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上映,年内口碑最高的院线电影《隐入尘烟》,在内娱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地一笔。超长而又缓慢的口碑渗透,让它成为了今年最大的黑马。
电影没下院线,便上了优爱腾芒等视频网站,可以免费观看后,影院票房成绩不降反升,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未出现过。
最终,仅有几百万的制作成本,它博弈到了上亿的票房。它拍摄了一众大腕导演们不会选择触及的落后贫困地区,拍出了偏远农村生活的不易。两位男女主角马有铁和曹桂英,是底层农村的底层。男主马有铁是个大龄单身汉,终日与一头驴为伴,女主曹桂英手抖跛脚,干不了体力活,还偶有小便失禁。
电影是个悲凉又温暖的故事。悲凉是因为两人哪怕是在农村,都是被人瞧不上的边缘人物,融入不了村集体的环境中,受尽冷落。温暖是因为两个底层边缘的个体,彼此依靠取暖,他们有只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甚至好到有些失真。就像刘擎教授那句,“你在世界上有一个人那里,得到了彻底的、无限的、最高的承认。”
电影从上映开始就在被骂,主要是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给扣了个大帽子,说它丑化了国人。这些人的说法,五花八门,概括下来就是说,他们没在电影故事看到温情,只看到了男女主村子里的人,和他们的种种行为,还有他们的亲友多是恶人,说这是对中国人的丑化。
另外一种声音,也很典型,说它抹黑了扶贫工作。不知是真的领导,还是一些人习惯站在权力之上,以领导的视角俯瞰审视众生。
本来以为这两种声音发酵发酵就算了,影视内容作为大众关注度比较高的内容,被骂也算是常规操作。这次不一样的是,昨天《隐入尘烟》居然全网下架了。优爱腾芒等视频网站,全部同时下架该片。先说丑化国人,说白了就是《隐入尘烟》村民面对比自己更边缘,更贫苦的男女主时,表现出来的是利己自私的群像。这种描述如果算是丑化国人,那么多数古今中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估计都得被批斗。“性本恶”的荀子之类的思想家,活在今天,要瑟瑟发抖。比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之类的句子,都该删出教科书。估计《红楼梦》的结局也得给他们调一调,哪里有国人会在他人落寞时,搞“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那一套,贾家众人等不得被好好收留下来,国人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坏人,没有这样的。“利己自私”是人性的客观描述。如果人被强制要求不能利己自私,估计现代经济学大厦都得崩塌。毕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为经济学架构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是经济人,人的出发点是自私利己。在短短的内娱影史上,被骂丑化国人,《隐入尘烟》不是第一次。每每我们的影片要出海,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赞誉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觉得作品丑化了国人。8090年代巅峰期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20多年前初露锋芒的第六代导演们,都被骂过。当年,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内容市场都叫得响。这些年,他们的作品倒是没有人骂了,很多人也早就失去了魅力。现在国际市场上,取代他们地位,叫得响的是韩国的影视内容。
韩国人不觉得《寄生虫》、《燃烧》和《鱿鱼游戏》等片中刻画的韩国人是在侮辱韩国人,他们对人性灰暗刻画得淋漓尽致,底层困境描述得更尖锐,结果作品行销全球。韩国政府和大领导们都出来接见主创团队,觉得他们在为韩国争光。在韩国,文化内容成为了创造外汇的产业。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如果《寄生虫》、《燃烧》和《鱿鱼游戏》等片是中国人拍的,导演和众主创在国内会遭遇什么压力。
今年年初,徐州事件爆发的时候,我们几个朋友私下在聊,如果当年《盲山》能成为票房冠军,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国家当下女性的处境会不会更好上一些?徐州的事件,会不会早就被解决掉了。
然而多年前,《盲山》上映时,彼时的它和今日的《隐入尘烟》获得过同等待遇。它也曾被骂说想要以国人的丑态去博取国外的奖项。
这些人估计永远也听不懂李杨导演那句,“电影所批判的东西,并不是去抹黑,只是说给你带来一种警觉,让你知道这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盲山》出来了之后,就改变了很多人,甚至自己村里的人。”说《隐入尘烟》抹黑扶贫的这些人,是自以为在唱赞歌,其实就是“何不食肉糜”,压根不了解我们这个复杂的国家。我们这个国家,人太多,事情太杂,总有你看不到的角落存在。前年,还有位大领导,在回答中美记者问时讲,“中国人均年收入3万,但有6亿人月收入1000元”,“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员大概一年6000万人左右”。恐怕这个数字,这些人更不会理解,这就是现实。何况,《隐入尘烟》书写的是,2011年甘肃偏远农村的故事,是十年前的故事背景。财经信息披露里,过去十年,我们国家的人均GDP翻了一倍,透过这个数字,我们也能看到十年前的光景。真关心扶贫,看完这部片子,难道第一时间不应该是感慨扶贫的必要性吗?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影片的结尾改成马有铁自杀一段时间后,更精准的扶贫工作覆盖到了他所在村落,本应给他的补助还是晚了一步,戏剧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还能展示出扶贫工作的迫切性。马有铁和曹桂英的存在,不仅不会抹黑扶贫工作,反而解释了为什么国家会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扶贫。《隐入尘烟》拍出了中国农民真实的困境,他们不像城市的居民,有社保为人生兜底。他们中很多人仍生活了贫困的边缘。我们的影视剧,很少讲述那6亿人月入1000元的生活,更少拍那6000万人的故事。在文化市场上,他们是失语的,几乎发不出声音。所以,《隐入尘烟》出来之后,才会受到如此之多的关注和好评。现在很多城市人理解不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隐入尘烟》不就是一本非常完美的教科书吗?可以用来告诉大家,在偏远的农村,曾有很多人挣扎的贫困边缘,现在也还有,这就是为何国家一直在大力扶贫,想要托起他们生活的原因。很多人总怕西方人瞧不上自己,却不知抬头看看世界。现在中美为何摩擦,归根到底不还是我们国家经济体量跃升世界第二,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现在西方哪个发达国家搞选举不打中国威胁牌,以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内容市场需要繁荣,就得先学会包容,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旋律片子要拍要播,商业片也不该扔掉,艺术片同样要支持。上层的幸福生活有描述,中产有声音,底层困境也得有人聚焦。这几年的舆论场情绪完全对立分化了,哪里有绝对安全,不引发争议的内容。如果有争议就下架撤档,这样以后谁敢搞创作,谁还敢投资影视剧,从事内容产业的人还有饭吃吗?内容市场的消费需求一直都在,国内市场不能完成优质供给,只会给国际资本们进军中国市场、收割中国用户的机会。奈飞们用户规模陷入瓶颈,增长下滑,正在发愁如何打开亚洲市场。 <请转发到朋友圈 或者 复制链接发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