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看好“数字”新引擎 | 另类投资观点第188期
本期热点
● 数字化发展启动新引擎,险资精准“踩点”
● 新能源革命浪潮起,核能黑马杀出重围
● 中国特色ESG指标面世,投资再添新助力
宏观经济
实体需求弱7月信贷偏低,政策还需加点力度
日前,央行发布2023年7月份金融信贷数据。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新增信贷0.35万亿元(去年同期0.68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0.53万亿元(去年同期0.78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9%(上月9.0%);M2同比增长10.7%(上月11.3%)。
短评
结构上来看,居民和企业贷款均表现不佳。7月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拖累较多;居民贷款出现负增长,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同比少增。7月是信贷投放的季节性低点,叠加地产销售低迷,居民提前还贷意愿增强以及基建财力支出回落等因素影响,7月信贷表现较为平淡。整体来看,当前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还处于偏弱水平,货币政策有必要适时降准、降息,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股权投资
上半年股权投资低活跃,科创领域正在穿越阵痛期
2023年上半年早期投资、VC、PE市场投资案例数与金额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态势。早期投资市场机构洗牌与分化加速,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40.2%,投资金额同比下降26.1%;创业投资市场案例数同比降幅为40.2%,金额同比降幅达51.4%;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案例数及金额降幅均低于市场整体水平,分别为34.5%、38.9%。
短评
整体来看,2023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有所放缓。为适应新的创业与产业结构,股权投资机构正积极调整投资策略。长远来看,当前诸多行业处于调整周期,部分创新性技术有望规模化应用,未来股权投资市场将重回上升区间。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股权投资市场逐渐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VC/PE机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累计支持率超过30%,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和医疗健康等行业投资活跃度较高,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VC/PE渗透率仅为13%左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清科研究
险资
险资积极拓展三方业务,抓住数字经济浪潮实现突破
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及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数字经济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经济的“新基建”领域以及数字经济与传统行业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为保险资金投资布局和资产组织提供了重要机遇。
短评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拓展第三方业务已成为保险资管业的共识和长期趋势。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债权、股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多元投资工具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也成为保债业务资产组织的重要方向。同时,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也将反哺金融业,释放资管行业生产力。
新能源
能源革命浪潮起,核能产业再腾飞
全球核电发展已历时70余年,自提出“双碳”目标后,我国核电事业进入发展高峰期,机组核准数量明显增加。2022年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177.9亿千瓦时,同比上升2.5%,若与煤电比较,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948.7万吨。
短评
截至2022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核能发电量在电力结构中占比基本超过10%,法国达63.0%,而我国仅有4.7%,与发达经济体差距明显,核电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25年我国核电产业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为2310亿元,加上存量开工项目后预计将达到4000亿元。核能产业链发展值得关注,而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技术与服务作为核电投资三大主要领域有望率先受益。
ESG
助力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国特色ESG指标体系面世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以通知形式下发《央控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从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以14个一级指标、45 个二级指标、132个三级指标的定量或定性指标,构建了中国特色的ESG指标体系,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短评
《通知》将有效推动我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水平,也将间接影响更广泛的上市公司加强对ESG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视。加之6月ISSB也发布了首批可持续披露准则,距离全球ESG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又前进了一步。这些政策和标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进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ESG责任投资决策。规范的数据标准有助于公募基金更准确地评估投资组合风险和机会,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也将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债市
地方债发行将提速,资金面压力整体可控
截至2023年7月末,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为65.7%,显著低于去年同期,7月当月新增专项债仅发行1962.9亿元。8月以来,地方债发行有所提速。截至8月13日,8月以来地方债已发行5938.45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2490.38亿元。
短评
当前,专项债加快发行已成为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式之一,作为下半年财政发力的重要抓手,8月起地方债有望迎来发行高峰。但政府债供给增加或将导致资金利率趋于上行,资金供需趋于收紧。考虑到央行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取向未改,或会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MLF增量续做、适时降准补充机构中长期资金的方式,缓释资金面转紧压力,下半年择机启动降准依然可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