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也到了要读“成功学”的年纪

我也到了要读“成功学”的年纪

公众号新闻

《不求上进的玉子》


终于,在连上七天班后,十一后的第一个完整的周末来了。对许多上班族来说,感受大抵是“全身被掏空”。


这样的感受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但也非常常见,有时候好像什么也没干,人却感到非常疲惫。


今天的分享,是北师大管理心理学教授钱婧在《打工人的大问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4季》节目里,对一本书的解读——


这就是出版于2003年的《精力管理》,一本在美国亚马逊排名居高不下、《纽约时报》强烈推荐的超级畅销书,在过去20年中,被译为28种文字、也成为一些世界500强公司的员工培训必备手册。



这本书的其中一位作者吉姆·洛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而另一位作者托尼·施瓦茨曾经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新闻周刊》的编辑。两位作者所提出的精力管理方法,帮助很多世界各领域顶尖机构和人物突破瓶颈,获得更持久的高效表现。


作者们在书里提出了一个在当时非常颠覆的观点,也是这本书的副标题:管理精力,而非时间。也就是说,那些高效表现的基础是精力,而不是时间。这个观点,其实到现在,都是所有这类时间、精力类管理书籍的精髓。



讲述 | 钱婧

来源 | 《打工人的大问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4季》


什么是精力和精力管理?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听起来有一点笼统和抽象,我们日常中经常会将精力和体力画上等号,用“我体力不好,非常容易觉得累”,为自己的精力不足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情况,上课默默刷手机、上班偷偷摸鱼,不用东跑西跑耗费体力,也不用思考动用脑力,明明什么都没做,还是觉得累到不行,回到宿舍或是家里只能“躺尸”,放空自己去休息。如果按照我们先前的理解,看起来没有消耗体能、也不用耗费脑力,那一段时间之后,精力值理论上应该是拉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精力是不翼而飞了吗?作者在书中指出,体能只是精力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精力还包括情感、思维、意志力三个维度


于是这些脱力感也就不难解释了——看上去是在摸鱼,但心里知道应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控制自己、去认真工作,头脑中两个声音在不断斗争和拉扯,消耗掉自己原本就有限的意志力,浪费情感,内耗严重,所以即便是看上去“没干正事儿”,还是把精力给耗尽了。


既然这四个维度都重要,我们就来看看,精力的四个来源,具体都指什么?


01.

体力


第一个来源:体能。


体能决定了精力的储量。相较于其他几个方面,体能是最具体,也是我们最熟悉的。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扎克伯格曾经说过: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能量,才能有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这也是我们对于所谓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之一:他们几乎都是体能满满的人。我个人是非常羡慕体能储量高的朋友的,感觉他们的生命都延展了。


书中给出了影响体能的三个因素:饮食、睡眠、运动。听起来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但大家可以问问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吃过一顿早饭了?昨天晚上你是不是又熬夜刷手机了?你有多久没有锻炼了?三连问之后往往就是尴尬的笑容和沉默,或许我们忽视自己的身体太久了。


对于饮食来说,无论是基于我们的认知常识,还是书中所述,合理、健康饮食都是必要的。一杯奶茶的确能带来快乐,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血糖的飙升,但同时维持的时间很短,又会造成血糖的骤降,而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很容易形成精力断层,影响我们的情绪和专注度。而少吃多餐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平稳血糖,保持精力的持续旺盛。比如,我会在课与课之间吃一块燕麦饼干,或是准备读文献之前吃上一块黑巧克力,给自己补充体力,让精力更加充沛。


《不求上进的玉子》


睡眠也是影响体能的重要因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成为了很多人的常态,到公司的第一句话就是“哎呀,困死了,今晚一定不熬夜,早点睡”,但到了晚上依旧是“照熬不误”,8小时的充足睡眠成了奢望。但是,充足的睡眠、早睡,是我们恢复精力最重要的来源。


如果睡眠时间实在不够,怎么办?就需要想办法提高睡眠质量。就我本人来说,很多时候可能只睡5、6个小时,或是更少,但睡眠质量是我更加看重的。深度睡眠真的是良药,无论前一天多累,优质的睡眠是绝佳的充电方式。而白天利用午饭过后的时间,进行20分钟左右的小憩,睡个午觉,哪怕闭会儿眼,都是恢复精力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同样,适当的运动不仅是缓解压力的方式,也能有效增强个人体质。但是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觉得特别劳累,还是不要做一些非常剧烈的运动来解压。这样的情况下剧烈运动,对于身体是没有益处的。


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间歇性训练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效能,增加能量储备。就拿运动来说,在短时间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让身体承担一个较大的压力,然后再进行彻底的有氧恢复,这样的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我们普通人呢,先不说这么多,先动起来!从走一走路、快走一下开始,能够坐一段时间就站起来、抖擞抖擞,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02.

情感


第二个决定精力质量的维度是情感精力。


我们的情感和情绪处于一个不断波动的状态中,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在学习工作场合的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影响着情感精力。常会听到一句话“真的感觉心好累”,实际上这一维度的精力消耗是非常大的。


耐心、信任、支持这一系列的积极的情感状态,都会减少对精力的消耗,对精力的及时恢复也能起到催化作用;而像恐惧、沮丧、愤怒这些消极情绪,则会大量消耗精力储备。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可能会努力试图去保持积极,但不可避免的是,总会有因为不如意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想要去压抑这样的消极情绪,但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所以倾听、直面自己的情绪,接纳它、允许它存在,然后将注意力从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需求上,就能非常有效的进行情绪控制


前面提到的“心累”疲惫感,做事毫无动力、心情烦躁、压抑、低落,很多时候都和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血清素有关。明明重要的事情、紧急的任务摆在面前,就是提不起精神,这就是缺乏多巴胺;而情绪上的低落,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甚至沉溺其中,则是与血清素这种保持情绪稳定的神经递质有关。所以如果给“心累”找一个科学依据,通常是由于二者的缺乏。


前段时间有一位学生联系我,痛诉工作的不如意,每天走到公司门口就已经是欲哭无泪的状态,就算坐在工位上什么也不做都感觉身心俱疲,甚至已经到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工作的意义,特别委屈。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建议她,请个年假回家,在家和父母、朋友待上一周,假如亲子关系没有那么好的话,给自己放个假,找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待一阵儿、住一住,离开你的现状;找找朋友,去把这些开心的、丧气的话都和他们说说。毫不意外,一个月之后再联系我的她,状态已经好了很多,人也自信了。


《秋天的故事》


其实这就是重新建立一些深度的情感联结,让自己知道和体验和这个世界的关联和意义。这对于任何人类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也是帮助我们恢复情感精力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像是旅行、徒步、冥想、跳舞、读书等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似是在这些事情上支出了体能精力,实则这些热爱带来的情感精力是更具有力量的。


03.

思维


第三个精力的维度是思维精力。


对于思维精力的提升,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专注,这个过程中也能感受心流带来的乐趣。做事全神贯注,将最要紧的事情优先做,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做,这样更容易专注其中。


《花束般的恋爱》


保持专注的要点,并不是一直一动不动地专注,而是大脑的适时休息。就像很多人将刷手机作为一种放松方式,但往往是越看越疲惫,放下手机之后,只感到空虚,看起来是在放空,实际上,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得到休息。


而大脑真正的休息方式其实是转换,就是我们常会说的“换换脑子”。我们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开会中途的休息和茶歇,哪怕只是10分钟,再回到会议中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头脑焕然一新,精力也会得以恢复。


04.

意志


最后,第四个决定精力强度的是意志精力。


着最后一个维度,是可以为以上三个层面的行为提供动力的。我们需要有自己坚定的价值取向,可以指导我们做出决定,清晰地知道自己做出决定的原因,也会有效减少我们在选择纠结时候所消耗的精力。


有一本专门讲意志力的书,书名叫《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它的作者罗伊·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在里边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不涉及原则的问题上,不要消耗宝贵的意志力,在不重要的地方放过自己,才能更好在核心的事情上发力。


同时,意志力与上面讲的思维精力也就是专注力,虽然都是控制自己的能力,但还是有所区别的。意志力是我们用来控制自己“做或不做”、“为或不为”某些行为的;而专注力则是更加侧重于“不分心”,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我们的注意力。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自律。这个词在互联网上越来越流行,随便打开一个社交平台“自律打卡”、“自律生活”、“自律即自由”这样的标题常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心生羡慕并向往,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更希望能有执行力一流的朋友,能够带着自己达到所谓自律中的自由。


或者,想象自己可以5点早起空腹有氧1小时,洗澡之后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早饭;或是睡前阅读1小时,工整地做个读书笔记……原以为这样的“自律”带来的会是晨间时间无限拉长、知识的逐步累积,但实际却是因为不习惯早起,自己在一天的工作中都无精打采,打瞌睡,重要的会议和任务提不起精神。


晚上顶着困意,强撑着完成读书和做笔记的计划,却又因为道德许可效应,觉得自己已经读书一小时了,“我真棒,奖励自己可以刷视频”,而熬夜晚睡刷视频,第二天也因此一脸倦意。


《不知也无妨》


而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支撑自律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力。我们可以自律,但不要打着自律的幌子,消耗自己有限的意志精力,最终出现在核心要务上出现精力不足的情况。早起运动、学习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还没有开始一天的工作,意志精力就已经被消耗大半,而那些需要我们运用意志力的重要工作上,就尤显不足。


这样的自律实则是“伪自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既没有循序渐进,也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最后等待我们的就是既苦不堪言,又毫无效果,最后也坚持不下去。


这本书非常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在分析了精力的四个来源之后,作者并不是试图让大家揪着自己的短板拼命提升,也没有让人走向“处处所长”的完美主义。它其实让我们进行自我对标我们可以对照着这四个精力的来源,进行自我剖析,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发现自己所具有优势的方面和不足的短处,然后可以自由做选择要不要改变、改变什么,人总有长短板,动态维持,尽力而为就是了。


05.

如何进行有效的精力管理?


那么,当明白了精力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如果我们想要对自己的精力进行有效的管理,应当如何做呢?


在给出具体建议之前,我想先说说“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给出大家一些具体干货方法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道理我都懂,方法看着也实用,但“臣妾做不到啊”。第一步的迈出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正是将这些看似简单易行的理论落为实践,才能带来改变。


《小森林》


话说回来,书中作者提出了一套精力管理训练系统,通过三步来进行训练,即明确目标、正视现实、付诸行动


在任何阶段,目标的缺失很容易让人没有方向,感到迷茫,所以要想做到有效的精力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目标,在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有价值之后,做事就会有一种使命感,才能做到精力的全情投入。在目标这个范畴内,“认领”目标比设置目标要重要多。这个目标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举个例子,有段时间在身边的很多朋友中间,卷起了一股“健身改变生活”的风潮,看着大家朋友圈的“撸铁”打卡,人手一张健身卡,于是就跟风办卡。想法计划都很好:下班抽出一小时,去健身房锻炼,还能蹭个热水洗完澡回家直接休息,马甲线、人鱼线、天鹅颈、A4腰好像都在向自己招手。


但真正落实起来的时候,借口往往逃不过:工作太忙、太累、最近加班没时间,于是健身卡也只能在卡包里“吃灰”。看着朋友圈里、社交平台上,很多人的变化,也会感到羡慕,但轮到自己开始运动的时候,又觉得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于是计划也就一拖再拖。


眼看着健身卡就要到期了,迫于“不浪费”的压力去健身,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健身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而自己所谓健身减肥的计划,也不过是一时兴起,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目标,自然不会预留精力分配到这件事情上,这样的目标也是无效的。


确定和认领目标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正视现实。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儿,每天都能按照计划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又是另一件事儿。正视自己、正视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本身会有一套精密、完备的自我防御机制,会下意识否定那些对我们不利的评价、不喜欢的事情,而这样的回避也是会消耗大量的精力。


所以无论是进行自我评估,还是进行自我反省,精力管理需要诚实地看待自己:我有哪里做得不足?现实和计划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我的饮食习惯、运动计划有真正落实的可能吗?我把精力到底都花在哪儿了?


面对这些问题,不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自欺,毕竟问题的答案不需要你公之于众;你需要做的只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勇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


说回我们前面提到的“健身”的例子,在决定好好利用这张健身卡,用一年的时间做出改变,养成锻炼、健身习惯之后,计划的制定也需要有所变化。之前基于“跟风”心理作出的健身计划,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计划的不合理具体在哪些方面?自己的问题出在哪?我们都需要从自身去挖掘原因。比如,有可能是在时间的安排上,高估了自己下班之后残存的体力;也有可能是健身项目的选择上,太枯燥很难坚持下去……意识到问题之后,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调整,为下一步付诸行动做好基础。


精力管理的最后一步就是将计划付诸行动,逐步建立起仪式习惯。网络上充斥着很多自律生活的分享,但实际上,用大脑自控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因此也不容易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循序渐进,养成习惯代替有意识地的自我控制,是更长久的方法。


还是以“健身”为例。在第一个阶段,可以频率低一些,一周去一到两次,这样体能、精力能得以恢复;还可以找搭子,大家一起约着结伴去健身打卡。在健身和减肥这件事情上,互相的鼓励和陪伴带来的情感精力,很多时候能成为我们愿意去坚持下去、不放弃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时间和频率,固定下来,慢慢形成一个锻炼的习惯,偶尔一次、两次因为工作或是身体原因,没有落实当天的计划,也没关系,第二天继续。这样坚持下去,不要有“完美感”,但要有“完成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完美的习惯形成之后也是容易上瘾的,这样正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尾声.


今天读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对于自己的稀缺资源之一——精力,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尽管很多人可能意识到自身精力的不足,但对于精力中的细节,其实并不清楚。人一不清楚,就很容易走极端,或者放纵自己,或者过分苛责。


《阿黛尔的生活》


人终极一生,都不是为了成为别人。我也很讨厌那个说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几个字一说出来,就觉得压力很大,令人窒息。如果设立一个真实的目标的话,我想成为更贴近自己的自己。了解自己的状况,并且接纳它,维持一些基本盘,然后变的更有利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点,就可以了。


人活一辈子,我还是想做点事情的。渺小的个体,需要附着在具体的事情上,去体验一把人生的“完成”。


精力管理,只是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目标的其中一种办法,说到底,我们是为了幸福和自由,多尝试,多在事情中找到“我”,祝大家越来越舒心,也越来越自在。


*本文内容整理编辑自《打工人的大问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4季》第2期,完整内容可点击“阅读原文”,欢迎前往看理想App收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音频编辑:ZY

微信内容编辑:青鸾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白莲花度假村》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对话设计师Natacha Ramsay-Levi:解读“她”的旅程最能够做出明智财务决策的年纪明星扎堆澳洲! 罗志祥落地在超市购物, 李宗盛也到了人总会在不同的年纪,反复与传统文化“破圈”相拥孩子们长大了要做什么?或许我们缺少这样的思考…月薪3000的年轻人,在“地质大学”实现珠宝自由“me too”是“我也是”,那“我也不是”用英语怎么说呢?拼音“o”读“喔”不读“窝”?官方回应谁统治下次大战的天空文扬:"西方成功学"?我们需要的是"中国成功学"专访演员王传君:“这样煮我也可以,那样煮我也可以”中国潜艇也到了!完美如凯特,到了被娃狠狠嫌弃的年纪...“湾仔之狼”马家辉:要读书,就要读经典8个月的小奶狗却长了一副老头模样,小小年纪就一把年纪哈哈50岁朴树近况曝光:无儿无女,没钱没房,成了要钱不要命的“疯子”徐高:为什么说,“成功的商人不懂宏观经济学”你所不知道:不同角度解读“中国警察第一刀”星雲與李玟:學會放下不容易不让孩子出去找工作,只为孩子在最灿烂的年纪做最想做的事!是的!24年CFA考生除了要完成考试外,还需要学习PSM模块...放弃百万年薪去香港读“一年水硕”,深圳妈大实话:鸡自己给娃换条教育赛道…谁是真正的不完美受害人?男神降临水城,62岁费翔也到威尼斯了!第80届电影节好尴尬,幸好舒淇等人来救场?小蓝姐姐,请把我永远留在看巴啦啦小魔仙的年纪拼音“o”读“喔”不读“窝”?回应来了→边缘人也有成功学当有一天冯唐也开始写成功学不信命的年轻人,却靠占卜求未来:无处不在的“玄学”,背后全是生意经在澳洲降低税务的一条捷径?全面解读“薪酬牺牲”!今年你报过税了吗?需要补税吗?抢票了!$4看大片!全美电影日National Cinema Day 就在本周,错过了要等一年!魯秋警官的故事2女人的八字人老了要紧握的七张底牌Costco成功学陷阱:低价只是幻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