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挺瘦的,为什么体检还查出脂肪肝?
说起现代人的“现代病”,脂肪肝肯定应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饮酒史的患者,肝脏却出现了脂肪变的特征(该病是脂肪肝的主要类型,因此下文用“脂肪肝”代替)。
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23-25%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且不幸的是,亚洲人群的比例可能更高,超过25%[1,2]。
也就相当于,几乎您所认识的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脂肪肝患者,这么一想,您是不是简直要对身边人都 “刮目相看”了呢。
在我国,脂肪肝早已超越慢性乙肝,成为慢性肝病界“一哥”。
人们对脂肪肝的固有印象是脂肪堆积在肝上,那么,就是吃得太多了的锅...这种想法似乎也没错。但是当您发现身边一些瘦子也得了脂肪肝的时候,不免会大呼惊奇。
事实上,除了饮食的问题,还有一些反常的原因也可能造成脂肪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肥胖人群迅速减重,是否脂肪肝就可以明显好转呢?
答案是否定的,过快的减重并不利于脂肪肝的治疗。
因为脂肪肝的发生是过多的脂质在肝脏的蓄积所致。而如果你减重的速度特别快,也会产生对肝脏有害的脂质。
在迅速减重的过程中,贮存在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可能出现快速分解,从而产生过多的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这些脂质被运送至肝脏进行代谢后,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肝脏脂肪变。
所以我们通常并不鼓励过快减重。
二、瘦的人就不会得脂肪肝吗?
当然不是。
我们只知道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超重密切相关。但是BMI正常甚至偏瘦的人群发生脂肪肝的比例并不低,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大家很自然地将“看上去不胖”、BMI正常与“健康”联系在一起。
而实际上,BMI可能并不是最好的评估肥胖程度的指标,腹围大、内脏脂肪比例高可能才是更精准的肥胖特征,而这与脂肪肝的发病率关系更为密切。
并且,看上去消瘦的人有可能肌肉的量更少,肌少症发生比例更高,而肌少症也是脂肪肝的相关因素之一[2]。
所以,看上去瘦的人不见得瘦得健康,可能实际上腹围大、内脏脂肪比例高,同时肌肉量少,因此脂肪肝的发生率也不低哦。
三、有些患者可能疑惑了,我从不吃肉,只吃素,为啥也脂肪肝了?
我们需要知道,单纯素食与健康饮食不能划等号。
以目前学界认可的健康饮食模式的标杆——“地中海饮食”为例:以新鲜的、加工程度较低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海鲜、豆类、坚果的占比较高;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其所用油基本为橄榄油(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性脂肪(饱和脂肪酸)占比很少。
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目前的很多素食餐,为了改善素菜本身清淡的口味,增加食欲,会采用很多煎、炸、大油炒的烹饪方式,油的比例很高,于是不知不觉大大增加了油脂的摄入量。
同时,这种素食餐全谷物的摄入比例低,以精制的米面为主,主食量经常超标,蛋白质的摄入量却远远不足,这些都远非健康的饮食模式,反而是脂肪肝发生的有力推手。
四、脂肪肝的危害有哪些呢?
约有20%的脂肪肝患者会发展为伴坏死性炎症的肝脂肪变,也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其中又有20%的NASH可进展为肝硬化,并且进一步增加终末期肝病、肝移植的发生,甚至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率。
但可能与大部分人所想的不同,其实导致脂肪肝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并非肝硬化或肝细胞癌,而是心血管疾病。
因为脂肪肝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全身代谢紊乱在肝脏的集中表现,因此对于脂肪肝的防治,我们需要投注更多的目光在其代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背景上。
五、为何你被“脂肪肝”盯上了?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时不时一杯甜甜的奶茶,下班了同事聚餐搓一顿鲜香麻辣的小火锅,宵夜约三五好友来一拨香气四溢的烧烤配快乐肥宅水,在家几小时一动不动地打游戏,刷剧刷到凌晨3点,几个月都没时间运动一次……它们渐渐地成为我们小爱好,如果这些“小爱好”成为“小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脂肪肝发生的几率。
因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因此在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人群中发病率尤其高[3]。
六、如何应对脂肪肝?
No.1 生活方式干预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调整膳食结构,改变重口味的饮食习惯
②限制饱和脂肪酸、含糖饮料、红肉及加工肉的摄入
③尽量避免饮酒
④改变久坐的习惯,增加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
No.2 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需积极减重
超重或肥胖的患者积极减重,是治疗轻度的脂肪肝的有效治疗手段。
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通过减少5%-10%的体重[2],体重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只要增加足够的运动,即使体重不降,也可有效改善脂肪肝。(本文首发于「怡禾科普」公众号)
相关阅读
医学校对:成人内科王素娜 医生
责任编辑:何思颖,邓离离
▼点击图片或识别二维码,可购买会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