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新冠周报丨充满纠结,美国朋友圈在考虑放弃坚守“预防感染COVID-19”

新冠周报丨充满纠结,美国朋友圈在考虑放弃坚守“预防感染COVID-19”

科学

用数据,来辨清事实。



关键词:Omicron BA.5;防疫

新冠病毒Omicron BA.5突变株不仅成为欧美等国的主流毒株,以在中国内地引发新的局部疫情。

(Omicron BA.5已占到美国新检出毒株的88.9%。图源:美国CDC)


随着美国民众“未感染新冠病毒者”清零的加速,加上8月22日美国就会开学,美国朋友们见面的话题开始转向“要不要放弃坚守预防新冠”。

在美国,要不要放弃对预防新冠病毒的坚守?
这个问题既是个人的选择,往大里说其实是美国防疫策略的转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如前1)先回顾过去1周的新冠领域重要进展;2)复习目前全球疫情;3)讨论放弃预防COVID-19背后的逻辑。



A,过去1周新冠疫情的
重要进展

简单总结过去1周的最新研究进展,就是:
1,美国的现状下,预防BA.5感染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
2,运筹帷幄的防疫决策和新药研发,是基于科学严谨的研究数据。


B,全球新冠疫情:

感染人数持续降低


最近两周全球单日新增病例较前继续降低14%,全球平均每天新增82万病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9亿人感染COVID-19。这也是Omicron BA.5疫情以来,全球新冠感染人数持续第3周降低。
每天病死人数较前增高3%,为2,489人;全球因COVID-19病死人数已超过644万人。
(图源:纽约时报疫情跟踪器)

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日本单日确诊病例最多,其次是韩国、美国、土耳其和德国

(8月20日,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日本单日确诊病例最多。图源:数据世界)

美国疫情:
美国的新冠病例数从4月份开始病例数再次增高,并成为全球新增病例最多的国家;但进入到8月份,美国的总病例数开始降低

最近两周美国单日新增病例数降低19%,但每天仍有9.5万人感染;住院人数降低6%最近2周美国每日COVID-19病死人数较前降低7%,为460人/天

最新的研究显示,Omicron突变株更容易影响老年人。所以美国一直在全力推荐老年人疫苗的接种,包括给50岁及以上老年人放开了第四剂疫苗的接种。
所以尽管美国所有年龄组疫苗接种率只有67%,但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全程疫苗接种率已经超过92%,加强接种比例超过65%
(美国新增和住院人数都再次大幅增高。图源:纽约时报疫情跟踪器)


C在美国,
要不要放弃对预防新冠病毒的坚守?

1,为什么要坚守?

对于个人来说,最关心的是:一旦感染,发生重症/病死的风险是多少;病例病死率(CFR)是个人风险的核心指标。
疫情之初,在部分发生了医疗挤兑地区,如意大利北部部分城市,COVID-19的病死率一度高达7.2%【1】。

大数据揭示新冠肺炎病死率的真实情况(2020年3月)


COVID-19感染早期很高的病死率,使得坚定地预防感染成为个人和家庭必须的选择。

2,是否能守得住?

在疫情之初,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公卫管理成为预防新冠的主要手段
个人预防新冠感染主要靠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如果不得不接触他人,则依赖高质量的口罩。
疫苗获批之后,推广疫苗接种成为公卫管理的重点。
接种疫苗 + 戴口罩成为个人预防新冠感染的关键手段。

随着疫情的持续和疫苗接种的推广,欧美的公卫管制越来越难以实施,太多民众不愿意遵守严格的防疫措施;英国率先松绑,美国也紧随其后,逐渐放开社区【2】。

英国 vs. 新加坡,都计划“与新冠病毒共存”,但其路线图截然不同(2021年7月)


所以目前在美国,想预防新冠感染太难了。
学校在上学期就取消了强制戴口罩。如果家里有中小学生,几乎无法避免孩子从学校传播回来的新冠感染。
不仅如此,美国CDC还取消了密切者的强制隔离和公共场所的社交距离,这意味着成年人只要与他人有交往,也同样难以预防感染【3】。

【重磅】美国CDC放宽“新冠管制”,标志着疫情进入了新阶段(2022年8月)


尤其是当新冠病毒进化到Omicron BA.5这个传染性极强的新毒王,在放开的社区,个人预防新冠感染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当个人预防感染新冠的越来越难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

3,是否还要坚守预防感染?

坚守预防COVID-19感染显然是为了避免感染后的重症/病死。
但当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越来越低、而预防感染的代价越来越高时,美国朋友圈更多的朋友开始选择“放弃坚守预防感染”,而是把“预防重症”放在了首要目的。

疫苗接种 + 快速检测 + 及早治疗,成为预防重症的三板斧,也有效地降低了感染后重症/病死的几率。
这一点成为朋友圈越来越多朋友从“坚守预防感染”向“预防重症”转变的关键因素。

写在最后。

尽管感染COVID-19的重症/病死风险越来越低,但仍然需要特别警惕的是,COVID-19仍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根据中国香港特区针对Omicron疫情的病死病例总结,80岁及以上老年人未接种疫苗组的病死率高达16%,3剂疫苗接种组为1%,4剂疫苗接种组为0.28%【5】。


香港特区的数据显示,Omicron疫情中老年人的病死率仍然很高,而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COVID-19的死亡风险

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及加强针接种比例,也成为影响放开与否的重要因素。

最后,
祝朋友们:
一切顺顺利利、全家平平安安!

参考文献: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3667
【2】 https://www.cnn.com/2021/07/16/asia/singapore-uk-covid-reopening-intl-hk-gbr/index.html
【3】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33e1.htm?s_cid=mm7133e1_w
【4】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ronavirus
【5】 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进展

更多新冠预防信息,可从👇“新冠日报”专辑获得。直接点击即可。
(🔺从2020年1月19日,我们开始追踪新冠研究进展和报告新冠防治信息;已经发布超过1000多篇推文,其中绝大多数是基于顶级医学期刊的研究论文解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感冒高发期!这种能「预防感冒」的食物,你给娃吃了吗?英国朋友谈特拉斯成为英国新首相一张“来自中国朋友”的纸条:中国民间组织向斯里兰卡捐赠20万元粮食新冠周报丨如何识别新冠疫情中的虚假信息全球首个吸入型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或可成为预防感染的关键疫苗。不听劝告大浪天下水,幸好新安装的救生圈在关键时刻救命Omicron BA.5感染者Paxlovid治疗后复阳率增高了30%,美国科学家开始忧虑Paxlovid抵抗突变株的出现农业学大寨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英国朋友谈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二胎的纠结,生还是不生?Paxlovid治疗COVID-19的复阳率到底是多少?美国CDC发布首次真实世界疗效报告取消!CDC 放弃针对个别国家/地区的 COVID-19 旅行禁令!新冠周报丨这个秋冬季,新冠病毒进化趋势【COVID专题】当你厌倦了疫情下的生活,如何与COVID-19共存?《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我和女儿之间的struggle上海美女的“嗲”而“作”与重庆美女的“NIYA“而”泼”(上)新冠周报丨预防Omicron BA.4/5,个人仍需要做好这四件事新冠周报丨针对新冠,美国做出战略转变猪生的一个奇迹旅游去哪里,夏天的热快和冷快。。。新冠周报丨新冠疫苗首次更新,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毒株?增124724例!专家:戴口罩无法完全防感染!政府:相信集体责任感!欧洲旅行注意各国防疫规定!巴黎十六区失火新冠周报丨新冠疫情,筛选出生物制药的两项关键技术;真实世界研究,检验抗病毒药物对Omiron的疗效。新冠周报丨儿童的新冠重症率到底有多高?连续4周确诊居全球之冠,这个发达国家却在考虑更"躺平"的方式……新冠周报丨警惕!疫情期间,美国3/4青少年有不良经历,20%认真考虑过自杀!SB57通过在即,我们再次辟谣这些关于“预防药物过量”的错误说法新冠周报丨欧洲又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还是Omicron突变株所致;到底发生了什么?新冠周报丨新冠大流行前两年,美国人预期寿命下降了2.7岁;降低到了1996年水平拜登总统正在考虑放宽汽油税,麻州共和党员表示反对新冠周报丨美国Omicron BA.4/5亚型占到主流,白宫再订1.05亿剂疫苗;到底在惧怕什么?疫苗前沿 |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当前新冠疫苗接种政策对预防感染有效增73668例!明日法国迎“最热一天”!15个省已启动红色警报!新冠第四针防感染效力差?感染过新冠病毒?可以评估对BA.5的保护力了丨NEJM发表:不同毒株感染后,对预防Omicron BA.5的有效性差别如此之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