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曲【视频赏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每周一曲【视频赏析】:一切钢琴音乐的源头,“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
接下去一段时间我们主要介绍钢琴音乐。钢琴是意大利人克里斯托佛利于1710年根据十二平均律发明的,他发明的第一架钢琴模型至今存放在佛罗伦萨的美迪奇家族博物馆里,但这还不是现代钢琴(Pianoforte),而是古钢琴(Fortepiano)。
在此之前盛行的是羽管键琴钢琴,巴赫为这种乐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不过现在一般都用钢琴来演奏。这一集我们欣赏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巴赫的键盘音乐代表作——《平均律钢琴曲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城市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死后安葬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巴赫集德国、法国、意大利音乐之大成,一生创作了不下于一千多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丰富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魏玛时期: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他练就了精湛的管风琴演奏艺术,并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如《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c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小管风琴曲集》等。
科腾时期:1717—1723年,这个阶段巴赫担任了科腾利奥波德亲王的宫廷乐长。由于亲王本人十分喜欢世俗音乐,所以巴赫在这个时期集中创作了多部体裁多样的世俗化器乐曲。在这一系列精彩绝伦的佳作里,有被誉为“钢琴旧约全书”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风格独特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提塔》、六首《大提琴组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以及为管弦乐写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莱比锡时期:1723年,巴赫被任命为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长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直至去世。这段时期宗教音乐成为了这一时期巴赫创作的主体内容,在我心目中也是巴赫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除了200多部宗教康塔塔,还包括史诗般宏伟的几部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曲》。晚期还完成了几部巨作——《哥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在这些作品里,巴赫对复调音乐各种手法、技巧的运用与表现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辉煌的顶点,是对巴罗克复调艺术最后的总结与升华。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前的巴赫铜像)
巴赫广泛吸取了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体裁与表现手法。在他的作品里,和声与复调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创作原则获得了高度的平衡,其高超的作曲技法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作曲家。巴赫的很多作品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思想,他的音乐主题简洁生动,个性鲜明,乐曲构思严谨,器乐色彩富于变化,音乐语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巴赫的创作代表了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的最高峰,为欧洲音乐向古典主义时代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音乐史上有着和贝多芬并驾齐驱的地位。
在巴赫无数的器乐作品中,包括了数目众多的键盘音乐,其中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曲子内容极其丰富,被誉为“钢琴的旧约全书”。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第二卷创作于1744年,前后历时22余年,但两卷的风格极其统一。
音律是一切音乐创作的基础。我们知道中国使用宫商角徵羽的五音音律,而西方使用七音,但实质上是十二音律。它把一个八度音程划分为十二个等距半音,也就是说把2平均开十二次方。现代钢琴都是按照十二平均音律来调音的,每个八度音程内有七个白键和五个黑键。
在十八世纪初前,欧洲是按照自然音律来调音的,半音之间并不等距,非常不便,演奏出来也不和谐。1640年左右,法国音乐学家马琳梅森在欧洲首次提出了等距划分的平均律。但实际上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平均律的却是一位中国明朝音乐家朱载堉。他于1584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平均律,比马林梅森早了六十年,更比巴赫的推广运用早了140年。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由于和中国文化传统流行的五音文化不符,这项伟大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朱载堉的理论和马琳梅森的理论有直接关系,但有这方面的传言,有证据表明朱载堉和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有过交集,而利玛窦和马琳梅森有过交集。希望音乐史的专家能对此进行研究,如能证实,一定能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明朝著名音乐家朱载堉)
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影响极为深远,是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们集复调音乐之大成,充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音乐大小调的格式,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巴赫为每个音调分别创作了一首《前奏曲》和《赋格》。他为十二个音、大小调性共二十四个音调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22年后他又创作了一卷,前后一共是四十八首《前奏曲和赋格》。这些作品内容极其丰富,前奏曲形式自由,以曲调的不断流动和即兴展开为主要特色,而赋格结构严谨,主题形象鲜明深刻,展开充分,是巴洛克钢琴对位音乐的绝对典范。
赋格是巴洛克复调音乐中最严谨的对位形式,一般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首先由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以第一个音调C大调开始。它的前奏曲旋律非常简单纯洁,它在不同的调性依次变化,但保持音型不变,创造出一个非常宁静和谐的美妙气氛,被誉为“犹如奥林匹亚的宁静和晴朗”,音乐犹如一股清泉在流动,赋格是一个四声部赋格,不同声部之间的结合非常紧凑,后一个声部在前一个声部完全结束之前就提前进入。请注意视频里的文字介绍。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 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
这首C大调前奏曲是如此的宁静和谐,后来的法国作曲家古诺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圣母颂》。全曲旋律美妙,有着圣洁的光辉,满怀美好的期盼。古诺自己创作的旋律和巴赫的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简直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古诺 《圣母颂》)
这是古诺《圣母颂》的大提琴版,非常好听:
(大提琴版《圣母颂》)
(作者:蔡茂生,旅居意大利,长期从事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评论和普及工作,对大师名曲颇有造诣。)
【热门】每周一曲【视频赏析】:贝多芬奉献快乐《致爱丽丝》
【热门】每周一曲【视频赏析】:贝多芬与失去听力做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构思创作《悲怆奏鸣曲》
【热门】每周一曲【视频赏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美丽传说
您的点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