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人的门牙像个小铲子,是为了更好吃饭吗?

中国人的门牙像个小铲子,是为了更好吃饭吗?

科学

不吃饭的时候,我总喜欢舔舔牙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特别是上门牙上的内侧,总能感觉到牙齿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突起的棱,还挺好玩。


看到那些突起的棱了吗?


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人门牙背面都有突出的棱,欧洲人的门牙背面竟然是平的???



黑发黑眼黄皮肤,不如门牙最显著


说起我们中国人的体貌特征,或许你就会想起那首《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然而,黑眼睛和黑头发,其实在世界各地许多民族中都很常见;十几亿华人的肤色,也有从偏白到偏黑的广阔色谱。其实,中国人真正的“典型特征”,就是那些牙齿背面突出的棱。


很多中国人上门齿的背面是两边高、中间低,像是把小铲子,这种特征在体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


铲形门齿

图片来源:twitter.com


统计表明,将近90%的中国人,都有这种铲形门齿。在日本、韩国等东亚近邻民族中,铲形门齿的比例也相当高,而在欧洲、非洲各民族的人群中,就极罕见了。比如欧洲人中,只有约2%有铲形门齿。


人类上颌中门齿的铲形特征分为四个等级,大部分中国人属于后三种类型,也就是拥有不同程度的铲形门齿特征。


从相貌上,这副长在牙齿背面的“铲子”完全看不出来。但因为它在东亚人群中特有的高频率,加上牙齿可在遗骨中长期保存,因此对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法医来说,铲形门齿才是东亚人群的主要识别特征。


顺带一提,人嘴里上下排共有8颗门牙,其余6颗通常也有或深或浅的“铲子”。但上颌中门齿最直观最突出,各族群差异最明显,因此被当作族群识别标准。


铲形门齿和非铲形门齿

图片来源:wikipedia


美洲亲戚有,南洋亲戚却无?


国内互联网上曾有个流行段子,说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其实是远渡重洋的殷商遗民,甚至还有“印第安=殷地安”的说法。虽然这说法极不靠谱(叫“印第安人”是因为当年哥伦布误把美洲当印度,搞了个乌龙),但印第安人的肤色、相貌确实跟中国人有几分相似,出现铲形门齿的频率也非常高。难道美洲原住民和中国人真是亲戚?


答案是肯定的。


印第安人的祖先,大约在距今2万~1万年前的冰川期,才从东北亚进入美洲大陆——当时气候寒冷、冰川扩大,海平面随之降低,使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变为陆桥。东北亚的狩猎民族追逐着兽群,通过陆桥来到了这片陌生大陆。


冰河时代的“白令陆桥”和现代推测的美洲先民迁徙路线。白令陆桥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干冷缺乏日照。而铲形门齿基因所代表的特性,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这种环境的适应力,因此美洲原住民大多也携带这个基因。


以古人类学的尺度看,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东亚人的祖先,分家时间不算长。既然这样,两家有着相似的外貌和同款门牙,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长得很像东亚人,并且具有东亚人典型的铲形门齿,在基因上也比较接近。“亚美人种”这个称呼,就是以东亚人和美洲原住民命名的。图片来源:history.com


美洲原住民的铲形门齿

图片来源:pinedaleonline.com/Dave Vlcek


然而,与东亚人血缘颇为密切的另一大族群——在东南亚、太平洋广布的南岛人,却很少出现铲形门齿。看来,大板牙里藏着的亲戚关系,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诸多岛国民族都属于南岛人,他们是8000~5000年前从中国大陆南迁出去的,和我们一样属于“亚美人种”(旧称蒙古人种)。虽然血缘接近东亚人,但因为长期生活在热带,他们普遍肤色较深,而且很少有铲形门齿。图片来源:wiki


上百万年的“东亚标配”


铲形门齿不光被用来划分族群,还曾经卷入一场巨大的纷争:我们从哪里来。



在古人类学界,长期存在着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全球的现代人(智人),都是数万年前从东非迁徙而来,称为“非洲起源说”;另一派则认为,各地的人类,都是由本地的早期人类原地演化而来,称为“多地起源说”


主流的“非洲起源说”有基因分析为据,而“多地起源说”在东亚地区,也有化石佐证: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化石古人类中,从著名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等直立人,到年代晚些的丁村人、马坝人等早期智人,山顶洞人等现代人,几乎都有着铲形门齿。而在东亚之外的其他地方,古人类有铲形门齿的情况十分少见。 


图中显示的,是世界各地部分人群中,铲形门齿出现的比例。但由于数据采集自不同研究者不同时期的调查,所采用的鉴定标准并不统一。据最新估测,其中中国、蒙古、日本三国的数据只统计了“典型铲形门齿”,而北美皮马人的数据则包括了“典型铲形门齿” 和“半铲形门齿”。实际上,东亚人和美洲原住民的铲形门齿比例相差不多。


“元谋人”的两颗门齿化石

图片来源:wiki


吃货们可能会问了,门牙有没有“铲”,对吃东西有没有影响呢?


答案是:没有。


一些“多地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东亚古人类普遍长出的铲形门齿,不大可能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更可能是从祖先一脉相承而来……难道,我们东亚人的祖先真的与众不同?


铲形门齿是“充话费送的”?


随着生物科技发展,人类学者开始把研究DNA作为新的突破方向,这就是分子人类学。很快,研究者们就找到了控制铲形门齿的关键——EDAR基因,它负责调控皮肤、毛发和汗腺的发育。



相比其他现代人族群,大部分东亚人、印第安人身上的EDAR基因,带有一个突变:EDARV370A。铲形门齿这个特征,正是它的杰作。


不过,比起改变门牙的形状,它还有更多、更大的用处:EDARV370A导致的变异,能让人长出较为粗硬、不易卷曲的毛发,拥有更多的汗腺和皮脂腺(但东亚人的大汗腺一般不发达,因此体味较轻)。由于乳腺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汗腺,于是携带该突变基因的女性,乳腺组织更致密、发达,能产生有特色营养的乳汁,同时乳房脂肪减少,外形更小巧。


与铲形门齿相关的基因突变(ARV370A),带来的几项身体特征。


头发直,易出汗,乳房小,这些都符合现代东亚人(以中国人为代表)的总体体质特征。为什么这个突变基因在东亚如此普遍?


研究者认为,这是对东亚环境的适应:东亚地区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冷夏热温差巨大。汗腺密集,出汗更多,有助于度过酷夏;较多的皮脂,能在冬季的干冷寒风中保护皮肤;特殊的乳腺,则可为婴儿提供含更多脂肪酸和维生素D的奶水。由此看来,铲形门齿只是个基因关联的“附赠品”。而前面那些特征,才是这个突变基因被选择出来的理由。



尤其是在纬度较高、冬季漫长干冷且缺乏日照的东北亚地区,发达的皮脂堪称保命神器。而母乳中较多的维生素D,则能减少婴儿对日照的依赖——如果不从食物中摄取,人体需要阳光中的紫外线帮忙,才能合成维生素D。


印第安人极高比例的铲形门齿,大概就是祖先穿越北极圈内的白令陆桥留下的印记。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南岛人很少出现铲形门齿:他们住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海岛,没有干燥、严寒和日照太少的困扰,这个突变自然就不会被选择出来了。



你有铲形门齿吗?有几颗?


最后带个自家小产品吧

👇




撰文 | 彭鹏

绘图 | 郑秋旸 孟凡萌

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0年2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马斯克不是小三,而是为了谷歌创始人的离婚官司,帮忙演戏?!特朗普比起拜登为何更像个正常人?看看他的竞选纲领孩子不好好吃饭咋办?健身是为了更好的死去一个人最顶级的养生:好好吃饭(建议永久收藏)​你“捱”、忍受,是为了得到自由,或者说你很自由地“捱”着|徐坦 一席第910位讲者北京上海开车遇加塞,像个人行不行?!禁枪的不控枪,控枪的不禁枪温情脉脉,却屡受杀手青睐的一本小说​中国人寿:有了更多美丽乡村,就有了中国繁花似锦的未来呼吸,是进入内在空间的门户“老人带大的孩子,不会好好吃饭?”孩子吃饭的难题,怎么不伤感情地解决?“妈,我还想吃!”没想到迷恋奥特曼的娃,这回改掉了不好好吃饭!“过了20岁,就别再穿得像个小孩”中国人的上半年,中国人的下半年杜鲁多当老师的照片曝光 像个书呆子吗?考公务员就是为了躺平偷懒?别来祸害人了!如何穿得像个知识分子?活该火遍全国的城市,吃饭不过百,好吃好喝宜躺平熊孩子偷吃烤串被狗妈叼回家:“我瞅你像个串!”像极了我妈训我的样子!由于 Adobe 收购了 Figma,Penpot 获得了更多用户 | Linux 中国小李飞刀的悲剧港人先移英再回流,只是为了孩子?“我就像个宠物,被父母豢养了二十余年”她是“一半美国人的梦想,另一半美国人的噩梦”“风口”上的每日优鲜创始人:我就想让人在家好好吃饭在芝加哥的您们还吃得起饭吗?食品成本翻番,通胀高企,芝加哥收容所人满为患买特斯拉,是为了虚荣吗?血管硬化的来龙去脉与健康管理幸好只是虚惊一场如何穿得像个时髦高知女性|有意思调查布拉德·皮特对朱莉说:你的娃就他娘的像个杀手的野孩子!随后在私人飞机上打了起来…维生素D要吃吗?研究对大剂量维生素D的使用提出了更多疑问讨人喜欢,像个小太阳有异性缘的星座中国天眼建在贵州,是为了找外星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