说还羞呢?再之,对中高考状元的追逐,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知识文化的尊重。在读书无用论有卷土重来之势的当下,发掘并放大这些状元身上较之同龄人而言的闪光点,其实有助于纠正社会上的某种反智倾向,有助于部分澄清人们对中高考乃至整个教育的误解与偏见。事实上,过去人们习惯于为考场优胜者贴上高分低能的标签,也许在过去它确实多少反映了一种现实,但如今它已往往成了一种陈见,很多高考状元不再只是一架高效考试机器,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所拥有的综合素养超出了许多人的想像。比如,前几年,来自深圳中学的高考理科状元周晓磊,在高二时就跟一帮喜欢哲学的同学创办了一本校园杂志,这样的专业跨度,这样的开阔视野,让我们有必要对高考状元进行重新定义。回到屏蔽高考状元名单的话题上来,我觉得有必要重申一点常识,状元是中高考制度导向的结果,而不是中高考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指望通过隐藏“状元”这个结果来削弱人们对考分的追逐,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