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分析了巴以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他认为,阿拉法特的犹豫不决错失了和平的良机。以下为全文。在这可怕的一周里,我的思绪一再回到2000年12月23日。就在那天,以色列向巴勒斯坦提出了一条走向和平的路,在约旦河西岸约 95% 的土地和加沙地带 100% 的土地上,让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国家。根据这个方案,以色列还将用自己的部分土地补偿巴勒斯坦人,作为交换,以色列将在约旦河西岸保留80%的定居者。按照克林顿总统的说法,巴勒斯坦人将控制东耶路撒冷的 "阿拉伯地区"。在最敏感的宗教场所,主权或管辖权将被分割,巴勒斯坦人将控制 "尊贵禁地"(包括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而以色列将控制西墙及其所属的圣地,许多难民也将返回新的巴勒斯坦国(但无权返回以色列)。这其中有无数复杂的问题,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美国方面也都犯了许多错误。但这一提议为谈判者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争取的公平解决方案指明了方向。很难想象这种方案会再次摆上谈判桌。而巴勒斯坦人却让它溜走了。这段记忆萦绕心头,因为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现在所承受的苦难本不必发生。他们本可以达成某种适度有效的安排,让两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命运。我回顾这段历史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场冲突中一种简化的压迫者/被压迫者、殖民者/被殖民者、"种族隔离的以色列 "的叙事占了上风,真实的历史要复杂得多。在 1947 年,巴勒斯坦人本有机会建国,但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后来,这两个民族一直面对着极其复杂的局面,他们双方确实也曾坚持不懈地努力确保和平,并为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尽管进展蹒跚。现在,这个故事却变成了双方的激进分子如何破坏过去的努力,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流血事件。实现 2000 年和平的努力,始于 1991 年的马德里和平会议。在整个十年中,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和平努力:奥斯陆进程、开罗协议、奥斯陆二期、希布伦议定书、怀伊河种植园会议。一路走来,这一势头几乎脱轨。一名以色列定居者在拉宾总理向和平迈进时暗杀了他,哈马斯和其他恐怖组织制造了一系列爆炸事件。但以色列人继续支持两国解决方案。1999 年 5 月 17 日,工党领袖巴拉克以积极的和平纲领为竞选纲领,在总理竞选中击败了内塔尼亚胡。2000 年 7 月,克林顿在戴维营主持召开了以色列/巴勒斯坦峰会。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次峰会都为时过早。但正如当时的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丹尼斯·罗斯本周告诉我的那样,巴拉克领导的是 "以色列历史上最积极主动的政府",克林顿抓住了这个机会。峰会未能达成协议,和平的敌人进行了反击。沙龙故意跑去圣殿山("尊贵禁地 "所在地,非穆斯林禁止入内)散步,激起了巴勒斯坦人的愤怒,巴勒斯坦领导人发动了第二次起义,给以色列街头带来了恐惧。尽管如此,克林顿和谈判代表仍坚持在沙姆沙伊赫举行会议。年底,克林顿将双方带到白宫。在 12 月的关键会议上,他缓缓地朗读了后来被称为 "克林顿参数 "的和平计划,计划要求双方做出令人不舒服的牺牲,但双方都给出了美国谈判代表认为他们需要的东西。但是阿拉法特做了他通常会做的事,他从没有说 "不行",但也没有说 "行"。驻华盛顿的沙特和埃及大使向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要求他同意达成协议,但也许是感受到了来自国内的压力,也许是感觉到了巴勒斯坦公众舆论的动向,也许是感觉到对难民的保护还不够充分,阿拉法特犹豫不决。和平势头被消磨殆尽。就在克林顿卸任前,他与阿拉法特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阿拉法特告诉他,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根据回忆录,克林顿回答说:"我不是伟人。我是一个失败者,你让我成为了一个失败者。"阿拉法特的不决定,进一步败坏了以色列和平阵营的名声,因为这证明如果他不同意这样做,他就永远不会同意任何谈判解决。沙龙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大获全胜。在罗斯长达 840 页的关于这段历史的权威著作《缺失的和平》中,他总结道,阿拉法特从未将自己从一个游击队的局外人,转变为有能力组建和管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罗斯写道,巴勒斯坦人 "过去肯定遭到了背叛,他们肯定遭受了苦难,但他们也帮助确保了自己的受害者地位。当机会来临时,他们从未抓住。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他人。把明确无误的失败说成是胜利"。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以色列及其定居者扩大了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以色列政治急剧右倾化,哈马斯原教旨主义死亡崇拜,变得更加强大和大胆。当我回过头来重温所有这些事件时,我惊讶地发现,双方的谈判者都沉浸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而现在,巴以政治成了戏剧和心理剧。哈马斯及其追随者,幻想以色列这个永久性的中东国家将神奇地不复存在。哈马斯的恐怖分子试图用大屠杀来报复不公正和屈辱的创伤,却没有任何类似于改善巴勒斯坦人生活质量的计划。而在美国,一些学生和活动家制作了带有滑翔伞的集会海报,以庆祝在以色列音乐节上大开杀戒的凶手。这些都是恶毒的装腔作势,目的是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前卫的、自以为是的,而不管未来还有多少十年真正的人类苦难。深度:乌克兰战争真的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吗?
乌克兰间谍头子布达诺夫是谁?为什么俄罗斯这么想干掉他
加拿大移民大实验
发达国家的移民大潮又开始了
一位美国海豹突击队"逃兵"战死乌克兰的故事:他无法停止战斗
性与毒品,一位美国科技富翁的隐秘生活
为什么保守党如此痴迷于干掉加拿大广播公司?
作为女人,我在日本没有机会,在加拿大,世界对我开放了
经济学人:为什么美国还没有衰落?
被送到战壕等死,这名俄罗斯人决定向乌克兰无人机投降
经济学人:你是不是已经吃了太多药?
纽约时报:印度人口正在超过中国,那经济呢?
德州传教士2400万美元庞氏骗局
特写:一个说俄语的普通乌克兰士兵,像英雄一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