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没落之俺见
看当代大家论书法,多数在谈笔法,好一点儿的也谈修养。但修养是怎么转化为书法的?
在俺看来,这中间还应该有一环,古人不需谈,今人谈不到:那就是手法。
手法与笔法有重叠。不同之处在于笔法专注于笔画形态,而手法则可以联系到书写者的心境。
心境在书法中的体现,就是所谓气韵。
气韵听起来玄,其实就是联系与对比。一笔,粗细、刚柔,直曲各有对比。各种对比都有结合与变化的规律,比例不同,则风格不同。比如一个横画,有的肥,有的瘦,有的劲挺,有的柔韧。符合结合与变化规律的,就好看,不符合,就不好看。
黄金分割之类的美学标准,在长短与位置分配时可以有意识地遵循,在刚柔粗细分配时就没有办法呈现了。拿这种东西当成书法标准的,包括启功,基本是不得要领。拿西方美学标准来衡量中国书法,相当于拿称来称空气。可以称,称了也没用。
一笔一画中的对比可以非常清晰地感知,也可以模仿。差别就是真正的书法家的这种对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他的心与手完全一致,写出来就这样。
走笔法分析与模仿的路线,其实是作书法八哥-----不是自己的东西,硬要去学,反复训练,希望练成自己的。
这就是修养所在。
修养与技法都到位,两者合一,就是书法家。
技法到位,修养不到,刻意就有,不刻意就没有,断成两截,就是书法匠。
书法匠多了,书法就没落了。
而书法匠多了的原因,就是修养不到位。
修养不到位,就是心不到位。
心不到位,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心在哪里,整天搬弄粗浅事相理相以为高明。
刷到各种大师写字,多是行书草书,七扭八拐龙飞凤舞,看起来都相似:技法极熟,有形而无气。
不是没有好的,但俺看到的多数只是好看。
为啥多是行书草书?不知道。俺猜是这种写法容易展示“高度”与个性,书法的气韵在“动”态中最容易展示,这样,笔画中的气韵缺失容易被忽略。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启功不同意,说结字比用笔更重要。
其实两位说的不是一回事。赵说用笔,且千古不易,说的就是最基本的笔画气韵规律。发现这个规律,结字就可以因人因时而异。赵说的用笔应该也不是现代人说的技巧,而是笔画中的气韵。原理很简单,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不可能“千古不易”,千古不易的,只能是规律性的东西。
而启功说的则是结字本身对字的美感的影响。启功说的不错,但是没有用笔上的突破,结字是不可能创新的。
俺猜,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代书法家们喜欢行书与草书,却又没有出现真正大家的原因。
百炼钢能成绕指柔,绕指柔的却不都是百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