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官宣!大湾区有2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

官宣!大湾区有2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

公众号新闻

近日,国家统计局出版了纸质版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以下简称“七普分县数据”,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排名。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全部大城市(共计105个)的名单,包括21个超特大城市和84个大城市,分别给出了该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等级和城市类型。



大湾区内地9市里面,深圳、广州是超大城市,东莞、佛山是特大城市,这跟它们的GDP水平也是一致的。


而7个超大城市,都出自这三类城市: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计划单列市(深圳);省会城市(广州、成都)。


而14个特大城市中,除了大湾区的东莞、佛山是地级市,其它都是省会城市(武汉、西安、杭州、南京、沈阳、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和计划单列市(青岛、大连)。不得不说,东莞佛山真能打,简直是地级市之光啊!


大湾区里的中山、惠州、珠海、江门都属于Ⅱ型大城市,肇庆属于中等城市。


下面我们看看广州及东莞对未来的人口规划及面对如此规模的人口的住房、落户、教育等方面的规划:


重磅规划!广州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约2100万


5月31日,《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在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为今后五年全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划定“路线图”。

到2025年

 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 


“十三五”时期,广州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保持较快增长。


  •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1867.66万人,户籍人口985.11万人(含离穗半年以上人口55.33万人),来穗常住人口937.88万人。


  •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州常住人口增加597.58万人,增长47%,增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而在“十四五”时期,广州人口发展将更加稳定均衡。


  •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约112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


这意味着,与2020年七普数据相比,广州在“十四五”期间还有232.34万人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广州明确了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十四五”的主要指标。


 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到202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围绕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广州教育新体系的总体目标。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比重稳定在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大于98.3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以上(含),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不少于30万个。



 健康方面 


健康方面,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力争达约6.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4.81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4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5/10万人以下。



 养老方面 


养老方面,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75%,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每千常住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托位数力争达到5.8个



 住房方面 


住房方面,到2025年,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累计筹建政策性住房66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60万套、共有产权住房3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万户


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公租房(含租赁补贴)保障率达到100%。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方面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方面,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建成优质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



 优抚关爱体系方面 


优抚关爱体系方面,到2025年,社会福利、退役军人褒扬优抚、残疾人服务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到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




逐步放宽入户限制

 实施差别化弹性入户政策 


把握人口发展趋势,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实施积极稳健的人口调控政策,建立多元包容的人口服务体系,是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为保持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势能,《规划》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迁入户政策体系,逐步放宽入户限制,实施差别化弹性入户政策,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



“差别化弹性入户政策”,即:为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广州研究制定的在市内不同区域间实施差别化的入户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到广州市郊区新区工作生活,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人口空间新格局也将在“十四五”期间塑造。《规划》明确,广州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城市副中心承载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积极引导人口向新区郊区集聚,增强新城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


预计到2025年:

  • 中心城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常住人口约675万人

  • 外围城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常住人口约1425万人


逐步提升外围城区常住人口占比,较2020年增加约1.79个百分点。




支持新业态就业

 鼓励“副业创新” 


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着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广州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就业方面 


在就业方面,《规划》要求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拉动就业能力,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为壮大新动能、培育新就业增长点,广州将引导和规范新业态就业发展,扩大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空间,支持劳动者通过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实现数字化就业、远程就业、分时就业、共享员工等新业态就业。


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规划》在强调完善生产要素报酬决定机制的同时,更鼓励“副业创新”,鼓励个人在主业工作之外,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等来开辟新的收入机会。同时,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股市、租赁房屋、理财、技术转让等财产性收入。




完善生育休假制度

 积极探索试行育儿假等制度 


幼儿照护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建立健全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覆盖城乡、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其中强调,要构建生育友好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充分尊重群众合法生育权益。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完善托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



  • 《规划》还提出,要完善生育休假制度,积极探索试行育儿假等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


  • 在大型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景点等设置母婴室,保障母婴权益。



针对生养子女家庭所关注的托育资源,《规划》明确,将引导市场优先布局托育资源薄弱地区,推动城市更新地区托育机构高标准配置,统筹打造15分钟社区托育服务圈。


  • 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政策优惠等扶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支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多种方式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


  • 《规划》也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机构,优先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有学位空余的幼儿园依据相关标准开设托班

2025 年东莞常住人口达到 1140 万人

近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公示《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修编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规划表示,2025 年东莞常住人口达到 1140 万人,2030 年常住人口达到 1230 万人,2035 年常住人口达到 1300 万人。


2025 年,户籍人口 达到 360 万人。2030 年,户 籍人口达到 430 万人。2035 年,户籍人口达到 500 万人。


以数据可知,2020年到2025年,东莞常住人口规划增加约92万,户籍人口规划增加96万人。


另外,规划提出,根据东莞人口总量调控目标锚 定住房建设控制目标,科学确定规划期内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总量以及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严控违章建筑新建,重点 打击集体土地上的违法建筑。


明确中长期住房建设目标,推进三 限房(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分配试点,加大住房供应,扩 大保障范围,不断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布局,加快推动 TOD、TID 建设,推进轨道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提 高交通对人口的集聚和疏导作用。


2025 年,小学、 初中、高中阶段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90 万人、 33 万人、22 万人、13 万人。



×


01

人口数据



我市常住人口规模由 2010 年的 822.48 万人增至 2020 年的 1048.36 万人。


自 2016 年开始,我市户籍人口 加速增长,2020 年户籍人口达 263.88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 例为 25.2%。


2020 年我市常住人口中, 0-14 岁人口占比 13.12%,15-59 岁人口占比 81.41%,全省第 一,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5.47%,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龄人 口占比 3.54%,全省仅次于深圳。


×


02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生育支持政策不断完善,人口规模稳步增 加,人口素质不断改善,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分布更加 合理,人才红利机制建设成效显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公 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目标初 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在全省前列。


展望远期,人口转型发展初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态势 基本形成,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人才高地和“技能人才 之都”,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 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使人民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口与经 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显著提升。


● 2025 年常住人口达到 1140 万人,2030 年常住人口达到 1230 万人,2035 年常住人口达到 1300 万人。


● 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度进一步上 升,重点片区和产业发展集聚区的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 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口空间布局 更加优化。



×


03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深入评估本市人口发展形势、 工作基础和政策实施风险,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清理和废止 相关处罚规定,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 脱钩。


加强住房等支持 政策,对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根 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 优惠政策。


对三孩政策实施前的 独生子女家庭和原农村纯生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


04 调整优化人口结构


2025 年,户籍人口 达到 36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提升至 31.6%。2030 年,户 籍人口达到 43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提升至 36.6%。2035 年,户籍人口达到 50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提升至 38.5%。


大力引进应届大专 以上学历毕业生、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毕业生落户我 市,留住在莞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积极促进莞籍在外大学生 回归。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15-59 岁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 分别保持在 79%、77%和 75%以上。


×


04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加快推进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莞高校提质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一 流大学在莞建设研究生院,高起点筹建大湾区大学,加快推 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推动粤港办学资源、创新要 素的自由流动和集聚,建设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加快推 进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 院、东莞新能源研究院、东莞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 设。


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企业 与职工共赢发展。


×


05 构建合理人口空间布局


逐步取消进城就 业生活 5 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 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人口等重 点人群落户限制。


大力推动“村改居”工程,加大城中村 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安全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和质量,提高人口吸引力。积极落实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优化农 村集体用地管理,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实施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 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强心战略,中心城区展现“湾区都 市”的东莞城市形象,提升都市核心区的首位度,强化高端 资源集聚发展;松山湖展现“创新城市”的东莞城市品牌, 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提升城市 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滨海湾新区展现“未来 城市”的美好蓝图,以土地整备、重大项目落地、制度开放 为突破,高水平规划建设“一廊两轴三板块”总体空间格局, 形成引领东莞未来 30 年发展的新增长极。


增强三个中心的 联系紧密度,打造中心城区-厚街-虎门-滨海湾新区的现代 服务廊道,中心城区-寮步-大朗-松山湖的科技创新廊道, 滨海湾新区-长安大岭山-松山湖的先进制造廊道,引导优质 资源和重大项目集聚布局,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脊梁。



根据我市人口总量调控目标锚 定住房建设控制目标,科学确定规划期内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总量以及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严控违章建筑新建,重点 打击集体土地上的违法建筑。


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布局,加快推动 TOD、TID 建设,推进轨道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提 高交通对人口的集聚和疏导作用。


×


06 科学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2025 年,小学、 初中、高中阶段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90 万人、 33 万人、22 万人、13 万人。2030 年,小学、初中、高中阶 段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98 万人、42 万人、31 万 人、20 万人。2035 年,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普通高中 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104 万人、49 万人、39 万人、26 万人。


2025 年、2030 年、 2035 年,幼儿园在园生规模分别达到 41 万人、45 万人、48 万人。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 展,优化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推进名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探索建立义务教育片区统筹机制,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提高基础 教育国际化水平。支持办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鼓励莞港澳 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


2025 年,千人床位数达到 4.08 张,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3.04 人。2030 年, 千人床位数达到 4.18 张,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3.2 人。2035 年,千人床位数达到 4.39 张,千人执业(助理) 医师数达到 3.4 人。


明确中长期住房建设目标,推进三 限房(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分配试点,加大住房供应,扩 大保障范围,不断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中 心城区机动化公共交通分担率分别达到 60%、63%、65%以 上。


加快轨道 1 号线建设,开 展谋划新线路的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城市轨道网络骨干,发 挥城市轨道的公共交通骨干作用。


加快我市与穗深 已形成共识的城市轨道线路的落实,加强与惠州市在城市轨 道交通衔接的规划研究。


×


07 创新人口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建 立健全房屋租赁管理法规,将农村无证自建房出租屋的租赁 行为纳入管理。


加大全 市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政策统筹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 就近入学,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 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 子女积分制入学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等适龄学生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附表:中小型城市分类明细表

附表:城区人口100万以下城市分类明细表,按照城区人口数量降序排列。


来源:GBA湾区资讯站综合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跑步看世界-波特兰国泰君安证券前海分公司开业 布局大湾区 实现跨境双向联动“2022大湾区论坛暨中国日报香港版创刊25周年庆祝仪式”在港举行特大城市“智”理的全新“运算法则”19万亿!大湾区首家金控揭牌,股权版图超150亿曾和杭州“不相上下”,如今落选特大城市,这个万亿城市放大招城市规模等级:7个超大、14个特大!苏州、宁波爆冷湾区有11所校园被认定为国家蓝丝带学校官宣!安省政府PK教师工会,发生严重冲突!教育部要罚款50万!周五特大游行!二次新冠恢复过程与训练哪些城市是“大城市”?百座大城市名单首次公布!谁将成为下一个超大、特大城市?天津航空天津至香港客运航线今日起航!南航广州—纽约往返航班正式复航!大湾区航空将开通东京航线!12月回国​特价舱位来袭!儿子结婚了/前夫的女友/美国二舅弗兰克马克谈天下(318) 我的NVDA投资故事放宽新政策才出第5天,没想到新航飞中国接连被熔断两大城市!北上广深重成天,我国七个超大城市,是如何入选的?张立钧先生:新机遇 大未来 -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联通”三年记 | 深度观点解封!这个超大城市,打响第一枪!解封!这个超大城市,打响第一枪中国最新城市规模等级分类:7个超大、14个特大!2030年趋势大好!墨尔本将是澳洲最大城市!留学生移民大量涌入,人口翻番!暖爆!多伦多华人爸爸带着孩子,用枫叶做2个超大爱心!取悦妈妈转折浮现!大湾区中产到底有什么机遇,这两个故事给出了答案好馋!湾区有活的阳澄湖大闸蟹?华人团购过嘴瘾,却把自己害惨了!华人区有2个投票站,芝加哥全面开放提前投票点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澳洲第一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将在几年内实现反超!大湾区“地主”肇庆:新能源汽车突进“5万亿大城”呼之欲出!谁是大湾区真正的C位?活不易刚刚!重磅官宣!在澳华人只要单身,无条件拿这项超大福利!太赚了!全世界嫉妒疯了!重磅!澳洲东海岸高铁或将开建!连接三大城市!为吸纳移民拼了,高铁网络全覆盖申请进行时 | 香港大学大湾区(香港深圳)在职MBA项目专场宣讲会这4个县级市明确为大城市!“最牛”县级市GDP超4700亿本土1675+13086!总量大、增长快,这一超大城市形势严峻!发现1例阳性,此地马拉松紧急延期!零门槛!这个特大城市,真的急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