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曲【视频赏析】:巴赫键盘音乐的顶峰《哥德堡变奏曲》
每周一曲【视频赏析】:巴赫键盘音乐的顶峰——结构恢弘无比、规模最大的钢琴变奏曲《哥德堡变奏曲》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是巴赫在莱比锡期间的作品。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伯爵的年轻羽管键琴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伯爵患有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特地请求巴赫为之谱曲,因此得名。
凯瑟林伯爵是俄国驻德累斯顿的大使,音乐是他最大的爱好。他拥有由当时最好的器乐演奏家们所组成的乐队;哥德堡是其中羽管键琴家中的一员。哥德堡少年时在德累斯顿跟随巴赫的长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学习键盘乐,后来他被凯瑟林伯爵送往莱比锡直接师从巴赫。他卓越的才华令自己声名远播。
在巴赫的全部作品当中,这部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凯瑟林伯爵本人对巴赫的作品极为满意,巴赫同样得到了他一生当中最大的奖励:一个嵌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相当于当时巴赫一年的俸禄。然而纵使伯爵的奖励再贵上千万倍,也无法同巴赫这部真正杰作的价值相提并论。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演奏时间长达一小时二十分钟(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的版本是个例外,他对每段音乐都进行了减半处理)。在我看来它也是史上所有钢琴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部,其规模只有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可以比肩。
巴赫这部作品,以1725年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咏叹调作为主题,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法发展成30段变奏,构筑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音乐大夏。这30个变奏,每3个为一组。在每一组三首曲子中,第一首为各种民俗舞曲,第二首是托卡塔(也叫触技曲),第三首是卡农。卡农每一首增加一度:第一首为同度卡农,第二首为二度卡农,第三首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小赋格,第十六变奏为法国序曲,第二十五变奏被称为“黑色珍珠”,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塔、咏叹调等各种形式,集巴洛克键盘音乐之大成,内容极为丰富精彩,是巴赫键盘音乐的绝对顶峰。全曲以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结构分为前后两半,非常匀称。
奇怪的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在巴赫死后长达近两百年的时间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3年由著名羽管键琴女演奏家兰多夫斯卡首次公开演奏才得以流行,而后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灌制了第一张唱片,引起轰动。现在它是所有钢琴家必弹的保留节目。
让人意外的是有多位华人钢琴家对这个作品有深刻的研究而成为这个作品的权威,如朱晓玫,盛原,郎朗等。其中女钢琴家朱晓玫是第一位被邀请在莱比锡巴赫墓地圣托马斯教堂演奏这部作品的女钢琴家,不过我个人更喜欢中央音乐学院盛原教授的版本。去年,当今琴坛人气爆棚的钢琴家郎朗做了一次世界巡演,我本人有幸在米兰斯卡拉剧院听过他的演奏。那是一种全新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所灌制的唱片也是好评如潮。
由于《哥德堡变奏曲》全曲过于庞大复杂,对初入门的听众来说,只需听懂主题就可以了。这是一首悠长而异常优美的咏叹调,是一首庄重尊贵的西班牙宫廷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充满着纤弱而自制的情感。
结构上它分为前后两段,和巴赫另一首更加著名的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一模一样,表达的意境也非常类似。第一段的主题旋律极为优美,意境空灵而悠远,带有一丝很多中国古琴曲中特有的仙气,真可谓是“天籁之音”,让人产生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感觉。第二段音乐更加活泼,显得比较接地气,仿佛是从云间来到我们世俗的人间。这段音乐让人感觉到一个美丽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从云间下凡来到人间,这自然是巴赫对妻子最美好的赞颂。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主题咏叹调 )
对音乐有更高追求的听众可以尝试挑战全曲,或听其中几个变奏,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把全曲的每个变奏都用文字标示出来,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作品。全曲结构如下:
首先是主题:咏叹调——萨拉班德舞曲
其间30段变奏分别是:
01.波兰舞曲,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02.三声部创意曲。
03.同度齐声卡农(也就是说第二声部从第一声部相同的音高开始)。
04.模仿前一变奏,是一首法国帕皮瑟舞曲。
05.这是一首托卡塔,阿拉伯风格。
06.二度卡农(也就是说第二声部从比第一声部高两度开始,以此类推)。
07.这是一首英国基格舞曲。
08.二声部,托卡塔。
09. 三度卡农,三声部。
10.四声部的小赋格,非常好听。
11.托卡塔。
12.四度卡农,这是一首上下颠倒的卡农。
13.抒情风格,为一首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
14.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五度卡农,又是一个上下颠倒的卡农。
16.这是一首法国序曲。它把这部作品劈成前后两半。巴赫在这里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缩短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后半部为快速的三声部赋格。音乐在这里似乎要从头开始。
17.二声部的托卡塔,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带有维瓦尔第和斯卡拉蒂的影子。
18.六度卡农。
19.意大利西西里舞曲风格,三声部。
20.具华丽的技巧的托卡塔。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情感细腻,预示了第25变奏的出现。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模仿对位方式,又是一首有很华丽技巧的托卡塔。
24.八度卡农,
25.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这是整部作品最重要也是最迷人的变奏,情感极为丰富,被誉为“黑色的珍珠”,是整套变奏曲重心所在。
26.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高低音两个旋律一快一慢,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首带阿拉伯风格的萨拉班德舞曲。
27.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颤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气势宏伟,是对前一首变奏颤音做进一步发展和总结。
30.最后一个变奏由几首民歌的乐曲组合而成。巴赫以幽默的手法,运用了两首17世纪德国流行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以及《桌上只有萝卜白菜,我要走人了》,以严格的对位方式重叠起来。这是一段极为精彩有趣的音乐。
最后曲子回到主题“咏叹调”,但经过一系列的变奏后,同样的旋律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音乐略显得有点悲伤,仿佛有点不忍心向这座辉煌的音乐大夏依依惜别。
这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盛原的全曲版本,非常精彩:请注意视频里的文字介绍。
(作者:蔡茂生,旅居意大利,长期从事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评论和普及工作,对大师名曲颇有造诣。)
【热门】每周一曲【视频赏析】:贝多芬奉献快乐《致爱丽丝》
【热门】每周一曲【视频赏析】:贝多芬与失去听力做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构思创作《悲怆奏鸣曲》
【热门】每周一曲【视频赏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美丽传说
您的点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