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床房颤的管理之路——是否需要干预?如何干预?
近年来,随着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的发展,亚临床房颤逐渐被临床医师及学者关注,其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常规体检、术前检查或人口调查期间偶然发现,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衰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在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3) 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3)上,来自长海医院的郭志福教授带来了题为“亚临床房颤是否需要干预?如何干预?”的精彩报告。本文整理要点内容,以飨读者!
1.2020年ESC指南定义
(1)临床房颤
➤ 体表心电图记录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房颤;
➤ 标准12导联心电图或≥30秒的单导联心电图无可辨认的P波和RR间期不规则。
(2)心房高频事件(AHRE)
➤ CIED通过心房导线检测到符合程序化或规定标准的AHRE事件,从而实现心房节律的自动连续监测和追踪存储;
➤ 持续时间≥5 min,频率>175 bpm;
➤ 由于CIED记录的AHRE可能是伪影/假阳性,因此需要目测检查。
(3)亚临床房颤
➤ 没有房颤症状且既往未检测出临床房颤(没有房颤的体表心电图描记);
➤ 亚临床房颤包括被确定为房颤、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的AHRE,以及CIED或可穿戴性电子设备记录到,且经过医生评阅后确定的亚临床房颤;
➤ 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临床上常将AHRE和亚临床房颤等同使用。
2.2017年ESC指南定义
(1)AHRE
➤ 由CIED检测,频率>190次/min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
(2)亚临床房颤
➤ 由CIED检测缺乏相关症状的AHRE(持续时间>6 min且<24 min),通过连续心电监测(心内)检测出,且既往未诊断为房颤(心电图或Holter动态心电图监测仪)。
(3)无症状房颤
➤ 在没有任何症状或先前诊断的情况下记录的房颤,常伴有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如卒中、心力衰竭等。
(4)过度室上性异位搏动(ESVEA)
➤ 室性期前收缩(PSC)30次/h(≥729次/24h)或≥20次/h。
3.2019年AHA指南定义
(1)AHRE
➤ 由装置检测到的心房事件,通常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且符合程序化或其他特定的心房高频率标准(通常在175~220次/min之间)。
(2)亚临床房颤
➤ 由心电监测设备(包括心内、植入式或可穿戴心电设备)识别,并通过心内心电图或心电图节律确认的无症状性房颤发作。
(3)亚临床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 由心内心电图检测的无症状房颤、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既往未被心电图或动态监测检测到。
4.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定义
(1)AHRE
➤ 具有心房感知功能的CIED通过连续监测检出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和房颤;
➤ 持续时间≥5 min,频率>175 bpm。
5.检测手段
➤ 延长监测时间,提高监测频率可提高房颤检出率;
➤ 心电模式、非心电模式;
➤ 长程监测手段;
➤ 可穿戴设备、手环、手表、手机等;
➤ CIED、植入式心电监测器(ICM)。
6.房颤负荷
目前房颤负荷定义为,在特定监测期间,患者处于AHRE/亚临床房颤状态的总时间。
1.房颤的患病率
(1)临床房颤患病率
➤ 2003年35~85岁人群患病率为0.61%;
➤ 2012~2015年3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0.71%;
➤ 2014~2016年4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8%;
(2)亚临床房颤患病率
➤ CIED人群房颤检出率为28%~68%(表1)。
表1 CIED人群房颤检出率
➤ 隐源性卒中及高危人群亚临床房颤/AHRE检出率为8.9%~58.5%(表2)。
表2 隐源性卒中及高危人群亚临床房颤/AHRE检出率
➤ mAFA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房颤检出率为0.4%。
2.亚临床房颤的临床预后
(1)发生临床房颤的风险增加
➤ Krelmer F等人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亚临床房颤/AHRE患者发生临床房颤的风险增加(表3)。
表3 亚临床房颤患者发生临床房颤/AHRE的风险
➤ Mahajan R等人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亚临床房颤患者发生临床房颤的风险为无亚临床房颤患者的5.66倍。
(2)发生体循体栓塞的风险增加
➤ Krelmer F等人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亚临床房颤/AHRE与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图1)。
图1 血栓栓塞发生风险
➤ Kapla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可能随着亚临床房颤/AHRE负担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图2 血栓栓塞发生风险
1.早期回顾性研究——抗凝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Krelmer F等人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口服抗凝治疗可使亚临床房颤/AHRE患者获益(表4)。
表4 亚临床房颤/AHRE患者口服抗凝治疗
2.最新Loop研究和NOAH-AFNET 6研究——抗凝治疗无获益
(1)Loop研究
Loop研究纳入6004例70~90岁,无房颤史且合并>1种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1:3随机分配至植入式长程持续心脏监测(ILR)的强化监测组和常规检测组。
研究结果显示,ILR组和常规检测组AHRE持续6min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1.8%和12.2%(P<0.0001),启动抗凝治疗的比例为29.7%和13.1%(P<0.0001)。
但抗凝治疗并未著降低患者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及全因死亡风险。
(2)NOAH-AFNET 6研究
NOAH-AFNET 6研究纳入2536例65岁以上,具有1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且AHRE持续6min的患者,分别接受新型抗凝药物艾多沙班和安慰剂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艾多沙班组和安慰剂组患者卒中、体循环栓塞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无显著差异。
3.哪些患者应该接受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应衡量抗凝治疗带来的获益和出血风险。目前对于哪些患者应采取抗凝治疗尚无定论。
2017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共识推荐,CHA2DS2-VASc ≥2且AHRE持续时间≥5.5h的患者进行口服抗凝治疗。
图3 口服抗凝治疗亚临床房颤的建议
2020年ESC指南推荐,随着CHA2DS2-VASc评分的升高及亚临床房颤/AHRE负荷时间的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推荐级别逐渐增高,但未界定明确阈值。
图4 亚临床房颤/AHRE的管理建议
➤ 亚临床房颤/AHRE可增加临床房颤和体循环栓塞的风险;
➤ 哪些患者应该接受抗凝治疗目前尚无定论,采取具体治疗手段时建议衡量抗凝治疗风险及获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