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挫就退缩,光吃堑,不长智怎么办?
之前的一篇文章关于孩子为什么“总把事情搞砸”,提到了事后复盘的重要性,然后很多朋友吐槽:孩子根本不愿意跟你复盘。
好言好语劝孩子再试一下,孩子无情拒绝,耐心跟孩子复盘为什么没有做好,孩子却故意岔开话题不接茬。
另一方面后台有不少朋友问,孩子总是知错不改, 光吃堑,不长智怎么办?
其实这里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如果喜欢逃避难题是人的天性,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从挫折中逆袭?
孩子不肯复盘,原因不外是“不想做”和“不会做”,而这里面更深层的想法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听起来很悲观对吧?大家可能会想:我们家娃平时可自信了,甚至有点过度膨胀,怎么会这么“悲观”呢?
其实这里面不仅是自信心或自我评价的问题,而是还没有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
所谓成长型思维,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理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
简单来说,相信自己的智力、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得到提高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受挫也是一时的。
一般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都有一颗“大心脏”,不怕犯错或难堪,也会更积极地接受挫折,接受困难,并愿意从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也会发现,哪怕是成年人,都不一定有成长性思维,“大心脏”是一个难得的品质。
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看待事情是只着眼于当下;加上孩子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在生活中又特别容易遭遇挫折,所以孩子还是需要家长当好“引路人”。
02
深入孩子的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影响孩子成长型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孩子对于“失败”、“成功”和“困难”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才会困囿于现下的局面,止步不前,总结下来,大致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惧怕失败
孩子在尝试做某一件事情之前,经常会误认为自己是可以百分百做到的,容易将失败视为一种“不好的结果”,认为失败不应该发生,想要“消灭”失败,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难免会陷入崩溃,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并认定“再尝试还会再失败”,于是就干脆直接放弃。
习惯把成功归于天赋
平时每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情时,父母或周围的人可能会忍不住夸孩子“你真棒”、“你很聪明”、“你真厉害”,夸的都是“人”,而非“事”,这会让孩子忽略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付出,让孩子养成将成功归于天赋而不是努力的思维方式。
然而天赋从来都是虚无缥缈的,不像扎扎实实的努力那样可以把控得到,孩子做其他尝试时也很难把天赋“重复利用”起来,所以慢慢地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天赋”,反而不再愿意挑战困难。
看重自己的“面子”
孩子也会有“偶像包袱”,有时孩子遇到挫折后,不愿意再次尝试,可能是碍于面子,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做不好这件事情,尤其是面对陌生人在场的情况。
比如孩子初次接触轮滑、击剑、打球等这类技能培训时,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一开始会特别容易放弃,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适应。
不懂如何克服困难
有时孩子其实也很想去克服困难,但是难度超出了能力,苦于找不到好方法突破,周围的人也没有提供帮助,可能就选择放弃了。这对于一些羞于寻求帮助,或者个性“高冷”的孩子更是如此。
其实上面这几类孩子们常见的心理状态,在我们成人中也很常出现,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孩子还“小”,没那么多心理负担,然而事实上,孩子由于认知有限,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心理感受只会更为强烈。
复盘本是围棋术语,意思是围棋手在一盘下完后,会重新在棋盘上把对弈过程重新摆出来,思考哪一步下得好,哪一步没下好。
复盘的逐渐延伸发展成了一种“复盘思维”:当时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若再试一次,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复盘”二字就隐含了很深的智慧:对待现实中的挫折和失误,大可以将它们都当做一盘棋,输了就输了,只要总结不足,持续精进,永远有翻盘的机会。
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失败、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从中“获益”,保持“再试一次”的信念和欲望,这就是我们“复盘”要做的事情。
但真正的“复盘”并不是简单做总结,也不是让孩子自我批评和认错,而是需要我们有策略地来一步一步引导,特别讲究方式和方法,尤其对于内心敏感、排斥复盘的孩子来说,我们更需要多花费一些心思。
复盘不是我们大人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孩子的自我思考和自我领悟,因此对于孩子对“复盘”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孩子受到挫折后,还愿意聊这件事,我们可以试试以下的具体步骤。
帮孩子客观归因
复盘的根本点是引导孩子客观看待挫折,此时我们家长的情绪和语言就很重要了,会影响到孩子对待挫折和失败的直观感受。
因此,这里我们要很注意自己的话术,切忌责怪和批评孩子,或者直接进行否定,把“笨手笨脚”、“做事总不动脑”这类评价扣给孩子。我们应该采用“对事不对人”的方式,帮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
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盛饭把碗摔了,我们可以先问一下孩子,是不是用一只手来端碗不够稳?宝宝觉得碗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呢(注意,我们要把问题放在“碗掉落”这个现象上,而不是“你是怎么把碗弄掉的”个人因素上)?
引导孩子探究失败的原因,可以让孩子明白,面对挫折,最重要的是找出问题所在,而不是陷入自责、沮丧的情绪里。
陪着孩子再次尝试
当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内心“再试一次”的欲望就会被激发,此时我们再给予鼓励和支持,孩子大多都会愿意再次尝试。
但这时孩子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不妨在孩子再次尝试时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帮助,做孩子的“脚手架”,比如帮孩子调整拿碗的姿势,告诉孩子拿的时候手指要怎么用力,又或者我们给孩子做好预案,像把手放在碗下做好接应的准备。这样的方式都能让孩子更放心地进行一次次尝试,并慢慢领域到“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强调点滴的进步
孩子由“做不到”直至“做到”,这个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会比较慢,但当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就是我们“趁热打铁”,帮助孩子强化“成功要素”。
我们可以先提问孩子:“为什么宝宝一开始没有做到,现在却做到了呢?宝宝做了什么改变?”从而引导孩子回顾整个过程,意识到“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一时总结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一步步总结或示范,比如“宝宝第一次盛饭时,因为拿碗时手指没有全部用上力,所以碗掉了;第二次我们调整了一下手指的抓握位置;第三次我们又调整了打饭的量,先少打一点······”
不要小瞧这一步,“总结过程中的变化”,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只要一次次地找出问题,一次次地进行调整和改变,解决问题,最后就可以成功地做到了。这实际上就是“成长型思维”的精髓所在。
但也有一些情况孩子一开始就很排斥复盘,他们不肯听,也不准我们提,该怎么办呢?
如果遇到这类情况,无论是我们的鼓励,还是安慰、复盘,其实都会让孩子更排斥,甚至引发“亲子冲突”。
这时我们不妨先放下“复盘”的执念,一步步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挫折:
拆解目标
如果“挫折”这道坎跨不过去,我们不妨让孩子着眼于“目标”。
大家可能听过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自尊心的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拆解任务,从小目标开始,降低任务难度,让孩子可以快速地获得成功,“尝到甜头”。
比如孩子刚开始拍皮球时,因做不到连续拍而受挫,不愿意再尝试,我们则可以将“连续拍”的目标换成“只拍一下”,通过和孩子玩你拍一下我来接球的游戏,这样一来,孩子只需拍一下就能达成目标,自然能够更轻松实现。
当孩子通过“只拍一下”的方式,熟悉了和球接触的手感,能够掌握拍球力度后,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拍两下、三下等等,有了足够的练习,孩子自然能够实现连续拍球的大目标了。
这时,我们若趁着孩子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和孩子进行复盘,孩子也就会更接受了。
游戏化复盘
孩子天然喜欢游戏,在孩子不愿意复盘时,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游戏,帮助孩子强化某些方面的能力。
比如孩子第一次盛饭时把碗摔了,原因可能是手部力量不够,抓握方式不对,或者手眼协调能力欠缺等,那我们就可以用相关的游戏来锻炼这欠缺的能力。
像通过玩比赛往碗里盛豆子、往碗里盛纸团这类相似游戏,引导孩子“这是不是很像盛饭的动作?你这次就做得很好哦,看来你已经掌握了盛饭的技能了,可以告诉我是怎么做到的吗?”,由此进入复盘,孩子接受度也就会比较好。
其实无论孩子遇到挫折后是否愿意复盘,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孩子难能可贵的“再试一次”的欲望,因为通过“再试一次”,孩子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一遍遍练习得到不断提高的”,进而发展成长型思维。
综上所述,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想帮助孩子发展“成长型思维”,其实有几个关键点:
理性看待失败和挫折,勇于“再试一次”。
比起“结果”,更看重“过程”,过程中的思考是关键。
我们都会夸赞孩子,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夸孩子时,尽量不用虚无缥缈的“天赋型”语言,而应该强调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所克服的局限。
最后大家也不必事事都讲究完整的复盘过程,毕竟孩子每天都在挑战自我、尝试各种新鲜事,遭遇挫折实在是家常便饭,只要能够让孩子领悟到“挫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成功的方法,只要多试几次”就好了。
关于帮助孩子突破困难,战胜挫折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分享吗?欢迎大家留言哦~
更多干货
【牛奶攻略】牛奶越贵越好?给孩子喝的牛奶该怎么选?
【专注力培养】在孩子的这项能力培养上,“躺平”的家长或许更有优势
【牙膏测评】横评丨亲身“吃”了29款儿童牙膏后,这几款我更推荐给大家!
【关于代糖】无糖、0糖更健康?含代糖的食品能放心给孩子吃吗?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