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周里,最重要的新闻无疑是“美国CDC放松新冠管制”。与此同时,美国目前的疫情并不乐观。过去的一周里,美国每天新增COVID-19感染人数超过10万人,美国有接近500人死于新冠感染。为什么美国CDC要修改新冠防疫指南、以及如何评价这一调整?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如前1)先回顾过去1周的新冠领域重要进展;2)复习目前全球疫情;3)美国主要媒体对CDC指南调整的评价。3,美国防疫已正式由“预防感染”转向“预防重症”,保护“脆弱群体成为关键”。感染人数持续降低
最近两周全球单日新增病例较前继续降低12%,全球平均每天新增89.9万病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8亿人感染COVID-19。这也是Omicron BA.5疫情以来,全球新冠感染人数持续第二周降低。
每天病死人数较前增高6%,为2,528人;全球因COVID-19病死人数已超过642万人。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日本单日确诊病例最多,其次是韩国、美国、土耳其和德国等。(8月13日,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日本单日确诊病例最多。图源:数据世界)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新冠累计病死率(CFR)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最低之列,依次为0.1%、0.12%、0.13%和0.23%。我们上周谈到,曾经执行清零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或者更严格公卫管制的韩国、日本等最近一段时间爆发新冠疫情,且周死亡率不断突破本国既往水平。
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曾经执行清零或者严格公卫管理的国家,为民众接种疫苗赢得了时间,从而有效降低了新冠病死率。
(全球各地新冠累计病死率(CFR))
美国的新冠病例数从4月份开始病例数再次增高,并成为全球新增病例最多的国家,但进入到8月份,美国的总病例数并未继续增高。最近两周美国单日新增病例数降低15%,但每天仍有10多万人感染;住院人数降低3%。最近2周美国每日COVID-19病死人数较前增高13%,达到491人/天。最新的研究显示,Omicron突变株更容易影响老年人;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全程疫苗接种率已经超过92%,加强接种比例超过65%。(美国新增和住院人数都再次大幅增高。图源:纽约时报疫情跟踪器)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美国CDC于本周四公布的新冠防疫指南调整要点【1】。
【重磅】美国CDC放宽“新冠管制”,标志着疫情进入了新阶段
1,CDC新冠防疫策略的战略性转变,是对防疫现实的承认。
对于美国CDC这次新冠防疫指南的调整,华盛顿邮报认为:标志着美国新冠防疫策略的战略性转变【2】。
但实际上,美国CDC这次主要是承认了新冠的现实【3】:
A,在一个放开的社区中,新冠病毒将持续存在;
B,美国民众早开始放弃了预防感染的努力;
C,如果完成“充分疫苗接种”且“感染后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新冠感染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大幅降低。
2,美国CDC指南的转变,意在降低对教育、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这次CDC指南的转变,主要是为了降低了新冠疫情对教育、社会和经济的影响【2】。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普通民众大都放弃了积极预防新冠感染的努力,因为防不住啊。与此同时, “充分疫苗接种” + “感染后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仍能够有效预防重症。在这种情况下,大力降低新冠疫情对于教育、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就成为更重要的事情。
美国CDC的指南调整,意味着把“预防重症”放到了首要位置。
在给出指南调整政策的同时,CDC也给出了个人应对新冠感染的四大策略:(个人应对新冠感染的四大策略)
美国CDC的指南调整,也意味着把应对新冠的责任进一步放到了个人身上。对于防疫责任的转移,一方面背景是:疫苗接种 + 药物治疗可以使个人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的背景是:美国的疫苗接种率仍然非常非常低,而未接种疫苗者病死率仍旧极高。美国的疫苗接种率不仅大幅低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也远低于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
目前,美国每天仍有400-500人死于新冠感染,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都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1】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33e1.htm?s_cid=mm7133e1_w【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health/2022/08/11/cdc-coronavirus-recommendations/【3】 https://www.nytimes.com/2022/08/11/health/virus-cdc-guidelines.html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更多新冠预防信息,可从👇“新冠日报”专辑获得。直接点击即可。(🔺从2020年1月19日,我们开始追踪新冠研究进展和报告新冠防治信息;已经发布超过1000多篇推文,其中绝大多数是基于顶级医学期刊的研究论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