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越来越不想回去的故乡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自我离开故乡去邻市读书,如今已近30年,书读了两茬儿,工作换了几个,住处也几经辗转,环境、心境皆随之不同。而故乡则被封印在旧时光里,固守着慢节奏的生活。每次回乡,都是熟悉的场景、人物和对话,经年不变,犹如穿越时空身处大型沉浸式回忆现场。景和人都旧了。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道:“回忆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她怕那滋味。”我也大抵如是。
周末带家人下馆子,菜量之大、物价之感人,令人惊掉下巴。离家太久,一时竟忘了本市量大实惠的鲁菜风格,只是偏咸。饭馆是个三层酒楼,生意极好,有好几对新人正在办婚宴,门口迎来送往,客人川流不息。女亲戚们看上去都是新做的发型,烫头或盘发,鬓间插着大红色的布艺喜字表明主家身份。于谦爱烫头并不稀奇,本地大姨大姐们都爱烫这种酷似厨房钢丝球的小碎卷。网上刷到一位转型做自媒体的香港中年女明星还拍过来本市旅游专程盘头的短视频,盘头的大娘看到相机一点不发怵,一边云淡风轻地唠嗑调侃,一边把她的头发盘得明明白白,近乎炫技的成品神似日本的插花艺术。
《老闺蜜》剧照
虽然有很多超市,本地人还是喜欢去传统菜市场。那里可以买到熟悉的散装五香粉、特产虾酱、发酵好的湿面团。地摊上的针头线脑,叫不出名字的零七八碎,品种比淘宝还全,买起来方便。晚饭前打发家里的男人去市场买几个馒头,再切半根肠子,家里熬点粥就能对付出一顿晚饭。是的,香肠在本市语言体系中叫肠子。本市迎宾二厂生产一种甜滋滋的玫瑰肠,外地没有卖的,我偶尔会想念,曾网购过一次,因价格低廉,为了凑单买太多,根本吃不完,这份乡愁变得有点难以消化。
人们日常说话嗓门很大。坐在楼上家中,可以清晰地听到楼下院子里的动静,谁去市场买了“嘛”,谁家里来了客人。邻里之间没有秘密,包括退休工资多少,子女是否出息,儿媳女婿如何,都彼此略知一二。嘴上互相攀比拉踩是少不了的,但丝毫不影响生活上相互帮衬走动,尊老爱幼的礼数都在。嘴上有多不饶人呢?本市可以说是人均郭德纲,而且巾帼不让须眉。
《邻居也疯狂》剧照
就在这几天,我刚好刷到一位美食博主来本市的苍蝇馆子探店,排队三小时,外加等菜一小时,刚开始上桌吃,男店主就沉着脸在身后没好气地嚷嚷了两次:“别录啦,赶紧吃,我们要下班了。”气得两百来斤的博主说不出话,打包走人。怎么说呢,本地民风一直这么彪悍,不会因为有大V在录视频就乖乖配合营销,骨子里主打一个不吝。在此地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强势点大概很难不吃亏,作为在《甄嬛传》里活不过第一集的软弱人儿,我的离开算是明智之举。
林芙美子在《浮云》中写道:“家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微妙,大家各自缩在自己孤独的洞穴之中,这样的生活已成为不可扭转的现实。”正如我和这座城市渐行渐远,乡愁也日渐式微,对家人的羁绊是我和故乡唯一的联结。而《俗女养成记》中的女主角陈嘉玲则在人趋中年之际通过回归故乡找回自我,作者江鹅说:“轻贱眼前的俗常,必然置明日的幸福于幻影。”近乡情怯,或是思乡情切,莫衷一是,不过是跟随自己的心。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个人问题”栏目读者投稿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个人问题投稿
微信公号投稿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投稿
生活圆桌投稿
头条号“粉丝信箱”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