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访”如何翻译?CGTN给出了满分答案
“窜访”是这个月很流行的一个词,在新闻报道中多次出现,关于该词如何翻译目前也有不少讨论。中文里面“窜访”是个贬义词,它至少带有两层含义:不被官方欢迎和接受的访问;访问的目的是挑拨事端、制造矛盾。
单独用visit难以表达出“窜访”带有的负面含义,sneaky visit / ill-intentioned visit也给人感觉差了点意思。昨天看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漫画文章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可以完美对应的翻译:carpetbag
CGTN这篇文章的标题是:Leveraging Taiwan to grab the global spotlight? Sinister carpetbagger! 这一标题起得非常有水平,其中leverage原意为“杠杆”,这里取其引申义“利用……来做某事,操纵……来某事”,leveraging Taiwan to do something即我们常听到的“打台湾牌”。
Sinister carpetbagger可以理解为“阴险的政治投机者”,或者我们更熟悉的叫法“阴险的窜访者”。
Carpetbagger这一单词来源于19世纪的美国。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一片残垣断壁,百废待兴,于是北方一些共和党政客借此机会跑到南方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这些北方政客南下时一般都带着毛毡旅行包(carpetbag),南方人因此将这些人称为carpetbagger,这一单词也逐渐带上了机会主义和投机主义等负面色彩。现在美国人通常用carpetbagger来指那些跑到异地扰乱当地政治并谋取政治影响力的人,比如美国一些共和党人跑到民主党的地盘拉选票,这种人就被称为carpetbagger
看了上面的解释你会发现这些政客的行为其实就是“窜访”,因为他们的到来并不受欢迎,而且他们本身也与访问的目的地没有什么深层联系,仅仅是把这些地方当成获取政治资本的工具。CGTN使用carpetbagger来指这些投机钻营的美国政客显然杀伤力更大,这一说法也更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
英文里面carpetbagger对应的动词形式为carpetbag,意思相当于:to act as a carpetbagger,这也是动词“窜访”对应的翻译。
注意carpetbag是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直接加宾语。要表达“窜访某地”,需要写成carpetbag to XX,比如美国彭博社专栏作者Margaret Carlson前几年在评价美国国会众议员利兹·切尼(Liz Cheney)时说过这样几句话:
Can I segue to the Biggest Loser of the Year? So many are competing, but my vote goes to Liz Cheney, who carpetbagged to Wyoming and arrogantly thought she could challenge a conservative Republican who'd done nothing wrong just because she was a Cheney.
句子中carpetbagged to Wyoming即“窜访到怀俄明州”,利兹·切尼也因为这一政治冒失行为而被专栏作者称为the Biggest Loser of the Year(年度最失败者)。
注意中文里面的“窜访”也能当成名词使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应翻译为:carpetbagging
新一期的“100词口语社群”将于后天开班,在社群里面我们将会用一个月时间重点练习数百个口语常用表达,以此来提升各位同学的口语流利度。需要提升口语的同学欢迎参加:如何用100个常用表达提升口语水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