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军帽为什么挂屁帘儿?
日本兵是什么形象?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手持三八大盖,头戴钢盔,或者头戴垂着几片布帘的军帽。
我们对日本兵的印象大都来自影视剧,与中国等国家的军人形象相比,日本兵的军帽别出心裁,或者叫丑得出奇。
日本兵的军帽有多丑?有图为证(请看下图)。
中国人基于对日本鬼子的痛恨,通常把日军军帽上的那几片布条称为“屁帘儿”,其中不无奚落和嘲讽的意味。
那么,奇葩的日本兵为什么要在军帽上加几片布帘呢?是多此一举?还是另有用处?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对此,坊间有不少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具传播性的说法。
据说,在长城抗战中,日本兵最怕的兵器不是中国军人的枪和炮,而是中国军队使用的冷兵器-大刀!
国军第29军大刀队曾经几次偷袭日军,官兵们手起刀落,日本兵身首异处。
侥幸逃命的日本兵怕得要死,因为他们相信一个说法,如果被砍了头,成了“无头鬼”,也就意味着不能“往生”了。
于是,日本人为了保住脑袋不被砍去,就在军帽上加了几条布帘,据说可以保护脖子不被中国军人的大刀砍断。
这种说法基本没什么可信度,试想一下,几片布条怎么可能挡得住大刀劈砍。
第二种说法也不靠谱。
日军当年入侵中国东三省后,东北地区天寒地冻,普遍佩戴钢盔的日本兵出洋相了。
因为钢盔的里衬太薄,日本兵剧烈活动后会大量出汗,可是一旦停止运动,头上的汗很快就会结成冰,跟钢盔冻结在一起。
最初,日本兵试图用暖水浇钢盔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钢盔是取下来了,日本兵的头皮也捎带着剥落下来了。
据说,日本人攻打齐齐哈尔时,战斗中阵亡的官兵才三百余人,却有近两千官兵被冻伤致病,其中有不少伤兵就吃了钢盔的亏,被撕破了头皮。
因此,日本人后来改变了钢盔的戴法,改为先戴布质军帽,然后再戴上钢盔,这样也就不会再有撕破头皮的问题了。
至于那几条“屁帘儿”又是怎么回事,有人说,这是改良钢盔弊端的权宜之计,有的说是用来擦汗的,也有人说是用来御寒的,不管怎么说,都经不起推敲。
第三个说法,据说这是日本军队的传统做法。在古代日本,士兵出征时都戴一种叫“阵笠”的帽子,而“陈笠”后面就有一块布帘。
这种说法也不合常理,近代日本军队大量照搬西方模式,军服(包括军帽)的款式侧重于端庄、美观和简洁,在军帽上加几片布条,既不端庄,也不美观、简洁。
第四种说法,也是最靠谱的说法。
其实,最早给军帽加上“垂布”的并不是日本人,法国陆军才是首创。
明治时期,日本陆军全盘学习西方军队,在训练方法和服装样式上,日本人的模仿对象是法国,而军帽带''正是法军军帽的一种样式。
当年,法国北非军团活动于沙漠地带,为了防止士兵被阳光暴晒而灼伤皮肤,也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所以,才在军帽上加了块布片。
在仿制这种带垂布的法国军帽时,精于细节的日本人又有所改进,他们把一块垂布改为几片布条,不过也更丑了。
日本人这一改,这种带“屁帘儿”的军帽又增加了一个功用-通风纳凉。因为布条比布块更通风,增加了舒适性,也能够预防痱子、湿疹等皮肤病。
由于日本人的主战场是亚太战场,这里虽然没有沙漠旷野,却不缺潮湿、闷热的热带、亚热带。
这里气候湿热、蚊虫肆虐,官兵们极易被各种蚊虫叮咬,感染、传播疾病
而日军军帽上的“屁帘儿”恰好能够对应对这些情况,提供了最简便、也最廉价的解决方案。
据日军的统计资料显示,由于有了“屁帘儿”这样奇葩的设计,日军在亚太地区至少减少了近10万的非战斗减员,可以这样说,“屁帘儿”极大地改善了日军疾病频发的状况。
可以这么说,军帽上挂“屁帘”,很丑,但很管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