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曲【视频赏析】: 贝多芬奉献快乐《致爱丽丝》
每周一曲:贝多芬奉献一切的快乐给所有的人,正如他的《致爱丽丝》
编者按
音乐是发自人类灵魂的声音,是人类触摸世界最经典的语言。音乐能荡涤心灵,共振灵魂,净化思想,陶冶情操。音乐能缓解情绪,抚平心灵创伤。音乐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艺术,具有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曾言:“任何美的东西一旦达到极致,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
然而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它不像绘画和建筑那么直观,因而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门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艺术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古典音乐这门高雅的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西方古典音乐浩瀚如海,作品数以万计,有的篇幅长达几个小时,欣赏起来绝非易事。相信大部分人在其一生中多多少少听到过一些优美的曲子,但很少有人系统地欣赏过。
为此我们请对西方古典音乐颇有造诣的蔡茂生先生以“每周一曲”边播放边赏析的方式,把这些大师最好的作品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介绍给大家,按照钢琴独奏曲,钢琴和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等不同题材的序列发布,首先让我们从贝多芬开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每周一曲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出生于当今的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把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顶峰,同时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新阶段。
德国波恩贝多芬故居
每周一曲
贝多芬名字中带有Van这个字,但祖上并无贵族血统。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爷爷是科隆亲王宫廷音乐长,父亲是宫廷乐队的男高音歌唱家。但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母亲是二婚嫁给贝多芬父亲,没太多的文化,性格柔弱,在家里没有什么地位。父亲粗鲁暴躁,喜欢酗酒,经常打骂孩子。在贝多芬四岁的时候,父亲就逼着他开始学琴,希望能把他培养成第二个神童莫扎特,早日挣钱养家。他经常晚上醉醺醺地把贝多芬从床上拉起来练琴,稍有反抗就棍棒交加。贝多芬的童年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样玩耍,除了练琴基本上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这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终生沉默寡言。贝多芬的失聪,也与其父亲粗鲁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1787年,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结识了童年偶像莫扎特,莫扎特预言贝多芬将会震惊世界,并打算收下贝多芬做亲传弟子。不巧的是因母亲去世,贝多芬回波恩奔丧,不久莫扎特英年早逝,两位大师再没有相见,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1792年,贝多芬再次回到维也纳正式定居,成为“交响曲之父”海顿的关门弟子。然而海顿性格温和保守,与贝多芬的追求格格不入,两人的师生关系很快结束,贝多芬坦承从海顿那里所学不多,但终其一生都尊崇海顿,并把很多作品题献给他。与此同时贝多芬拜在多位老师门下,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音乐知识,艺术进步极快。
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蔑视权贵,性格孤傲不群。他终生未婚,但感情生活非常丰富,一生曾多次恋爱。
贝多芬26岁开始失聪,中年以后基本上全聋,一生全靠谈话本和别人交流。他一生最伟大的作品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失聪以后创作的。此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故事。
182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死后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贝多芬下葬的日子维也纳全城停课为他哀悼,2万多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维也纳中央公墓中的贝多芬墓
每周一曲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 16部弦乐四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弥撒曲、多首管弦乐序曲、10首小提琴和5首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被后世尊为“乐圣”、“交响乐之王”。可以说在器乐领域的每一种音乐形式,无论是交响曲、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贝多芬都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贝多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从斗争走向胜利”,“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欢乐”的乐观哲学思想。他的交响曲气势恢宏,深刻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社会。
“英雄性”是贝多芬音乐最重要的精髓所在。在我看来贝多芬音乐所表达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我们的长征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每次听《英雄交响曲》,我脑子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长征路上踩着冰雪奋力前进的红军战士,和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当今的中国正大步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欣赏贝多芬音乐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仍然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精神鼓舞。
今天首先介绍贝多芬钢琴小品《致爱丽丝》。
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拉》,意即a小调钢琴特性小品,创作于1810年。原谱上写有题献《特蕾莎》,是贝多芬献给他的钢琴学生特蕾莎·马尔法蒂,后来被贝多芬传记作者错写成《爱丽丝》,以讹传讹,因而以《致爱丽丝》的名字流传下来,并由此诞生了很多浪漫故事。
结构上《致爱丽丝》是一首五段式回旋曲。曲式结构为“A-B-A-C-A”,由三次反复的主题段落(A段落)中间穿插了两次不一样的展开段落(B、C段落)组成,整曲基于a小调创作。回旋曲主部主题A则采用了三段式,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盈优美,我们仿佛一下子看到了一位天真可爱少女的优雅倩影,第二主题是对第一主题的性格补充。两个插段速度有所加快,似乎可以看到少女在欢快地奔跑,大大加强了其活泼可爱的形象。
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经历了很多人生痛苦。但从这首简单的钢琴曲里,我们找不到丝毫痛苦的痕迹,所感受到的只是对生活的赞美。贝多芬的音乐都是这样,“把痛苦留给自己,把欢乐留给别人”。
《致爱丽丝》是一首只有短短三分钟的小曲子,在贝多芬本人的心中无足轻重,所以没有正式出版,却无意中成了贝多芬最受欢迎的曲子,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它后来被收入《贝多芬作品补遗部分》的第五十九号。
(作者:蔡茂生,旅居意大利,长期从事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评论和普及工作,对大师名曲颇有造诣。)
未完待续 ······
您的点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