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摆烂不焦虑,小学学好英文,关键这2个字(不只是坚持)
关于这个话题,编辑小伙伴兔子很有发言权 ,一是目前她对孩子的英语启蒙特别上心,上次还邀请她分享了的👉1-3年级英文启蒙动画;二是她自己也研究了非常多的英语启蒙理论书:
在英文启蒙方面,有很多不错的专家著作,作者不仅对语言学有研究,自己英文不错,而且都成功培养出了英文牛蛙,照着作者给到的路线坚持走下去就错不了。
她自己看了很多遍、受益匪浅、且实操性很强的书,要数盖兆泉老师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启蒙规划师》
她做了很多笔记,每次启蒙路上遇到什么困惑,都会去翻翻书,从书中找到一些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解决当下的英语困境。
知道大家时间精力有限,所以我让她把这本书中最精华的重点(理念和路线)整理出笔记来,你们没时间看书的话,看这篇也差不多够了。
——以下是兔子的分享——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启蒙规划师》,我奉为英语启蒙圣经,它让我“心中有目标、脑中有理论、手中有资源、脚下有路线”。我相信阅读热情是需要“传染”的,尤其是可以带来真正的改变的阅读。
如果大家和我一样,想自己给娃启蒙,看完这书,省钱省心;
如果不想自己启蒙,想交给机构或其他途径,心里有理论,也可以避免走弯路哈。
这书的理论基础——二语习得理论,不是某个业余人士提出来的,而是40年来众多学者经过钻研论证的科研成果。在这种集体智慧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放心实践。
当然,盖兆泉老师的专业背景和成功带娃英文启蒙的经验,也是值得信赖的原因。
盖兆泉:
●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硕士
● 外研社资深英语编辑
● 主持编写《英语(新标准)》等大型教材和英文教育产品
● 熟悉英语教学法和各种教学理论、教材和分级读物等
她带儿子Gary登上的英文高峰,更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
● 5岁开始学英语
● 8岁参加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北京决赛,获得一等奖
● 9岁参加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北京决赛,获得金奖
● 10岁参加FCE考试以B(良好)的成绩通过
● 11岁到美国无障碍插班小学五年级,跳级学六年级内容
● 在SAT中取得了英语99%(比99%的美国学生英语好)的成绩
PS:我大学不是英文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英文关系也不大。
我也没有借助外教、培训班等,只是照着书实战,靠英文原版书和英文动画片这两大主力,让英文成为了娃的优势,目前她已实现了自由自主地阅读原版书籍,并且感受到了外语的乐趣,达到了和中文阅读差不多的状态。
如果大家有条件请好的外教,上优质培训班,执行起来比我更用心一些(我其实没有百分百地执行到位,中间也间断过)肯定如虎添翼。
但我依然很庆幸,在娃不到3岁时就买了这书,让我有了科学的理念。
圈圈划划是不能少的🖌
今天文章整理出来快万字了,先来个目录,以下分享主要包括:
一、中国孩子英语习得全路线
二、关键2个字:是重“习得”,而非“学得”
三、二语习得理论(7个关键点)
四、低龄学英语的黄金优势
五、如何引导零起点的孩子对英语感兴趣?
六、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和吸收程度
七、大孩子(8-12岁)怎么启蒙?
八、语法需要穿插在阅读中进行吗?
九、孩子能听懂吗?
十、中文阅读和英文阅读如何结合?
十一、要不要背单词?
十二、有没有天生对语言不敏感的孩子?
十三、英语好会干扰母语学习吗?
十四、写在最后
👇👇
1
最重要的就是听,听多了再说,即“文盲”阶段。
听:看动画片,看flash,听故事,听歌曲;家长给孩子读分级读物,或让孩子听录音看分级,在生活中说英语;5岁时(1000听力词汇时)上外教口语课。让孩子在多种多样的立体环境中,吸收语言。
启蒙阶段进行的任何活动,都要围绕孩子的兴趣,全方位调动感官,让孩子觉得英语有趣。
孩子越小,参与得越多一些,越大就越放手。
家长自身要对学习英语有热情,家长的热情和要求是孩子学英语的第一动力。点燃孩子学英语的兴趣,把孩子领进门。
从Usborne到Walker Books
从Owl babies 到Little critter
我买了好多绘本
↓那段时间还专门写过绘本精读
因为实在是太喜欢了
2
在孩子能听懂绝大部分生活用语、简单的英语故事,听力词汇达到一定水平后(我的建议是达到3000听力词汇量),可以给孩子正式学习ABC字母和自然拼读规则。
学习之后,找一些简单的、练习拼读的分级读物让孩子读,掌握最常用的第一批单词的认读。
在训练阅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听说能力,继续看动画片,开始裸听有声书,保证听力输入量,并继续上一年的英文口语课练习口语。
这个阶段的习得目标是能阅读简单的图画书和分级读物,掌握一批最常用的单词,听说能力也同时得到提高。
家长仍要高度参与,把孩子领进阅读世界。
3
在掌握拼读本领后,要加大“学得”的比例,从7岁开始给孩子报班,系统学习一套教材,逐步学习英语的语法知识,培养阅读写作能力。
学得的目标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全面发展。
家庭中的习得重点是提高孩子的阅读难度和阅读量,广泛接触各个方面的英语,大量阅读分级读物和初级章节书、中级章节书。同时要一直坚持听的输入,听的内容以儿童文学为主,听的内容要高于阅读的内容。
从这个阶段开始,在培训班的“学得”和在家进行的“习得”齐头并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家长要做资源的提供者和课外班的接送者。
4
小学高年级阶段,继续“学得”和“习得”两手抓。
学得的目标主要是为小升初考取一些证书,需要学习高级别的读和写技能,并向学术英语发展。
习得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阅读量、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扩大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接触各方面的英语资源,包括社科、科普和文学各领域,把英语学习从单纯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将英语作为工具运用上。
除了大量读,仍要继续听,听的内容扩展到较复杂的小说、科普节目、演说、历史地理社会知识,看有一定内涵的电影。
小高阶段,家长要帮孩子做好应试的准备,帮助孩子熟悉考试、辅导孩子、关注孩子的进步。
总之,在所有的阶段,家长最应该做的,是懂英语教学,并源源不断地向孩子提供符合每一个语言学习阶段所需的输入,保证所有的资源,都符合孩子的心智发展和接受能力。
语言习得不是把语言材料往孩子面前一堆、把录音一放那么简单,家长要掌握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在不同时期做不同的事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习得”,是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让我很震惊的一个词汇,因为我习惯了自己学英语的方式,以为给娃启蒙也是这样,还好很早就读了这本书,避免了很多弯路。看下书里是怎么说的哈: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比如学教材、学单词、背单词、学语法,是典型的“学得”。
“习得”(Acquisition),指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比如小孩获得母语的能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过程,并没有经过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习得”。
书中举例了4个孩子,走不同路线学英语,最后结果完全不一样。
豆豆属于长时间的“习得”,达到了相当高的语言水平;
乐乐从始到终,都只有在课堂上“学得”,“习得”完全没有。加上学得的质量也不太高,所以水平就最弱。
中国人重学得,轻习得,因为汉语中“字”和“音”是不对应的,读印刷在书里的字,被家长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觉得英语学习也应该从字母开始,一开始就要学课文、念课文。
但英语是拼音文字,音的习得是不可获取的第一步,字不过是对音的记录罢了。有了音才能阅读。
习得,才是最适合中国儿童学习外语的办法,特别是对低龄孩子来说。
习得是无意识地吸收,是一种隐性的学习。学习的关注点,只是语言的“意思”(meaning),听的和看的,是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而不太关注语言结构和词汇。
比如,家长把看英文电影当做一种学习任务,要求孩子一句一句跟读,就不是“习得”了,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比较枯燥的“学得”。
自由阅读原版书是“习得”,但如果家长要求朗读和做题,也就变成了有意识地学得。
不是学得和操练不好,而是:习得是无意识的获取,效果更好,也更适合低龄儿童。
英语启蒙是“英语声音的启蒙”,首先要建立英语语音体系。
听说领先,孩子先理解了声音,会为后面的认字、阅读打下非常必要的基础,事半功倍。
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观点,原则是“i+1”,i是自己的现有水平,+1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只加一个点,只加一点点的新知,以达到“可理解”(comprehensible)。
如果不能贯彻“可理解输入”原则,所加的东西过多,大大超过学习者的理解能力,那就会像噪音一样达不到任何效果。
在中国这样的单语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听、读以及多媒体等各种方法获得丰富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大量是指需要大量的接触和运用,且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的时间投入。
如果一周只学2小时,即使学10年,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习得没有捷径,唯有大量、坚持接触。
用来习得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量,要为孩子准备大量的泛听和泛读材料,只学教材或者只精读一本小说,是无法做到习得的。
有意义和有兴趣,是学习者要对习得的材料感兴趣,能听得懂,看得懂,知道说的是什么,愿意再听或者读下去。
习得是在不知不觉中,在非常愉悦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
有的家长总是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积极交流、做口语练习,这样做对学习者是有害的。
无论成人或者儿童,都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1年。
在学习者能把大量内容逐渐内化,达到一定思维能力和有足够的自信前,不应该开口说外语。
外语“说”的能力,要比“听”来得慢得多,而且它是自然到来的,听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说了。
4-7岁是学习语音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学英语,有可能习得类似母语者、听不出外国腔的口音,过了8岁,就会稍差一些,也不是不可能,但不常见了。过了青春期(大概12岁)再学外语,学习者的语音就很难达到与本族语相当的语言水平,外国腔就很难避免,从这一点说,外语的语音是童子功。
有人说,能交流就行,有口音怎么了?这是外行的说法,语音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不重要。英语是拼音文字,拼写与语音密切相关,发音正确对记忆单词和开展阅读都很重要。
在二语学习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但因为儿童的母语还没有根深蒂固,所以负迁移现象很少。儿童学外语不会有成人那种“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毛病。
兔子:我这几年通过给娃创造习得环境,发现她能无师自通地说英语。
把孩子分为小孩和大孩,学龄前到3年级为小孩;4年级到6年级为大孩。
从幼儿阶段开始学英语,相比“大孩”后开始学,有4个优势:
↓书中推荐的一些动画片
孩子不喜欢英语故事书,怎么办?比方说,孩子以听不懂为理由拒绝妈妈讲英语故事,这个时候该如何引导呢?
首先,3-4岁以看动画片为主,妈妈读故事为辅。孩子没有不爱看动画片的,这个没有问题。
另外就是要提高讲故事的水平。绘声绘色,比比划划,把你能想到的招儿都用上,不要做枯燥的老师。还有就是书要多,这本孩子不敢兴趣,得,扔一边去,讲下一本,总有一本吸引他。
英语启蒙阶段,孩子越小,越需要家长的参与。
3岁孩子刚开始看动画片,家长要陪看。
陪看过程中,留意动画片中的难点——即没有语境的话,难易从画面信息中推断出含义的话。
看完和孩子讨论剧情,问具体的问题,最好从头到尾把剧情捋一遍,用汉语说就可以,穿插几句能记住的英语台词。在这一过程中,能发现孩子理解了什么,没理解什么,把他的盲点补充清楚,孩子可能由于你的讲解而恍然大悟。讲解完毕,在合适的时候,再看一遍,这次孩子就完全懂了。
最后一个步骤,表演。拿两个毛绒玩具,在床上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她想扮演的角色,把剧情再演一遍,自由发挥也行。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说动画片里学来的成句或单词,但也不必太费心,关键是演得热闹,让孩子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
在演的过程中,家长既能体会到孩子是否彻底理解剧情,也能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说几句动画片的语言。输入检查了,输出练习了,至此一集动画片理解到了95%以上(只是理解含义/听懂,不是说全面掌握这些语言),这集动画就完成了使命,看下一集。
每集动画都试图做到95%理解,看完一部动画片,找到比这部稍难一点的动画片,接着看。
绘本听读也是一样,一定要确认孩子听懂,读后要和孩子探讨,探讨很重要。不知道孩子兴趣点的,肯定没有和孩子以聊天的形式对材料进行探讨。
一个兴致勃勃说英语玩游戏的家长,会成为孩子学英语的最大动力。有的家长说自己英语不好,那就和孩子一起看一起学吧。3岁小孩子能懂的,能有多难?
首先,在青春期前学外语都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您的孩子10岁,那还不算晚,如果8岁,那就更不算晚了。
孩子越大,“学得”的本领越强,孩子本身更自律,更适合课堂学习。即便过了青春期,也有把外语学得非常流利的案例。在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很多小语种院系的学生都是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4年后也能运用自如,可以放翻译了。
家长如果还是想抓大孩子(8-12岁)的英语学习,就还得遵循二语习得的规律,从听力抓起。只不过,阅读的介入可以快一些。分级阅读时间也可以缩短,尽快进入章节书的阅读。另外在时间上也要有比较大的投入。
比如我曾经见过一个案例,8岁孩子在妈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原版视听和阅读资源,加上教材,一天在英语上花三四个小时,一年后,就近乎从零起点学到读章节书的程度。可以说,这个孩子用大的时间投入,追上了那些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孩子。
大孩子学英语的劣势主要有两条:
这两条劣势,学习起来没有那么愉快轻松,更加要求勤奋自律,所以不如3岁开始那么理想。
小孩不要让他纠结语法问题,应该专注于大量输入。
语法是语言的总结,没有学过很多东西的时候,先不要总结。过于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会牺牲语言的流利性,影响交际。9岁可以学一些语法了,但要建立在强大的输入基础上。
作者给她儿子的材料都是研究过的,循序渐进,几种原版的分级制度她都参考了。
由于长期听,他的听力词汇量越来越大,听力越来越强,能听比他的年级高两三年级的长篇小说。
由于作者给孩子选取的材料都是循序渐进、比较适合他的,没有发生过听不懂的情况。
他自己说100%听懂。偶尔有生词,他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意思来,实在不懂就来问我。如果不懂的单词较多,那么就是低效的、不合适的材料。
反复听以前听不懂的故事,是费时低效的方法,不推荐。
这里贴一个书附录里的圣迭戈阅读能力快速测试的表格,虽然和分级制度没啥关系,但可以查询自己的孩子阅读水平相当于美国小学几年级。
测试表一共有13个词汇列表,按幼儿园至高二年级划分。
每个列表中有10个单词,让孩子读单词,如果10个词中读错1个,代表孩子可以阅读该年级的图书;读错2个,表明孩子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读该年级的书;读错3个以上,表明该孩子不能读该年级的书。
没法结合。通常孩子看了一个版本就懒得再看另一个语言的版本了,所以只能二选一。
学校语文抓得比较紧,家里可以松一些。当然,中英文都不能偏废,掌握好齐头并进的节奏,不能走入极端,厚此薄彼。
学英语最应该关注的是词汇。如果说中文的学习难点是认字,那么英文的学习难点是积累词汇。中国教材的通病是语法难、词汇少。
如何扩大词汇量?可以借鉴美国孩子的做法。他们积累单词的过程是和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单一地学单词、背单词,而是在听故事、读故事、学知识的愉快过程中完成的。通过阅读掌握的单词是牢固的,而且基本都会用。
如果我们模拟美国孩子高效记单词的经历,那么,我们先让孩子建一个单词音的库,就像文盲一样,先能听懂大量的词。
然后开始学阅读和拼写。通过自然拼读这个“扫盲”的工具,学会阅读,训练拼写,阅读和拼写互相促进,在短期内实现词汇量的飞跃,但拼写肯定会落后于阅读。即:认识的词比会拼写的词要多。
没有小孩学不会说话,顶多是说话早晚的问题。在语言这个问题上,关键不在于孩子的智商,而在于输入的质与量。
请大家围绕一个input 输入,一个intake吸收,围绕输入再考虑问题。
国外有个研究表明,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由于家长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孩子在学龄前,所听到的单词量,差不多是一个蓝领家庭的孩子的一倍,那么这两个小孩上学时,起点当然不同,所以即使是母语,我们作为家长,也要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与孩子交谈,你跟他谈话的质与量,与他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语文能力休戚相关。
有研究者形容说:儿童的大脑里好像同时住着两个不同的人一样,一人说一种语言,并且不会互相干扰。
神经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会两种语言的人,他们的大脑聪明程度相对掌握单一语言的人高,而且正是外语思维能力大幅度迅速提高了他们的聪明度。双语人的大脑灰质密度,比只会使用一种语言的人要高,这种生理上的不同,给了双语人认知能力上的优势。
双语人不但沟通能力、阅读能力、听力技巧和记忆力比单语人强,认知灵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也因学外语得到了增强,学习外语甚至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减缓大脑衰老。
写在最后:
启蒙晚了,想要抓起来,肯定是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小学生如果做不到上面举例说的,每天4小时输入(估计很多家庭做不到),那可以缩减到2小时或者 觉得合适的时间,但如果时间投入少了,目标和期望值也要降低。时间花在哪里,成果也一定会在哪里。
想要看到更多用心的内容
一定要记得星标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