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拯救房地产的最后窗口期
文 | 江流
近期,市场传闻监管机构正在起草一份中资房地产白名单,白名单可能涵盖50家国企及民营房地产企业。进白名单者,有望获得纾困资金。
这对那些出险房企是一个超预期的好消息。政策落地,就很可能将市场信心从悬崖边拉回来。
此外,在11月17日召开的座谈会上,监管部门提出了“三个不低于”:各行自身房地产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消息传出,房地产板块股价上涨。
如果这个政策能够尽快落地,那更是一场“及时雨”。当前可能已经到了救开发商的最后窗口期。
为什么这么说?
本文分析房企面临的深层次风险和政策出台背景。
去年十月,房地产企业陷入“十月围城”,开发、销售、融资多项数据触及历史冰点。11月,央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出台“金融十六条”,三箭齐发,拯救开发商。但是,今年10月房地产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上仍然同比大跌,逼近历史低位。
先看房企的销售。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下跌到8091亿元,远不及今年来月均值为9716亿元、2018-2022年的月均值(1.1-1.5万亿元)。
10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64835亿平方米,距离2016年的峰值已经不远。克而瑞数据显示,9月底100个城市中二线和三四线的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为18.1个月、24.3个月。
现在房地产企业只能靠销售回流现金。房子卖不动,房企拿不到现金货币,市场化融资渠道信心破产,流动性告急。
暗涌之下,形势严峻。
10月底万科发布三季度财报后美元债遭到“狙击”,其实是一次风险警告。
万科的三季度财报并没有大问题。到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1.64万亿元,负债1.24万亿,资产负债率75.26%;在手资金1037亿,对短债的覆盖倍数2.2倍。当前负债规模较去年底已经减少1126亿。
唯一的下滑表现在营收和净利润上。今年一季度,万科营收和净利润还能实现增长;到二季度,营收-2.9%、净利润-16%;三季度仍未止跌:三季度营收-14%,净利润-22%。克而瑞数据显示,万科10月销售额310亿元,同比下降6.7%。
虽然短期债务安全,但是机构出于对经营收入持续下跌的担忧而判断前景很差。这说明,现在资本市场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行业信心已经降到极低。
表现是,一旦有房企发生哪怕小事件违约,也都会引发震荡,做空狙击,股债大跌。
这戳破了当前开发商的真实处境。命悬流动性即命悬销售额,房地产销售低迷对于房地产商的冲击不可忽视。
流动性风险,只是其一。
万科1.64万亿的资产中,过半来自来自土地存货和代售房产,而这些土地存货很难快速变现为现金流。假设房地产行情持续当前的低迷,土地和房产价格下跌,这批存货还有估值缩水的可能。
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万科1.26万亿的负债中,多数是合约债务和应付账款,其中超过8000亿的债务是欠供应商和在建楼盘。下行行情内,一旦资产缩水,流动性发生困难,万科面向全国大大小小供应商和买房人的债务就可能发生暴雷,这种牵连度和打击面是难以想象的。
万科是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风控意识远超同行。假设万科都涉险,那中腰部的开发商的债务担子,就更不堪设想。
所以,这种风险必须要被掐断。当前到了救开发商的最后窗口期。
其实,今年来面向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并不少。
9月份房地产政策出台频次创一年新高: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二三线城市密集取消限购、开启“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等等。然而,这些政策多偏向于需求松绑,只能对销售产生一些短期刺激。3月楼市“小阳春”、9月房产刺激政策后反弹,细看这些销售数据存在一些相同特征:一线城市区域性回暖,整体回升非常有限。
市场还一度热炒“城中村改造”。4月份,政治局会议提出 “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后,许多人将此与2015-16年的棚改对比,但这两者差异很大。城中村改造针对特大超大城市,而棚改针对三四线城市;前者由政府主导同时鼓励引入社会资金,但后者直接采取货币化补偿。前者进度必然是缓慢的渐进式的,换句话说,房地产商很难得到直接救助资金。
总之,只是这些政策救不了开发商。
今年的货币政策持续“宽信用”特征,然而房地产行业却大旱望云,雨露枯竭。
央行三季度贷款投向显示,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17万亿元,比3月底还净减少;同比增长4%,逼近21年四季度以来的历史最低期,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整体增速低了6个百分点。两者增速差持续扩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期金融机构对其他行业的贷款增速如下: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0.9%,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6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2%。
全国范围内,10月份房地产国内贷款只有1017亿元,创下2018半年以来的单月第二低;当月房地产企业本年到位资金9278亿元,创下2016年来的单月第二低。
再看央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三季度末,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7.0万亿元,与房地产有关的三项政策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租赁住房贷款支持)余额一共只有56亿,其中房企纾困和租赁住房贷款投放均为零。央行对这三项政策工具所批的贷款额度为3800亿。
房企想要拿到银行贷款为什么这么难?
去年已经出台“金融十六条”,审批了各项专项贷款资金。为何今年连“保交楼的贷款支持”贷款进度却如此缓慢?
2021年底风险暴露后,银行千方百计切割房企不良贷款。政策预期不改,即便风险平息后,银行对房地产贷款更会延续审慎态度。
“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的提议十分普通,只是遭遇预期打折、信用破产连环反应后,谁也没有勇气去界定“合理”二字。
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只能等待类似于“三个不低于”和“50家白名单”的行政命令出场。
结合上文的三季度末贷款投放,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贷款的增速可能在4%左右。根据财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今年6月底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增速分别达到9.3%、8.3%、15.2%,上半年对房地产贷款分别新增了723亿元、626亿、423亿。当然,这三大银行的水平肯定远远高于行业整体。
市场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哪些企业会进入这个白名单,从而获得纾困资金?目前市场部分观点认为,出险企业可能也会进入这一白名单中。
其实,无论这一白名单涵盖50家还是60家,多数房地产企业淘汰出局是既定的。
现如今的房地产行业,其实并没有完全出清。如果大中型私人和股份制开发商破产,房地产市场将一溃千里,长期衰退,并且拖累宏观经济。在大型开发商破产之前,是窗口期。随着市场持续恶化,这个窗口正在关闭。
现在最关键的是,是否拯救开发商,如何拯救开发商。
加入智本社终身会员
学习
100门音频课程 + 100本经典解读
苹果用户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