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果园甜蜜蜜
水果的甜、蜂蜜的甜、谷物在咀嚼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甜......这些都是古人品尝甜最为直接方式。
与现代人视糖为“热量猛兽”不同,几个世纪前,糖类物质带来的甜还是一种较为奢侈的味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肆意享受糖带来的味觉愉悦。
在生产力尚不充溢的年代,水果新鲜自然的甜,无疑是迷人的,乃至是珍稀的。
历史文献中,我们常看到水果、蜜饯、糕点与金银、丝绸、瓷器、玉石等贵重物品一样,承担了某种“社交货币”的角色,作为封赏或馈赠,为人们的礼尚往来提供通路。
▲五代十国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摆放的水果
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论种类来说,古人舌尖上的“水果甜”却也不算匮乏。
事实上,与世界上许多物产不甚丰富的地区相比,中国古代果园的丰富程度是可以用“硕果累累”来形容的。
▲南宋 鲁宗贵 《吉祥多子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中国是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可食水果种类众多。单从《诗经》来看,商周时期——桃、李、甘棠(棠梨,蔷薇科梨属的某种)、梅子、桑葚、苌楚(猕猴桃)、枣……就已经在这片土地生长成熟。
只不过那时古人是否将它们当作“水果”,尚不明确。
就拿苌楚(猕猴桃)来说,古代一般并不吃它。倒是有很多文人把猕猴桃种在自家院子里当观赏植物。
▲《猿猴摘果图》(局部)
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
另外,从桃李在《诗经》中出现的频次来看,在商周时期,桃子李子就已是较为常见的水果了。
▲《桃枝翠鸟图》
南宋 李志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除了桃子。梅、杏、梨、柰(类似于如今的沙果)、枣、桑葚、山楂、柿子、樱桃……等水果登上人们舌尖的时间也很早。
而从《淮南子》里“橘逾淮为枳”这个人尽皆知的典故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对移栽果树动了心思。
▲南宋 林椿 《橙黄橘绿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以前,北方经济文化较为繁荣,所以各类文献资料里,北方代表水果桃、李、枣、梨等,占据古代水果甜的多半滋味。
而随着南方逐渐纳入经济文化圈,鲜美缤纷的南方水果——橘、柚、柑、橙、荔枝、龙眼、林檎(又称花红)、枇杷、杨梅……开始散发魅力。
▲《枇杷山鸟图》
南宋 林椿 故宫博物院藏
▲《果熟来禽图》
南宋 林椿 故宫博物院
南方水果里最知名的莫过于“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的荔枝。
古人也写作“离支”。
▲《离支伯赵国图》
南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原产于中国本土的水果,“泊来水果”也极大丰富了古代果园的滋味。
汉代时,葡萄传入,与我国野葡萄杂交,形成新的品种。南北朝时,长安城已是“园中户植,接荫连架”。
▲《葡萄松鼠图》
明 周之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传入的还有石榴,汉末便已扎根寻常百姓家,似乎比葡萄种植更为普遍。
古代诗人常以石榴入诗。曹植称“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石榴酒也一度和葡萄酒齐名。
▲《天中佳景图》
元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金,契丹破回鹘,得到西瓜瓜种,传入内地,元人食用惊叹其味道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晚明,美洲水果如菠萝、火龙果、草莓等陆续传入。
到了清代,欧洲苹果传入我国,渐渐取代了我国传统的柰、林檎果(绵苹果)......
若回溯“水果滋味”的变化史,甚至可以说,人们舌尖水果之甜的变迁,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历史与文化变迁。
▲《午瑞图》(局部)
清 郎世宁 故宫博物院藏
我国古代绘画、织锦、瓷器中,以水果为题材的作品异彩纷呈,各具风格。
观复博物馆以馆藏「清乾隆 粉彩三多纹太白尊」为设计灵感,推出「三多纹系列盖碗」。
馆藏「清乾隆 粉彩三多纹太白尊」小口薄唇,肩至底部渐放,圈足较浅,器身绘着桃子、石榴、荔枝▼
▲清乾隆 粉彩三多纹太白尊 观复博物馆藏
桃子、石榴、荔枝,这三款水果组合起来,正是传统吉祥纹饰中的三多纹,又叫三果纹。
《庄子》有言:「尧观乎华封,华封人祝曰:“使圣人寿,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民间后来以“华封三祝”,作为祝福颂词。
而三多纹,则是对华封三祝“长寿、多福、多子”的艺术化表达方式。
通常,“三多纹”主要以桃子、石榴和佛手组成。常见于粉彩、青花瓷器上,刺绣织锦作品中也有使用。
▲清乾隆 蓝色地福寿三多龟背纹锦 故宫博物院藏
▲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所用包首也运用了三多纹织锦。
观复此「三多纹系列盖碗」装饰纹饰用荔枝替换佛手,以三颗荔枝寓意“连中三元”。
桃子寓意长寿;石榴多籽,其火红的果实,象征着生活蒸蒸日上、家庭兴旺;荔枝也可取谐音“利”或“立”,有着大吉大利的美好祝福。
百花齐放,是万物复苏的欣喜。而果实成熟,是瓜果飘香的甜蜜之喜。
桃子、石榴、荔枝,正是寓意长寿、家庭兴旺、大吉大利的丰收硕果。
目前,此「三多纹系列盖碗」有‘一碗三杯’及‘单件盖碗’两种配置可选。8月25-28日,正在限时优惠中,大家不要错过。
进入店铺搜索关键词:吉祥纹饰、三多、盖碗、功夫茶具、茶具套装等,查看更多品饮佳器。
点击蓝字 即可惠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