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为免封号走失,建了一个读者群,聚集一些愿意继续同行的朋友。
“战争与和平,暴力与法,是生活的两极,但人类正常生活的全部内容是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要存活,如果不靠暴力抢夺,就必须与人交易。这是永恒的规律,即便病入膏肓的经验主义者也举不出一个反例。几千年前自给自足的小农民,扒土种地,织布缝衣,从种子泡发到食物上桌,从打造织机到上身新衣,无数生产步骤,也不可能每个过程都由自己完成,一定有一些环节需要与人交易。我需要的一个东西,你做比我做效率高,我跟你购买比我自己生产的成本低。分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程度越深,人际联系就越紧密,唇齿相依,一刻不能分离。时时刻刻,我们在与别人交易,人的一生就是交易的一生。即便有人在屋里躺平,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啃老一生,他也要与供养他的人发生交易:以亲情身份换取饱暖。除非是孤岛上的鲁滨逊,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找不到交易对象。那么要活下去,打鱼充饥,树皮为衣,一切只能靠自己。正因为交易这个活动,贯穿我们长长的一生,关于交易的科学原理,才显得如此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交易观念,只凭生物的本能和情绪行动,那便是巨婴。饿则吃,困则睡,喜则笑,病则哭,怒也哭,悲也哭,这是婴儿状态。看某事不爽,不问原由,不加思考,立即反对,马上举报,最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立即消失。而关于交易的知识,也就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需要学习和思考。可惜,从小到大,我们从‘正规’渠道学到的知识并不包含正确的经济学常识。如果父母不教,孩子没别的造化,基本上,等他们长大了,头脑的发育会落后于见识的延展,也会落后于情绪及身体的发育。当这些乌泱泱的情绪头脑聚集成群,达到一定程度,群体智识便会停留在低级状态。比他们聪明的权力者,就能轻而易举地伸出大手,以“为他们好”的名义,为所欲为。
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的不同,天赋秉性,家世出身,趣味性情,努力程度,幸运程度,等等。有些人就是那么聪明敏捷,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人家还没讲完他就懂了,人家还没起步,他已经走出一半路。有些人,出身贫寒,偏偏又爱每天躺着刷手机追剧,懒得寻找一点点生财机会。而有些人,明明那么好看,家里有矿有精英老爹,偏偏还每天坚持50个俯卧撑起步,完了又各种思考和行动如何积累更多致富。多个维度的差异叠加,怎么可能在结果上没有贫富差距?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里,聪明果决又勤奋的人总能脱颖而出,比别人更早掘得第一桶金,比别人更早掌握财富先机。而市场经济,正是一个“通过自发的竞争,鼓励和奖励更聪明的人去支配生产资本、创造价值、赚更多的钱”的机制。这种本质下面,鉴于人与人之间无法忽视的差别,用正常的手段,不太可能均贫富。统计学上的贫富差距,正常社会一定永恒存在,因为——再说一遍——人与人不同。但只要自由足够,正常市场竞争下的结果必然会使最贫困的阶层受益。因为交易发达,资本丰富,企业多,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劳动力价格增长,各行各业的工资就高。五六十年代的普通夫妇,一天劳作16小时仅够一家温饱,而今天的年轻夫妻,每天工作8小时却能在满足衣食之外,攒下积蓄,用于满足温饱之外的人生欲求。这样的差距,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前的人更厉害能干,而是因为经济自由度的相对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多了,创造的财富也多了。
而且,竞争充分的商业世界里,物质供给多,只要货币少膨胀一些,货币购买力总趋向增加。是的,答案原来在这里,一个社会的经济自由度才是脱贫秘诀。贫富是相对的,在意相对贫富,工薪阶层欲与富豪比富,在意处在哪个阶层,只能徒增烦恼,并无益处。最贫穷的阿富汗平民,即便处于富裕阶层,也只能每顿一餐粗饭,晚上一间屋子,这样的富人难道比美国那些有房有车、有酒有肉有狗的的贫民阶层更好吗?我们应该在意的是,现在是否比过去好,未来是否会比现在更好!米塞斯的《人的行动》是奥地利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值得反复咀嚼吸收,也是最早在张是之老师「一课经济学」平台解读的书本之一。现在,张老师重新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了更细致深入的研读,将以文字讲义和视频直播的方式领读,请扫码下方二维码报名学习,现价:199,下周一将涨至219,请不要错过。公号平台改变推送规则,请星标我的公号,以便收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