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Nature | 清华大学张永辉团队揭示 γδT 细胞免疫识别奥秘

Nature | 清华大学张永辉团队揭示 γδT 细胞免疫识别奥秘

公众号新闻

2023 年 9 月 6 日,清华大学药学院张永辉研究员、湖北大学郭瑞庭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Phosphoantigens glue butyrophilin 3A1 and 2A1 to activate Vγ9Vδ2 T cell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 γδ T 细胞的免疫识别机制,为免疫治疗和疫苗研发等带来了新的前景。

T 细胞如何识别「异我」,例如肿瘤细胞及病原体,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T 细胞分为 αβ T 细胞和 γδ T 细胞。αβ T 细胞受体(αβ TCR)依赖于目标细胞表面的 MHC 分子来识别多肽抗原,感知「异我」的存在。

这一概念奠定了疫苗接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及细胞治疗等众多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而深入了解 γδ T 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将有望拓展相关医学技术的应用,建立独立于 αβ T 细胞传统框架之外的医疗技术路径。

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被发现以来,γδ T 细胞已陆续被发现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肿瘤和病原体可以产生一类被称为「磷抗原」的脂类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能够激活人体外周血中最大类的 γδ T 细胞,即 Vγ9Vδ2 T 细胞。然而令科学家困惑的是这类 γδ T 细胞如何能够感知这些隐藏在靶细胞内部的磷抗原。直到 2010 年前后,科学界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跨膜乳糜蛋白 3A1(butyrophilin 3A1,BTN3A1)上。

2013 年,一项发表在 Nature Immunology 期刊的研究报道磷抗原通过与靶细胞 BTN3A1 胞外段的结合来启动 γδ T 细胞激活。尽管这一机制类似于传统的多肽抗原通过与 MHC 分子的胞外段结合来激活 αβ T 细胞的方式,但与磷抗原在靶细胞内部产生的情况不相符,引发了学界的质疑。

2019 年,张永辉团队发表在 Immunity 期刊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明确指出,BTN3A1 的胞内段才是磷抗原结合的位点,解决了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

然而,γδ T 细胞受体(γδ TCR)对肿瘤及病原体的感知非常灵敏,而磷抗原与 BTN3A1 的结合强度远不足以高效激活 γδ T 细胞。张永辉因此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 BTN3A1 的「免疫伙伴」。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团队最终鉴定出了另一位「伙伴」——BTN2A1。然而,在深入研究进行之际,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率先在 Science 期刊报道了类似的发现,并且明确了 BTN2A1 的胞外段直接与 γδ TCR 结合。但这项工作仍未能解释 γδ T 细胞对肿瘤及病原体的免疫监视为何如此高效。

在这项发表于 Nature 的工作中,张永辉团队通过多种技术详细地展示了磷抗原如何像「分子胶水」一样,促进 BTN3A1 与 BTN2A1 在靶细胞内部紧密结合。从另一角度,BTN3A1 与 BTN2A1 共同参与了对磷抗原的捕获。这一发现完美地解释了 γδ T 细胞的「超强」免疫监视能力,即在两个蛋白的协同作用下,即使存在少量的磷抗原,它也能够被高效地「锁定」。

值得关注的是,「分子胶水」这一自然现象的发现已经有 30 余年历史,张永辉团队的研究显示了在免疫进化过程中,这种机制成为一种实现高效免疫监视的策略。

那么磷抗原促使靶细胞内部的 BTN3A1 与 BTN2A1 之间形成异源性结合后,信号又是如何从内部传导至外部,以供 γδ T 细胞的 TCR 感知呢?为了深入解析这一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系列免疫学、结构生物学、分子动力学模拟、¹⁹F NMR 和分子探针等实验手段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了结论,即靶细胞内部的 BTN3A1 与 BTN2A1 结合后,诱导了胞外的 BTN3A1 与 BTN2A1 表位暴露,从而有效地与 γδ TCR 结合,最终实现对 γδ T 细胞的激活。

图:磷抗原执行「分子胶水」功能,促进 BTN3A1 和 BTN2A1 在靶细胞的胞内结合,胞外分离并与 γδ TCR 结合
γδ T 细胞对磷抗原的识别为疫苗接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此外,当前围绕 αβ T 细胞的 TCR-T 细胞疗法充满挑战,而这项研究揭示了基于 γδ T 细胞的 TCR-T 细胞疗法的快速路径,即可以通过一种药物分子替代磷抗原,实现分子胶水的功能,使得 γδ TCR 能够高效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和感染细胞。在这篇 Nature 论文中,张永辉领导的团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对于推动 TCR-γδ T 细胞疗法的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张永辉教授为论文主要通讯作者,湖北大学郭瑞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药学院袁琳洁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马先强博士及杨云云博士(现湖北大学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等项目的资助。本研究还得到了美国伊利诺大学 Eric Oldfield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小玉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春来研究员、薛毅研究员、李文奇博士,医学院石彦教授、薛定谔公司段践辛博士、Boehringer Ingelheim 何源博士的帮助和宝贵建议。
从左到右依次为:张永辉,袁琳洁、马先强、李鑫、屈莹莹、薛京、蔡宁宁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525-3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Nat Commun丨杨贝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HIV-1流行重组亚型的Env蛋白结构与免疫识别特征Nature | 杨海涛/何大一团队揭示新冠病毒耐药的分子机制5112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20Nature Cell Biology | 张军杰团队揭示天然免疫关键蛋白STING调控糖酵解的新功能2023地中海邮轮行 (六)庞贝与那不勒斯闽江风景,人间仙境​Sci Adv丨周溪团队揭示人巨细胞病毒对外源性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双重抑制机制Sci Adv丨刘文团队揭示微蛋白调控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的功能和机制Cell | 张永振团队揭示野生哺乳动物病毒特征,我们能否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疫情?兄弟二人 分道扬镳Neuron | 苑克鑫/洪波团队揭示觉醒控制的重要丘脑节点【荐文】Nature丨重新认识胸腺上皮细胞及免疫耐受,启发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全新研发策略JEM | 清华大学胡小玉团队与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团队合作发文揭示治疗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新靶点Genome Research | 姜雨教授团队揭示了中国南方黄牛竟然是来自五种以上不同野牛的杂交后代Nature | 耶鲁医学院团队揭示PLSCR1是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细胞防御因子PNAS| 耶鲁大学张行健等人发现癌细胞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表现出的进化特征并揭示了一种新的癌细胞抗药机制Science Immunology | 董晨院士团队揭示抗肿瘤CD8+ T细胞调控新机制这个本班竟然没人讨论?Nature:不可避免的(unavoidable )南极西部冰盖融化会在21世纪内实现1篇Nature和两篇Nature子刊揭示血液因子PF4让大脑返老还童之谜井喷!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1天发表14篇NatureCMGH | 厦门大学李勤喜团队揭示ZEB1通过增强丝氨酸从头合成途径促进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理不止延长寿命,还提升生育能力!熊波团队揭示:补充亚精胺可改善动物卵母细胞质量《窗子打开了》&《晚霞》Science | 何跃辉团队揭示核定位的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调控组蛋白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Neuron | 压力过大,记得“吃糖”:胡海岚团队揭示天然抗抑郁新机制Nature | 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赵丽华团队揭示B类GPCRs新型小分子药物靶点的偏向性激活机制Nature Cancer | 陈俊团队揭示GBM新靶点:巨噬细胞免疫检查点Siglec-9NAT ECOL EVOL | 李明锟/曹云龙合作团队揭示免疫逃逸和ACE2结合亲和力驱动新冠病毒进化Nat. Commun. | 夏宁邵团队揭示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诱导的呼吸道广谱免疫机制【分论坛二议程】细胞治疗产品全流程管理及领域创新专场:CART治疗/细胞免疫实践/抵抗机制应对/小分子抗肿瘤/精准检测Nature | 薛愿超团队揭示基因组重复序列Alu调控转录新机制Cell Death Discovery | 王树森/郑荣秀/梁瑞团队揭示抑制FKBP5提高β细胞功能新机制Nature子刊|复旦大学孔星星/刘铁民:合作揭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骨骼肌细胞和肝脏发生代谢对话的新机制Cell Reports | 季雄团队揭示亚细胞定位对RNA聚合酶III命运调控的决定性作用PNAS | 耶鲁大学张行健等调查了压力环境下癌细胞的进化特征并发现了新的癌细胞抗药因素Cell Reports | 上海交大林文慧团队揭示RLI2通过促进翻译装置的组装调控雌配子体和胚胎发育的新机制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