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多跨境上,商家们找到中国制造出海新引擎
► 文 观察者网 周毅
1978年7月,一位港商来到广东东莞,要为自己的手袋产品寻一处生产之地。几番考虑之后,他相中了毗邻香港的太平镇(今虎门镇),这里交通便利、劳动力密集。但工厂的手艺能否达到“出口标准”,他心里并没底。
港商决定抛出一道题:在没有任何图纸和说明的情况下,让工厂复制一只欧美流行手袋。
面对这项看起来有些“刁难”的任务,几位普通的东莞女工,二话没说,只用一夜时间,就将手袋1:1做了出来。港商心服口服,马上决定合作。于是,东莞太平手袋厂问世。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诞生之初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中国“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起点,也为东莞成为“世界工厂”垒下第一块砖。
40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以多多跨境为代表的一众出海电商平台,正带领中国中小商家飞向美洲、欧洲、澳洲,书写出中国跨境的新篇章。
拼多多工厂仓库
制造业出海,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
周围人眼中“游手好闲”的柳文海,突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柳家在山东经营着一家工厂,做传统外贸。柳文海父母几十年如一日苦心经营,换来这家日产能7万顶帽子的工厂。柳文海毕业后,来到义乌尝试跨境生意,不过一天百八十的单量,让父母觉得他只是“小打小闹”。
周围人也投来不少质疑:流程繁琐、环节极多、门槛颇高的跨境生意,敲下电脑就能做了?
但很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山东工厂的订单骤降,柳文海父母愁得发慌:工厂的存亡不仅仅关乎着一家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梦想,也关乎着厂里几百个工人和背后数百个家庭的生计。好在这时多多跨境上线了,柳文海决定试一把。
“直接就卖爆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柳文海记忆犹新。虽然和现在相比,当时的各项安排仍显稚嫩,但是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加上多多跨境强大的流量和渠道支持,产品卖得竟出奇得好。如今,柳文海的跨境订单已占到工厂产能的九成,所有的质疑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不确定的市场面前,多多跨境带来的是罕见的确定性。
多年从事服装生意的李威,对此也深有感受。
2022年9月,转型出海生意不满2年的李威,选择把生意开到了多多跨境上,他也由此成为多多跨境童装领域的首批商家之一。一开始李威只进行了单店单赛道的尝试,但他很快意识到,伴随着多多跨境覆盖范围和流量蓄水池的飞速扩大,出海生意将迎来一波大爆发。
在李威看来,相比于国内市场的存量竞争,跨境市场仍是蓝海。
“服装行业不是中国一家的,是全球的。但除了中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好服装。”多年的经验告诉李威,在中国科技行业持续崛起的同时,中国服装产业和供应链几十年的积累,会为中国服装制造业修筑护城河。多多跨境的上线,将进一步为大量出海商家打开局面。
李威押对了。
仅今年上半年,李威就在多多跨境上新了2000多款产品。在以往这是很难想象的。
李威认为,多多跨境的爆款模式非常适合零售,这有利于商家摆脱盲目代工,逐步建立品牌。开放式入驻、“全托管”等服务带来的便捷操作,也都进一步降低了出海生意的门槛。在多多跨境的流量和品牌加持下,“每天出个1000多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目前,李威的店铺日均订单量已经稳稳超过了5000单,厂房也从3000平米扩大至10000平米。最让李威印象深刻的是,和其他平台相比,多多跨境的服务团队更加贴心。
通常来说,除了数据分析,服装领域的出海商家还需要处理好补单环节的工作,即爆款和新品跟进、平销款跟进和滞销款处理。在滞销款上,很多平台只有大商家才会享受来自平台的降价提醒等帮助,但在多多跨境上中小商家也能享受到这一服务,并把滞销款清掉。在减少损失的同时,多多跨境方便商家更好地筛选爆款,用快速迭代的方式走上品牌上行的道路。
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一场深刻变化。
最直观的就是利润逻辑的重塑。
“在传统外贸领域,一些工厂同行的订单虽然都很大,但利润都很微薄。”据李威介绍,比如,一个10万件衣服的外贸大单,听起来是一笔大生意,但一件衣服可能只挣4、5毛钱,这就叫“地摊外贸”。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业出海基本基于加工代工,利润率低、环境破坏大、产能设置不够合理,议价能力不强。但包括服装在内,很多产品的利润空间是由“品牌溢价”构成的,品牌力才是价格力。以价换量注定不长久,“质取”才是王道。
目前,很多女装、童装的商家已经在多多跨境尝试品牌化探索,部分商家的店铺已经升级为金牌店铺。据商家统计,在传统外贸领域,服装的利润一般能维持在8%至10%,在此前的一些跨境平台利润能达到13%至14%,而在多多跨境这一数字则是20%左右;更有经营童装生意的厂商表示,单价60块钱以上,利润率应该在50%左右,客单价20、30元左右的常规款利润30%左右。
面对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关系的变动,“逢强智取”代替了以往的“遇弱强擒”。中国制造业需要修筑自己的护城河,才能免于低质量竞争的泥潭。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多跨境等平台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反向定制的柔性模式、供应链数字化能力的全链路升级,工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跨境平台打通……它们为中国制造业出海铺就了一条可行道路,
同样绕不过去的是,出海商品逐渐走向品牌化,它带来的利润空间和技术迭代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来更丰厚的收入回报。而伴随着跨境运营等关键环节被平台打通,出海企业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研发和生产上,这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转型升级。
可以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来到变革前夜,这正是跨境商家的历史性机遇。
拆解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当代成功密码”
回顾中国制造业过去四十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制造出海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在每一个时代的十字路口,人们都从国情出发、从市场出发、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出了最实事求是的选择。
太平手袋厂和“三来一补”模式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经验积累几乎趋近于0的时候,我们以劳动力性价比优势,深深嵌入到全球分工合作体系之中,并开始追赶和摸索。
2001年,中国不过是世界第六大出口国。仅仅用了8年时间,我们成为第一。
不过,劳动力优势永远都是权宜之计。
代工只会带来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我们掌握不到最核心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代工只是整个产品渠道的一小部分,我们触及不到最前线的消费者,感受不到最前沿的消费趋势,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从市场和技术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航道。不改变,必将跌入低质竞争的漩涡。
跨境电商平台,就是打破这个僵局的变量。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多多跨境为制造业商家带来了更省心的出海方式,将商家从原本高成本、低附加值、程序繁琐的中间环节中解放出来。这让商家可以集中精力,围绕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去研发和生产,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树立品牌形象。
站在平台的角度,多多跨境成为大量中小商家开展跨境业务的跳板。多多跨境在世界多国的覆盖面优势、用户增量和存量优势,甚至转化率、复购率和市场洞察优势,都将平等地开放给所有商家。加上出海扶持计划,商家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巩固其品牌形象。
媒体手记
在产业发展领域,有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的最左边是研发设计(全球竞争),右边是营销服务(区域性竞争),最中间的才是制造。微笑曲线揭露了一个最直接粗暴的现实:制造本身的附加值其实并不高,制造业价值最丰厚的区域始终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要掌握核心技术,又要品牌发展。
由此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制造业出海,这一次又选对了。当下中国制造业出海升级的抓手,是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的升级。
只有打通供应链的中间环节,更敏锐地触及消费者,出海商家才能吃准国际消费趋势的脉络。这正是多多跨境等数字平台的优势所在,全托管和一站式服务的推出,为中国制造业的商家们解放了双手,更用市场的力量,鼓励整个供应链接入到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中。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数字平台,多多跨境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在制造业传统的代工模式中,toB业务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数字化转型,toC业务势必将进一步展现它在出海业务中的优势。多多跨境,无疑为广大出海商家提供了一个业务结构转型优化的窗口。
中国制造业出海升级,本质上是需求侧驱动的供给侧升级。
贴牌代工出海时代和供应链出海时代,本质上是供给端的自我迭代,说到底它是供给侧的渠道优化而非效率改革。品牌出海时代,实际上是“以终为始”,从制造业的内部去寻求变革力量:如何回应消费者诉求、如何引导研发创新、如何升级优化产能。
可以说,以前的制造业出海只走完了供给侧改革的“前半段”,它瞄准的是“如何将中国制造的产品高效地送到国外消费者手中”;而现在我们正经历供给侧改革的“后半段”:感知需求、回应需求,创造需求——这才是告别同质化,质量上行和品牌化发展的根本之义。
提供有效供给,永远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穿越经济周期和外部市场因素的“不二法门”。
多多跨境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和生意,更是一个拥抱变化和创造变化的可能性。
中国制造业,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
中国制造业出海过去四十年的成功,劳动力价格优势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中国广袤土地的丰饶物产,社会化的通讯物流基础设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增长飞轮……是一群人的努力,让中国制造业出海,把握住了每一个时代的机遇。
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来源|观察者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