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孩子在学校过得咋样?这些问题千万别问...
终于,二宝也上幼儿园了。
忽然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大宝上幼儿园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一转眼,就轮到妹妹了。
还记得大宝上幼儿园那会儿,我整个人都焦虑到不行。
现在到了二宝这儿,我依然有些担心。
老话说,一回生,二回熟。面对孩子刚上幼儿园的各种问题,我们确实更有技巧。
二宝的性格也比哥哥外向、稳定很多,但她相比哥哥更粘我,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所以,这次二宝上幼儿园,我们还是很重视的。尤其是川爸,可以说超级上心,自告奋勇参加了入园家长会。回来后,他还把记的笔记(好几页电子文档),一键分享给了我。
二宝的幼儿园创建于50年代,是北京一级一类公立幼儿园。我们很认同它的教育理念。和二宝老师接触这几天,发现她们很有爱心的同时,经验也很丰富。
她们分享的入园指导,我仔细整理下来,发现了很多亮点,更是启发了不少新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如何判断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初级篇:十问十不问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毛头们,家长们大多是不放心的。
但又没办法时时跟着,于是只能在放学见到孩子时一顿狂问。
其实,对于小班的孩子,不是不能问,而是要有技巧地问!
所谓“技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①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问题中避免负面情绪、事件的出现。
这是因为,孩子从家走入幼儿园,面对全新的环境、老师和同学,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和不安。
只是因为他们比较小,很多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只能通过哭来宣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总会哭泣、找妈妈的原因。
在幼儿园一天,很多孩子的负面情绪已经积攒了很久。
如果家长这时再问一些负面的问题,比如“你哭了吗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就很容易直接把积累的负面情绪点燃,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多问孩子一些正面、积极的问题,会很大程度帮助孩子建立对幼儿园的“好印象”。
②问题要具体,多问“是不是”“是A还是B”这样的是非性问题、选择性问题。
对于孩子,很多家长特别关心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总喜欢问孩子“你中午吃的什么”“下午的午点吃的什么”……
其实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因为小班的孩子,还处在认知的初期。
加上进入新环境,一切都需要适应,孩子的大多数精力都被一天的各种事情牵扯,很难会关注到某一个具体的点,比如“午餐吃了什么”。
所以,当奶奶或者爷爷问这个问题时,孩子的大脑其实是宕机的,什么也想不起来。
于是就会出现不回答,或者嗯嗯啊啊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
所以,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如果家长想要了解吃了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选择题或者是非题:
“今天中午是不是吃牛肉啦?”
“今天中午,吃的是米饭还是面条啊?”
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是容易的。因为信息量足够多,孩子可以通过大人的问题去回忆,也就更好回答。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再分享一下二宝幼儿园园长建议的“十问十不问”。
家长十问:
①你今天认识了几个小朋友?都叫什么名字?
(帮助孩子拓展朋友圈,努力熟悉同学)
②你的好朋友是谁?一起玩了什么玩具?
(建立好的回忆)
③今天帮助老师和小朋友做了什么?
(引导孩子学会帮助别人)
④今天班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建立好的回忆)
⑤有什么不明白的事,需要爸爸妈妈帮忙?
(爸爸妈妈时刻是你的后盾)
⑥今天和老师玩了什么有趣的游戏?
(建立好的回忆)
⑦可以教妈妈唱今天学的儿歌吗?
(让孩子拥有成就感)
⑧今天是不是又学新本领啦?
(建立自信和成就感)
⑨老师给你们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建立好的回忆,激发孩子的表达欲)
⑩你最喜欢玩班里的哪些玩具?
(帮助孩子建立与幼儿园的正向连接)
家长十不问:
①今天哭了吗?
(会引发负面情绪)
②有小朋友打你吗?
(负面事件:把孩子和小朋友摆在了对立面)
③老师有没有说你?
(负面事件:把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对立起来)
④你今天表现得好不好?
(问题太笼统抽象,孩子无法理解什么是好与不好)
⑤小朋友抢你玩具了吗?
(负面事件:把小朋友和孩子摆在对立面,也会造成不好的情绪和回忆导向)
⑥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还不习惯新环境,多半会回答不喜欢)
⑦你喜欢哪个老师?哪个老师带你玩了?
(孩子大概还记不清老师的面容和名字)
⑧老师喜欢你吗?表扬你了吗?
(孩子还没有被老师喜欢与否的概念)
⑨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老师喂你吃的吗?
(太笼统,孩子可能无法回答)
⑩老师教你们学了什么?
(问题太空,孩子不知如何回答)
中级篇:角色扮演
如果上面的十问十不问,孩子也不想回答。
大家也别急,可以试试经典的role play,中文叫角色扮演。
其实,这个方法很多朋友都知道。
但为什么它更管用?几乎大部分小朋友都喜欢呢?其实背后也是有理论支撑的。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将事实和想象混淆在一起。
所以,如果家长一上来就问孩子问题,他要么不会,要么回答的也很可能并非事件的原貌(尤其是需要描述事件的问题)。
记得大宝上幼儿园那会儿,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老师就组织家长们玩了一个“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
十来个家长一组,老师给一个成语,家长们用动作进行传递,从第一个人到最后一个人,经过多人加工、改造,早已面目全非。
老师说,她想通过这个游戏告诉我们:
孩子的大脑,和家长玩的游戏差不多。
在描述一个事情时,孩子很容易加入自己的想象、或者是从其他渠道听来看来的要素,使得整个事情的走向偏航。
所以,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到底经历了什么?
最好的方式不是让孩子讲(很多小朋友表达能力也有限),而是让他们演出来。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图式记忆,他们更喜欢画面。
如果我们在家还原了幼儿园的场景,让孩子来演老师,我们来扮演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很快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前就听闺蜜提起过她女儿的事。
有一天女儿回来,提了一句有小朋友被老师把床搬走了。后来问她怎么回事,说了半天也没说清。
于是,就让孩子当老师,我们当小朋友。才知道,原来是有几个小朋友午睡调皮,老师就把这几个小朋友的床搬到教室门口了……
所以,如果家长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察觉到一些事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把事情理出头绪。
这远比一直逼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要高效、友好很多。
高级篇:睡前聊一聊
之前看过一个心理学相关的讲座,里面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对孩子来说,晚上睡觉前是一天情感最丰富(或者说比较脆弱)、与父母的连接也最紧密的时刻,这时候最适合和孩子聊一聊心里话。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从小班到大班都适用),大部分还处在和父母一起睡/或者需要爸妈陪伴哄睡的阶段。
所以,睡前是最适合跟孩子聊天的。
我和身边的不少朋友,都会选择这个时间,和孩子聊一聊幼儿园发生的事。
但这个聊天,不能是干聊、尬聊,还是需要技巧的。
①爸妈先聊,带动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欲是需要被激发的,而最好的催化剂就是父母。
所以,想要孩子开口,爸妈要先打个样。
比如,爸爸说说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妈妈聊聊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
讲述的时候要尽量多描述一些细节,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真的想要分享,就像讲故事一样。
然后,在引导孩子讲一讲今天开心的事/印象深刻的事/新学到的本领等等。
②孩子讲述时,父母多问问题
前面就说过,小朋友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想要了解更多,就需要爸妈在合适的时机,通过问问题来引出更多的细节。
③命题故事“我在幼儿园的一天”
一来,利于孩子培养时间意识和逻辑思维,把自己的一天,按照时间划分并清晰地讲出来,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二来,爸妈可以在孩子的讲述中,了解孩子一天在幼儿园的状态,也可以通过孩子的情绪和状态,看出孩子一天的心情;
三来,如果孩子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也很容易被发现和察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