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是难得的假期,因为娃的学校有要求不能出沪。所以,我选择在家更新简历。了解我的读者大概知道,我一直有更新简历来盘点自己职业规划的习惯。今年正面遭遇了一次业务调整。
当然,我习惯了。
在互联网这4年多,正面、侧面、主动、被动遭遇的业务调整,一共调整了5次岗位,另有非换岗的3次小调整。
相比之下,在Randstad的4年多里,我经历了1次调岗;在Mercerd的5年多里,我经历了1次调岗。
在我看来,每次变化,都需要通过更新简历的方式来复盘。
我们要弄清楚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有一句话是:你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我最早并不太同意,因为我看到很多人靠着运气赚到了足以让自己财富自由的钱。
但后来我发现,可能更合适的说法是:你可能可以赚到认知之外的钱,但大概率未来也会吐出来。
所以最好的方式,无论走对走错,抓紧时间复盘,争取抓住一些规律。职业发展也是如此。
工作遇到了问题,到底是自己的规划错了,还是跟错了领导,还是没有找对行业趋势?
职业发展一帆风顺,到底是哪一步走对了,还能接着复制吗?之前走对可能是祖坟冒青烟,但当你有了复盘之后,你才可能找到一些成功的规律。
不仅是简历,面试也是如此。只有多操练,多复盘,才能真正提升自己争取好机会的概率。
我今晚会和外企前辈唐老师一起为大家做一次模拟面试,欢迎小伙伴们连麦,来做一次模拟面试,我和唐老师现场给你复盘你的回答有什么优点缺点。
一、一年逛两次自己简历
在我过去十几年的职场生涯中,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有时候,自己会特别忙,一天能搞定十多个case,特别有成就感。
但是总结的时候,会让我自己大吃一惊,都是琐碎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价值。
尤其,对于一线员工来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高层的试错。高层也是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业务目标。
对于我们一线专家来说,那就应该想在老板/领导前面:
这个思维方式被称之为“黄金圈思维法则”,听起来很高端,但实际上,放在公司里,往往是高管负责 WHY,定清楚目标后,中层管理负责 HOW,最后落地做事的是一线员工,产出的结果是What。如果我们只关注 What,最后的结果很忙。而这种“忙”,可能感动了我自己,但价值很有限,并不能帮助我未来的职场发展。只有重新复盘,换位思考,以领导的思维,甚至要站到高管的角度去复盘,判断他们手里的资源,以及他们如何做选择做判断。所以我每年会两次整理自己的履历,一次在春节,一次在十一。2、我取得的成绩,在市场上的含金量有多少?会被认可吗?3、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我是不是更有竞争力了?如果不会,我的教训是什么?因为一年3个季度过去了,除非你是做电商的,还在等双十一。否则今年的大项目基本都有结果了,在这个时候写简历,最能写出亮点;同时也因为一年已经过得差不多了,该暴露的问题也都暴露了,需要我们反思复盘。有趣的是,绝大部分公司也会在9-10月开始复盘,包括所有员工的年终奖规划,以及未来一年的调薪比例,基本上也是在9-10月确定的。写到这里,有一种感觉,海澜之家的广告词还是有点道理的。一年更新两次简历,每次都有新收获。
除了更新简历外,我还建议大家适量面试,虽然我大约已经2年没有面试过了。复盘,不可能完全基于公司内部的信息,甚至是部门内的信息。因为无论我们有多强大的信息搜集团队支持我们,我们在同一个公司里,往往就是同一种思维,住在同样的信息茧房里。这也是很多大企业喜欢用外脑咨询师的一个原因,也是大企业们强调Diversity(员工多样性)的原因,作为一个直男,你身边除了直男和小姐姐外,也可能有生过孩子的职场妈妈,也可能有少数民族,也可能有Gay……大家平时生活中的经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才能有不同的思想碰撞。一方面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有一些人脉和资源,往往能约到一些行业专家、高管和投资人。约一杯咖啡,聊1-2个小时,听不同背景的专家讲述他们的行业经验,对我来说是,这是性价比极高的方式。约饭次之,毕竟约饭就意味着我晚上到家的时候,我娃已经睡了。我不仅聊前辈,也聊后辈。很多90后甚至95后的职场人,都能分享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给到我,让我学到很多之前学不到,甚至能帮我打破自己的思维偏见。另一方面,我前些年最推崇的了解市场行情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我了。
201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我知道你不想跳槽,但你应该多去面试》,分享过我的观点:
面试的价值远不在于拿下offer,它还能帮助我们了解:
1、收集市场信息,挖掘市场趋势
2、掌握薪资行情,以及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
3、了解企业对岗位的预期和原因
4、提升面试技巧
在公司里,除非你是掌握全方位信息的高管,否则大部分时候,我们往往做的是Do things right。
但我们还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是Do the right thing。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低头干活,还需要抬头看路,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看市场上在发生什么——保持市场敏感度。以互联网为例,每年都有新话题,2020年还是疫情红利,到了2022年就是减员增效了……当然是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时不时要跳出手头繁杂的工作,去看看市场在做什么,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上下游合作伙伴在做什么。当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和不少 HR 同仁发生了冲突,被指责“候选人都是来了解市场行情的,这不是耽误我们正常招聘工作嘛?”我倒不是说,大家需要一个月出去面试好几次,但一年2-3次面试,足以帮助普通的一线员工了解很多市场信息。
为啥说,面试这种靠谱的市场趋势挖掘手段,对我来说,不适合了呢?今年我已经年近40,很多时候走正规招聘流程通过猎头挖人,企业已经不会再看我这样年方五八的中年人了。我这个年龄的人,如果真的要跳槽,必须要利用人脉关系。但是……我都动用人脉关系了,不如直接喝杯咖啡,坦诚沟通就好。今天晚上7点,我和外企拥有20多年经验的资深HR唐老师会在视频号连线,给大家做一次虚拟面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来和我连麦,不要求一定露脸,但是需要把个人的简单履历稍微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