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渴望和归乡的人:村小教育蝶变记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硬币的另一面,也清晰地告示着: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深耕的事业,耐心浇筑的花圃,往往在短时期内,难以看到规模化的成效。 但一定有比“等待”更能促使改变发生的因素存在:不论教学条件如何优化,在振兴乡村教育的长期战线上,教师始终是这一闭环中的中坚力量。
文 | 艾圆圆
编辑 | 罗山
“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这是清代《宁远府志》对凉山得名来由的记载。彝人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
河谷纵横,山势连绵,群峰环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被称作“高山上的民族”。若想走出去,步行翻山坡走土路,得花上好几天的时间。这座山外头是什么?从前的书里没有给过答案。于是自然的难题带来对未来的隐忧:若是山的外边还有山,那这条走出大山的路,是不是永远也到不了彼方。
但总有人偏不信这个邪。
走出来,迎进去
当时最近的小学在镇上,村里住得远的孩子去上学,每天往返要徒步八九个小时,孩子们难以坚持。村民马阿牛不忍看着他们失学,就向邻居借了废弃已久的牛棚,悄悄清扫出来。他徒步去镇上背回十几斤教材,往土墙上涂了墨汁做黑板,再用旧木板拼成桌椅——这是“园田小学”最初的模样。
既当校长也当老师,马阿牛的教鞭一执就坚持了三十余年,从牛棚、土坯房、铁皮房出发,这座小学改变了园田村数百名孩子的命运。
2023年,这所几乎全由支教老师撑起来的村小,在校学生达到86人,近两年毕业了32名学生,都考入了当地的初中。
园田小学帮扶前后办学条件对比
八年前,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园田小学的韦富宝,如今,已成为这里资历最“老”的年轻老师。没人想到他会留这么久,他自己也没预料过。
起初他想着,待半年就回家,该干嘛干嘛去。但,半年又半年,迄今,他已经带过了四届毕业生,有近百名学生从他这里毕业。
真要说起来,在2020年之前,留在这里,“更多源于热爱”。他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喜欢上课,他会在周末约孩子们去爬山,他喜欢不远处的阿坝和川西,喜欢这里隐秘而奇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但在马阿牛校长去世之后,韦富宝觉得自己留下来更深层次的原因,变成“责任”——他不希望马校长一生为之鞠躬尽瘁的事业无人支撑下去。
“把园田带好,让孩子们考上一所好学校”,这是马校长的嘱托,也是当下真实存在于偏远地区的现状。再艰苦的环境里,教育从不缺席,因为一群不求回报的人会彼此吸引,始终站好老师的这班岗。
2016年,浙商银行与园田小学结缘。2019年,园田小学正式成为浙商银行成都分行“一行一校”的结对帮扶校点。
联合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力量,集合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发力,浙商银行有关于促进乡村振兴的教育公益“园田样本”初成。
而今,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园田小学的校舍已修缮一新,每一间教室都摆上了漂亮的课桌椅,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明亮的护眼灯具。孩子们可以在塑胶操场上玩耍,也吃上了更有营养的早、午餐。教职工的住宿也有了独立卫浴的条件,老师们再也不用“在黑暗中走到校园外上厕所”。
园田小学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韦富宝来的时候,是浙商银行与园田小学结对帮扶的第二年。不到十年时间,园田成为韦富宝的第二个家乡,而他也成为园田小学发展的见证者。
刚到学校那一年,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拘谨、害羞,见到老师什么都不敢说。韦富宝曾经还和一个学生约定过,一周必须要对话20句。
如今,学生们早已适应以韦富宝为代表的从山那一头“来”的支教老师们,在以彝语作为主要语言的平川镇,园田小学的学生因此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比镇里学校的孩子们好上不少”。
热爱和责任之心并存的教育者和帮扶者从山的外边来,为了让孩子们不被环境条件所束缚,也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基础。
更辽阔的远方
为践行“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浙商银行积极响应“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号召,于2019年正式启动“一行一校”,意为“一家分行结对帮扶一所乡村小学”。
帮扶的善意是飘散的蒲公英,绝不厚此薄彼。
港门镇,一个广东沿海小镇,常住人口仅有三万左右,距离最近的遂溪县城也超过70公里。镇上的中心小学,容纳了1500余名适龄的孩子,这里也是学校副校长庞碧连的母校。
腼腆、内敛、羞涩的性格,在庞碧连看来,也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孩子们的特质,不爱表达感情,什么都藏在心里。
二十五年前庞碧连师范毕业,放弃家乡以外的工作机会刚回学校时,校门很窄,铁门推开的时候,会有吱嘎吱嘎的声音。学校里是大片的泥土地,晴时尘沙飞扬,雨来泥泞不堪。家长离开港门外出打工,孩子们便留在村小,而寄宿制,则让这里的学生们多以学校为家。多年以来,庞碧连每一天的24小时,几乎都在此度过。
许是学校偏僻边缘,教师资源总是青黄不接。庞碧连时常思考后也为此感到头痛,总是在招老师,却总是招不到人。
学校从前有一间图书阅览室,但常年关闭,即便有想读书的孩子,也只能在门口眼巴巴地望着。彼时,师资仅够维持教学任务,学校已无暇分配多余的教师来做书籍的借阅和登记工作,无奈只能暂缓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后来,学校建了新的图书室,设在教学楼一楼,三间教室打通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大阅览室。
2020年,浙商银行广州分行介入帮扶后,配备了新的图书和智能借阅系统,让孩子们彻底告别“没有老师就无法借阅”的困境。港门镇中心小学的午餐会分成两拨,没轮到打饭的那拨孩子,许多会去阅览室看书,很多时候看书入迷了,甚至会忘记吃饭的时间。
过去的三年,校园里有了路灯和新的篮球场,还有数十台办公电脑供学校各科室的老师使用。浙商银行还帮助开办了美术、舞蹈、篮球等兴趣小组,聘请专业篮球教练打造“篮球特色”学校,邀请专业的眼科医生、口腔科医生到学校为学生们进行深度检查……来自“一行一校”全方位的守护,正覆盖到孩子重要成长阶段中的方方面面。
港门镇中心小学过去的水泥篮球场只留在照片中(受访者供图/图)
“一行一校”项目计划分为多个阶段,从扶智到扶志,项目将沿着先改善基础设施,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精神面貌的路径前行。港门镇中心小学就正在经历着从硬件改善到软件提升的革新阶段,它的发展状况,也清晰地展示了在教师和社会力量的努力下,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轨迹。
通过实实在在的公益举措,新的风貌正在这些学校和学生身上悄然发生。
2020年,港门镇中心小学学生参加遂溪县组织的“学宪法、讲宪法”比赛取得第一名,之后代表遂溪县参加湛江市的市级比赛,获得了全市第二名。那是第一次,小镇里的孩子捧回了来自市里的荣耀。
2022年,学校女子篮球队参加湛江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一举拿下小学女子组的冠军。“通过教育缩短差距,在我们这里看到了!”提及这些经历,庞碧连连声感慨。
属于孩子的未来,在一点一点被擦亮。在像庞碧连这样驻守乡村的老师们的心里,能够帮助身处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自信盎然且精神富足地走出大山,是当下这个时代“教育改变人生”的重大意义的一部分,亦是教育带来的积极回响。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但一定有比“等待”更能促使改变发生的因素存在:不论教学条件如何优化,在振兴乡村教育的长期战线上,教师始终是这一闭环中的中坚力量。
庞碧连从遥远的边陲小镇走出去,又走了回来,25年来,她带着广阔天地曾赋予的能量和气质,留在家乡,再也没有离开过。命运总会有相似的安排,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许多看过更远的世界的孩子,还是会同候鸟一般,回到原点,为更多雏鹰护航。
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关键在于传承,当更多年轻人走上这条信仰之路,善意才能在代际之间传递,乡村教育的成果得以薪火相传。
相比“回来”后坚守了二十余年经验丰富的教师们,大鄣山中心小学23岁的教师江俊杰显得稚嫩不少。教书到第三年,他从山下的中心小学来到远山上的办学点。在大鄣山深处,在只有4个学生的村小,他当起了全级、全科老师,也兼任学校的修理工和敲钟人。
这是一个有点“原始”的学校,原始到由一口垂挂在房梁的老钟,左右着教育行进的节奏。钟在二楼,教室在一楼,若是要敲钟,得离开教室上个楼。慢慢地,江俊杰不再敲钟,他自带闹钟,铃声响了就知道该下课了。
听上去艰苦寂寥,但当教育的炬火由上一代教师传到他手上时,这位青年教师踏踏实实地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最大程度地为孩子灌溉知识,播撒希望。对他而言,老师职责中的“教书育人”,与教书的环境、人数、学生水平都无关,本质上就是“教书”和“育人”。
刚到山上的时候,他花了一点时间来适应“吃不到烧烤”的落差感,但又很快调整了过来。“都是教书,我在山上也是教,在山下也是教,而且我和这里的孩子处得很好。感觉都一样,在哪都是教书。”
江俊杰和学生们在课堂上(受访者供图/图)
但如果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件事又显得顺理成章,原因很简单——江俊杰当年就是毕业于希望小学的学生。
时隔多年的接续跑,是教育传承,也是使命担当。教育情怀往往能跨越时间,在不同的时节、不同地点共同见证“教育”这件事的蓬勃发展,用行动诠释“教书育人”这堂课。
而今,江俊杰在这里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在还是学生的当年,他曾受过感召,如今,他,还有更多不知名的他们,已然成长为当下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里势不可挡的力量,反哺曾救赎自己的家乡,也传递下一份希望。
更多的十年
9月份,江俊杰会带着孩子们下山,回到中心小学,在那里,“一行一校”的扶持力度,更为集中。
从空间上,更加全面地帮扶,从时间上,更加持续地帮扶,循序渐进地改善,是“一行一校”公益项目的目标。对大鄣山中心小学的结对帮扶,南昌分行的规划也在项目战略的指导下,有长达十年的计划。
“如果仅仅是外观上做一些形象工程,当然可以很快。但我们想通过长期的过程,从软硬件方面帮助学校实现整体质量的提升。”
不止于此,南昌分行也在策划教师队伍的支援和培训引进,拟联络师范类院校进行结对培训。此外,针对山区学校的老师,也计划通过教师节表彰等给予一定奖励,为优秀的师资力量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愿意回乡、更加全身心地教书育人。
对浙商银行而言,“一行一校”项目绝不是简单一份短期的社会责任践行,像任务一样,做完了只似乎是完结了一项督办。“哪怕在时间的流逝中,员工有来来往往,但他们也可以通过爱心的接力和传承,一代接一代地,把一张蓝图绘到底。”
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大山里的孩子可能只差一间图书室,一块屏幕,一顿更有营养的午餐,一个打开心扉交流的机会,抑或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浙商银行希望尽其所能,从硬件和软件上弥补教育过程中缺失的部分,弥合城乡孩子的差距鸿沟。
2023年夏,结对学校的学生们前往杭州参加“浙银·星少年”夏令营
十年时间不算短,而孩子们的一生很长,有很多人还没有到结成果实的季节,所以还要静待花开。教育本身就是长远之计,长足的变化还需时间来校验。
至今,“一行一校”已成为浙商银行“善本金融”理念的重要实践样本。数据显示,浙商银行目前已结对乡村小学30所,累计投入超过2800万元,参与志愿者超1000人次,帮扶学生约1万名。
但数据不是终点。帮扶最开始撬动的或许只是教育公平的微小一角,但随着不断的投入、活动范围的延展、影响力的扩大,地域之间的沟壑或许也可以在这种精卫填海的决心下,不断地被填补。代际更替间,乡村教育的振兴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大众所期盼的教育普惠,必将在时间沉淀之后留下印记。
山的那边,还有山。但没关系,会有人进来,也会有人走得出去。
(专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