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盖中盖”到“新盖中盖”,我们正在见证坦克的“退化史”?

从“盖中盖”到“新盖中盖”,我们正在见证坦克的“退化史”?

公众号新闻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如果一个“一战老兵”不巧穿越到了今天的俄乌战场,也许会不由地怀疑自己“原地TP”了:


“这坦克跟我在索姆河见的一模一样!”



我们知道坦克从最初于一战中诞生至今已有差不多110年的发展,当代无论是主战坦克还是战术坦克,都跟当年最早的“水柜”(tank)那种铁皮乌龟的造型大相径庭了。


然而在这两年,我们似乎正在见证坦克这种装备的“退化史”

在当前世界最热的两个“战区”——俄乌和巴以,坦克的外部造型都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先是加了高耸的“顶棚”;而前段时间,俄乌战场上的俄罗斯坦克出现了更加“复古”的造型。


上个月,一款绰号“海龟坦克”的俄罗斯装备成了网络明星,视频显示它像一座移动的破旧彩钢瓦小房子,整辆坦克上方覆盖着“龟壳”造型的钢板,车体前方还推着扫雷犁。



这个造型就相当夸张了,某些角度看上去,这个“外壳”比坦克车体本身要大上个两圈,实属从加顶棚的“盖中盖”升级到了“新盖中盖”


当然,作为实战的武器装备,好不好看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好不好用,坦克外形的“复古”,却是因为新的战场形势变化。


从俄罗斯“新盖中盖”的实战来看,该坦克一边承受着无人机、迫击炮的打击,一边带着步战车勇往直前,就这么直楞楞地突破了乌军第81旅的防线,这款丑陋但好用的坦克惊呆了不少网友,而俄军更是着手打造更多“海龟坦克”。



作为一种集装甲、火力和机动性于一体的装备,坦克自诞生之日起,就同步产生了“反坦克”的课题,它注定了就是战场上被优先集火打击的对象。   


因为坦克虽然看起来当然可以碾压步兵,但也是有缺陷的。受到发动机技术、装甲材料以及设计思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一辆“绝对防”的坦克,著名的M1、豹2等主战坦克系列均有战损记录。当前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更是把这点摆在了明面上,交战双方都有大量坦克、装甲车损失,不乏豹2、T-72这些经典型号,其中无人机晋升为新的坦克杀手,它们作战灵活,能从不同角度发起攻击,让人防不胜防。

在这种新形势下,坦克按原来的装甲进化路线都已经不够用了,不得已才搞出这些“复古”的创意来。      

   
   


1916年9月15日,英国军队率先投入了菱形坦克协助步兵攻击德军防线,英军以相对较小的伤亡成功切入德军防线6公里,取得坦克的首战大捷。

不过德军很快发现这些坦克的防御缺点,它们只有薄薄的钢板提供保护,中口径的野战炮榴弹直接命中就能造成有效伤害,如果使用专门的穿甲弹效果会更好,于是适合步枪、机枪使用的K型穿甲弹投入使用,性能更好的TAK1918 37毫米反坦克炮也被研制出来。

 
菱形坦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与反坦克技术之间的博弈升级,除了那些追求速度和低廉造价的中型、轻型薄皮坦克,重型坦克、步兵坦克提升防御力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增加装甲厚度,只要装甲板超出穿甲弹的有效侵彻深度,就能实现有效防御,哪怕是后来T-34坦克那种倾斜装甲,本质上还是变相提高穿甲弹飞行路径上的装甲板厚度,设计师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提升装甲厚度对坦克总重量、动力/传动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一时期的陆军主流反坦克武器是反坦克步枪和中/小口径反坦克炮,它们相对轻便灵活,能威胁大部分坦克,此外还包括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地雷、燃烧瓶等近战型或被动触发型武器。

这期间还出现了2种新式弹药:碎甲弹和破甲弹,它们工作模式不同,前者就像黏土一样粘在装甲板上爆炸,震碎钢板背面从坦克内部造成杀伤,而破甲弹依靠爆炸时产生的金属射流击穿钢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作战不依赖弹药飞行速度,破甲弹在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便携式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上。

坦克方面的对应之法,只需要在主体装甲外再间隔安装一层装甲板或格栅就可有效防御,提前引爆弹药降低它对主装甲的伤害,二战时很多坦克都这么做过,比如德军改进的四号坦克。

    
四号坦克

二战期间主流的坦克和反坦克技术变化不算大,无非是装甲越来越厚,火炮口径越来越大的量变,具有革命性的武器当属便携式榴弹发射器和反坦克导弹,它们在二战后获得广泛发展,如RPG-7单兵榴弹发射器、“陶”式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等都是代表作品,它们最大的成功就是给步兵提供了一种可灵活部署、适合大量装备、不用“贴脸”使用的反坦克武器,理论破甲深度动辄好几百毫米。


二战结束后一段时间里,坦克装甲其实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武器,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出现也让常规装甲防御力大打折扣,一门105毫米口径身管火炮发射它能轻松穿透300毫米以上的厚装甲,反观坦克不可能无限制堆砌钢板提升防御,既然防不住,索性放弃重装甲追求机动性,装甲无用论开始盛行起来,脆皮的豹1、AMX 30等坦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AMX 30

在防御这方面,当时苏联人一度走在了世界前沿,上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的T-64主战坦克首次安装K型复合装甲,K装甲包含了锻压钢板、陶瓷材料、玻璃纤维,通过组合这些物理特性不同的材料,在相同的厚度情况下防御远超常规装甲,T-64的正面装甲防御力超过450毫米均质钢装甲,这一发明点亮了新的科技线,随后他国纷纷效仿,比如英国就开发了自己的“乔巴姆”装甲运用在“挑战者”坦克上。复合装甲虽然好,但依旧笨重,通常只在坦克的正面安装。   

T-64坦克

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爆炸反应装甲提供了另一种防御思路,它被命中后主动引爆惰性炸药,依靠冲击波、预装钢板在爆炸后运动等方式主动干扰来袭弹药,对现有的穿甲弹、破甲弹均有不错的防御效果,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国普及开来,坦克身上那些密集分布的矩形盒子就是爆炸反应装甲。

它的优点除了防御效果好,还有安装灵活,不管你是什么稀奇古怪造型的坦克都能安排,但是实战中仍然表现出了一些缺点,比如战斗前一定要给坦克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它是一次性的,损坏后需及时更换,当年车臣战争俄军坦克在格罗兹尼遭受重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前没来得及更换新的反应装甲。 
 
贴满反应装甲的坦克

科技发展催生了主动防御系统,通过电子设备尽早发现袭来的弹药,然后调整发射器向目标发射拦截弹,或者使用其他干扰手段,理论上这种系统可为坦克提供有效保护,针对导弹、火箭助推榴弹这类速度稍低的弹药效果更好。

比较著名的主动防御系统如以色列的“战利品”,不过,目前这类系统的实战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危险识别能力、反应速度都有待提升。这轮巴以冲突中,就不难看到哈马斯针对以军坦克制定了相应战术,依靠射程不远的“亚辛”单兵榴弹发射器等武器就取得了不少战果。


2


这几年无人机已经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而通过近期的多场实战,在军事领域,它几乎改变了战术规则和战场形态。

其实无人机的历史并不短,一战时人们就尝试通过陀螺仪等机械设备制造可发起自杀式攻击的无人机,这种设计也被认为是巡航导弹的鼻祖,在那之后无人机技术进展缓慢,因为它在导航、无线遥控等方面有太多技术障碍。   

一战时的无人飞机

直到本世纪,在卫星导航、5G通信等技术的支持下,各类型无人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者如美国的“捕食者”无人机,小者如购物平台上可轻易买到的几千克重穿越机,它们已经发展成了新的坦克杀手。

与昂贵的大型无人机不同,那些几千克至几十千克不等的小型无人机在战场上更加活跃,虽然作战距离近、负载轻,但价格便宜,更容易上手,适合大量装备到基层陆军单位手中。对步兵而言,小型无人机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新的战场侦查、打击手段,提高了基层步兵单位的火力强度和打击距离,火力输出方式从原先的地对地升级为空对地的立体作战。   

扛着无人机的乌克兰士兵

具体到和坦克交手的实战中,小型军用或民用改无人机基本就两种作战模式,一种是挂载爆炸物飞到目标头上投弹,这对无人机负载能力要求稍高,另一种是直接捆绑炸弹发起自杀式攻击。无论哪一种方式,以现有的技术手段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来临,网络上有很多无人机对地面载具、人员发起攻击的视频,被攻击者能成功逃离甚至反杀的案例寥寥无几,完全就是单方面的碾压,而且,性价比极高。   


当前坦克在设计之初主要考虑地面战,即与敌方地面目标交战,比如坦克对战、打击工事等,因此设计师把主要的防御措施都布置到了坦克的正面,最靠谱的复合装甲就安装在车体和炮塔正面,在其他方向上的装甲就弱得多,炮塔顶部和发动机舱顶部就更脆弱了,比如重54吨的M1主战坦克(M1家族最早的型号),它车体正面的复合装甲在面对破甲弹时防御力大约与700毫米均质钢装甲相当,然而炮塔顶部装甲厚度仅为40毫米,30毫米机炮就能打穿。   

基于坦克装甲分布的特性,无人机在攻击坦克时多采用攻顶作战,准确投下一枚改装的60毫米迫击炮弹就足以瘫痪坦克,甚至直接把手榴弹投进坦克舱室内杀伤人员,这种情况下那些正面装甲完全成了摆设。

俄军改装的T-72B3M

作为回应,坦克开始接受改装,投入坦克更多的俄军尤其积极。

其实加装“顶棚”的思路也不是以色列开始的。俄军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就已经有部分坦克接受了改装,网络上出现的改装坦克基本遵循一个思路,那就是给坦克安装顶部格栅装甲,不管是T-72系列还是老旧的T-62等坦克,大多在炮塔顶部焊接了支撑柱,撑起一小片金属格栅或金属网,它可以有效拦截坠落的炸弹,让自杀式无人机更难命中薄弱点。   

改装的T-72B

也有一些不一样的改装,例如在去年一辆T-72B型坦克就在车体上安装支撑柱,撑起的网状防无人机设备覆盖了整个坦克上方,只是支撑柱遮挡了炮管,限制了炮塔旋转,对战斗不利。   

改装的T-90M

去年年底,有一些俄军的T-90M坦克接受了更复杂的改装,炮塔上方支撑起来的设备不仅覆盖面更大,更贴合坦克本体,还结合了金属网和爆炸反应装甲,防御效果更好,对攻顶的反坦克导弹或携带破甲弹头的自杀式无人机防御较好,被破坏的反应装甲模块还可快速更换。 
 
安装电子战设备的T-72B3M

现在各国研制的反无人机系统中,入侵系统、信号干扰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现在很多赛事、节庆活动等都会出现信号干扰设备,可有效干扰一般的民用航拍无人机。

俄军同样进行了类似尝试,就在今年4月,网络上出现了一款有些许“凌乱”的T-72B3M坦克,它在炮塔顶部的格栅装甲上杂乱“捆绑”了多部电子战设备,据称它在战损前成功对抗了大量不同频率工作的无人机。   

战损的改装T-72坦克

不管哪一种装甲升级方式,都不能保障万无一失,装甲兵们会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设计。

大约在2024年4月17号,俄军将一辆最新改装的T-72投入战斗,这是一辆犹如钢铁盒子般的奇葩坦克,它在车体上焊接了支撑框架,再覆盖上钢板、铁丝网和波纹钢,对坦克的两侧、顶部和尾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保护,看起来就像是一座移动的房子,估计这些“附加装甲”与坦克主体装甲间的间隔距离在1米左右。 
 

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这辆坦克顶着乌军的FPV无人机、迫击炮等武器的打击,为跟进步兵打开了进攻通道,取得了战术成功,据称该车在26号因碾压地雷受损,但成员顺利逃生,且坦克也被俄军顺利拖走。有了这次成功,俄军出现了越来越多类似改装坦克,具体数量难以统计,但目前为止不会太多,这类坦克获得了“海龟坦克”的绰号。   


这种改装的优势明显,一般自杀式无人机、破甲弹头、榴弹破片很难对它造成有效杀伤。不过这也不代表“海龟坦克”坚不可摧,本月就有一辆接受了类似改装的T-72坦克被毁,它可能是遭到了155毫米炮弹直接命中,照片显示它前部分装甲结构已经坍塌,看样子受损不轻。   

被毁的“海龟坦克”

装备的“技能点”怎么点,本身就是一种取舍的博弈。海龟坦克的缺点同样很明显,首先就是体积太大,它在战场上移动起来很难不引起注意,是理想的靶子,新增外壳对动能穿甲弹防御力几乎可以忽略,在坦克对战时很吃亏;其次外层装甲不仅限制了炮塔旋转,还遮挡了车组的视野,失去了坦克原有的灵活性,坦克一旦失去队友的支持,情况可能变得很糟糕。

不过俄军愿意继续投入“海龟坦克”,说明它在战场上优势大于劣势,不一定要全部坦克都这样改,但可以用少量“海龟坦克”作为突击坦克带头冲锋。   


尾声


近年来坦克无用论愈发盛行,在乌克兰、加沙坦克的遭遇似乎佐证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极端一点的如英国,不仅缩减装甲部队规模,连坦克生产线都直接关闭了,那么“陆战之王”坦克真的走向末路了吗?    


陆地战场上,坦克最基本的功能仍旧是用自己的火炮、机枪攻击敌方目标,击溃敌人的防线,装甲只是提高它的生存能力。能发挥类似功能的武器其实有很多,比如对地攻击机、步战车、火箭炮等,可战争背后是一笔经济账,高层领导不仅要衡量每一种武器的战场优劣,还要考虑其背后的经济性,至少综合战场火力输出能力、经济性、生产资源等因素,坦克仍旧是目前最高效的陆战重装甲武器之一。


但唯有一点是确定的,坦克不“变”是不行的,现代战争理念日新月异,这高度考验着坦克研发者和使用者的应变能力。就像现在俄军部分坦克上这看来十分粗糙的“龟壳”,这样的新尝试还将在未来的战场上继续上演下去。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军武次位面:内部画面披露!俄罗斯T-72坦克“乌龟壳”改装,凭什么横行战场?
Global Defense News :Russian T-90M Tanks in Ukraine Receive ERA Advanced Armor to Counter Drone Threats
www.inetres.com:M1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Forbes:Russian Tanks Massing Near Ukraine Sport Mods Against Drones, Javelin Missiles
央视网:伊朗首次展出历年击落和捕获的美国无人机
Britannica:Tank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送改版
为了避免错过乌鸦校尉的文章
动动手指


快来关注乌鸦校尉视频号
热点视频推荐↓↓↓


“你这坦克有问题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从“996”到“896”,为什么中国人勤劳但不富有?牛津大学官方推荐的“学术活动表”!覆盖中小学各年龄段的竞赛、书单、视频及网站从“天天发疯”到“人生易如反掌”!陪读和留学松弛感:丝滑过渡,轻松get让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最好的教育,是唤醒他们的内驱力DESeq2从“可计算性”到“可生成性”从“万人宠”到“万人嫌”,留学10年的欧阳娜娜,要提前回来了我们正在经历40年一遇的变化Nature:从“旁观者”到“刽子手”--髓鞘功能障碍驱动阿尔兹海默症的Aβ斑块沉积从“垃圾堆”到剑桥,我很庆幸遇到了这个飞鸟般的女人从“百模”到“千体”:大模型智能体的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和技术挑战细数美国“奇葩”生活习惯:华人从“接受不了”到“真香”我国古代的“正史”,都是如何写出来的从“国风汉服美”到“繁花新中式”,是谁的中华文化DNA动了!创业内幕|RockFlow赖蕴琦:我们正在用AI给投资开挂从“天才少年”到“骗子”,500亿宣告破产迈克·约翰逊:从“菜鸟议长”到“反华急先锋”的荒诞剧!从“央视一姐”到“查无此人”,55岁的周涛,究竟经历了什么?第二次近距离接触这里的老鹰贝多芬的“音乐基因”很一般; 450万游戏玩家帮助科学家重建微生物进化史 | 科技趣评从“案板上的鱼肉”到“木须肉”——政治漩涡中的TikTok从“5G+”到“AI+”,科幻小说里的万物互联成真了金融行业 | 从“规范和促进”到“促进和规范”——解读《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从“在读书”到“会读书”,跟着行业领袖深度阅读经典从“乘风”到“造风”,抖音电商助力3C家电品牌发掘品类新趋势死亡率极高!病毒随时可能传染给人类,医生警告:我们正在犯与2020年禽流感“同样的错误”从“以刑化债”到“小错不刑”,这四个月,贵州发生了什么?觀鷹捕雀有感从“当打之年”到“挨打之年”——《歌手2024》的三点启示旅游:哪国人最有钱?消费刺客| 从“平民美食”到“天价佳肴”,谁拿走了我的“鸡爪自由”?⏰ 最后3天!AIGC评选报名即将截止,我们正在寻找值得关注的企业与产品——从“APP工厂”到“AI应用工厂”,字节能找到AI时代的抖音吗?波加查连斩三局,哥伦比亚小哥可歌可泣的归来我们正从“过河模式”,切换到“蓝图模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