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鸡娃家庭实录:有人幼儿园背GRE单词;有人“卷不动”紧急转轨出国。。。
都说北京海淀是“宇宙鸡娃中心”,但从海淀带俩娃儿搬到上海的编辑部同事却感慨:太鸡了!我和孩子都要不堪重负了~(戳👉带女儿逃离北京去上海,这可能是我做过最后悔的决定…
刚进小学数学会50、100内加减法都是小意思,有人幼儿园中班就自主阅读三国、水浒,英语难度甚至涉及到GRE单词……
除了学科内容大大增加,魔都妈妈必须为了预备“出国留学之路”把英语鸡到位,以前是小托福/多邻国,现在直接目标托福110了。
更有家长感慨,开学到现在没有一天是11点前睡觉的!
而自从3月封控以来,魔都妈妈又在要不要“提前出国留学”这件事儿上,愁得又掉了好几把头发,多买了两个包~
用编辑部同事的话来说,真的是“十个魔都妈妈,九个在鸡娃,七个想提前出国留学。”
深受鸡血之苦的魔都妈妈,
已经不堪重负
一年前摇号进入沪上一所人人挤破头想进的顶尖双语学校时,C妈怎么都没想到,一年后,仅仅两年级的小C会对学习产生焦虑。
2021年疫情,因为担心之后出国留学会变成非必要的选择,C妈决定让一直读国际幼儿园的小C,在小学阶段摇号上民办双语学校试试,保持“两条腿走路”的可能性。
原本C妈觉得既然“摇号”了、“双减”了,大家一年级都在同一起跑线,孩子的转轨不会有问题。可是,在开学前的暑假,她就迎来了多重“暴击”。
C妈发现,周围的孩子们并没有停止提前学习。数学会50、100以内的加减法都是小意思;有的孩子小班就读完了《四五快读》7本书,中班开始自主阅读三国、水浒,大班已经会写好多字,认识3000字的还要焦虑;英语难度甚至涉及到了GRE单词……
摇号确实使得一部分孩子零基础进校,老师也会采用鼓励式教育,但因为更多的孩子已经学过,导致小C做什么都比别人慢很多,自信心被打击得不行了,老觉得自己是“学渣”,感到特别压抑,不想上学。
几件让妈妈抓狂的小事是,书写要求非常严格,线没有打直,都会打回来重新做;老师甚至会在课堂里点名批评孩子,班里的整体氛围用C妈的话来说“有压迫感”。
去学校很容易“紧张”的小C,格外喜欢疫情时在家上网课,不用早起,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女儿的状态让C妈非常担心。
有了小C这个“前车之鉴”,无奈的C妈不得不让妹妹从小班就开始一直上课,以免未来又受“适应之苦”。现在中班的妹妹每天至少做60道数学题,还要背英文单词。
原本佛系的C妈,变成了一个鸡娃的妈妈。
如果说小C还只是在小学阶段,学业强度有限,尚有一定的自由时间,朋友M妈在另一所双语学校读初中的女儿,则更加辛苦。
M妈说,学校既有义务教育必须完成的中文课程,又有很多英文课程,而且两边都有作业——语文、数学有小卷,历史、地理、道法、科学作业也不少,更别提英文了,时不时来个project,这可比做卷子更费时费力,学生要做研究、找资料、写文章,有时还要做PPT、小报、视频等。
一整套学术作业下来,小M已经疲于奔命。原本进双语学校是希望能在学习之余有时间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作业几乎压榨掉了小M所有的精力。
“本来去双语校是觉得它比公立更能保护孩子的自驱力和兴趣爱好,但现在似乎孩子也并不十分爱学习,平时也没时间探索更多兴趣和阅读,特长兴趣么,能保留1-2个已经很不错了。”M妈向我发牢骚。
小M的同学中,还有下课后要参加体育训练的,晚上八点多回到家,倒头就睡,定了早上5点的闹钟,起来写作业。M妈感慨:
而像这样不堪“鸡血”重负的魔都妈妈和孩子,不在少数。尽管经历了摇号和双减,根据“爸爸真棒”所做的国际化教育家庭调研报告显示,仍然有41%的家长认为身边的家长“越来越鸡血”。
10年魔都“鸡娃”变迁史
到底为什么魔都民办教育圈会一直那么鸡血?
👉首先源自于家长群体的转变和越来越高的期待。
在魔都双语学校工作了10多年的Eva告诉我,她是2006年入行的,当时双语校的家长大多是私营业主,只要孩子开开心心读书,将来出国有学上就好,并没有追求一定要进前30、50的大学。
到了2010年左右,家长的需求慢慢转变,对孩子的期待更高,既希望将体制内课程学好、又考虑为未来出国做好准备。为了顺应这样需求,一些双语学校开出了双轨制等班型,开始“鸡”了起来。
而到15、16年左右,双语校的家长又发生了改变,海归、高知成了主流群体。他们从小“做题家”出身,看过海外顶尖的教育,也希望孩子能复制这条路,即使在体制外,也要努力做题,冲击海外名校。
国际化学校的资深从业人士Flora告诉我,他们曾做过一个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市场调研,发现现在选择双语、国际学校的家长,对于学校的期待,不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各种技能,包括在疫情下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抗压能力、灵活转变能力等等。
而当家长的这部分需求被学校看到后,学校也会对教育规划做相应的调整。有的学校变得更强调学术,有的则更加追求平衡的全人发展。
👉其次是时代越来越不确定。
Flora说,他们的调研还显示,双减之下,家长对于教育的投资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且随着这几年形势的不断变化,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要应对这些不确定和焦虑,家长的心态一定是多做准备,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哪怕学校不“鸡”,哪怕外部渠道变少,家长的需求和焦虑一直存在,还是会不断寻找更多渠道,甚至“自鸡”。
正是在这样不确定的驱使之下,魔都家长们不停在寻找确定性,希望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育,更大概率保证未来的升学以及人生的成功。
其中一条路径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多元化的教育。根据“爸爸真棒”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低龄留学暴涨了136%。最近我们也看到不少家长和孩子已经或准备前往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求学。
上面提及的Eva就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从上海某双语学校离开的她,带着初中的儿子前往新加坡就读国际学校。
Eva说,她也考虑过美国、英国、加拿大,但因为当时时间很紧,美英加地方太大,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确定去什么州、哪个学校,并且完成申请,几乎不可能。
而新加坡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一共30多个国际学校可以选择,网上自己研究一下,招生老师问一圈,就能迅速敲定学校。正好那会儿Eva的先生也拿到了新加坡一个大学的Offer,最终Eva一家决定前往新加坡。
有人问Eva,从上海到新加坡,是不是从一条比较卷的赛道换到了一条更卷的赛道?Eva坦言,现在的新加坡确实很贵很卷。一年消费60-70万打底,上到百万也是大有人在,比如她的一年开销就包括:
学费:23万/年
兴趣课:4万/年
租房:35万/年
日常开销:30万/年
医疗保险:4万/年,等等
与此同时,新加坡就像一个大型的“鸡娃超市”,要找什么补习都有,但她并不想让孩子陷入竞争不能自拔。
“我曾经自我拷问过,如果送孩子来新加坡念国际学校,最终孩子考进的大学,和留在上海念体制外,得到的结果差不多,我为什么还来这里?内心给出的答案就是体验。作为家长,我希望出国更多的是拓宽孩子的体验,让他拥有丰富的人生。”Eva说。
而绝大部分没法马上出国的家庭选择的一条路径是让孩子从所谓二三梯队的民办双语校,插班到一梯队学校,在国内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
“爸爸真棒”此前举办过平和、包玉刚等学校的插班分享会,每场都瞬间报满。而每年顶尖学校的插班考试,都会引发魔都家长圈巨大关注。
曾有某二梯队学校一个年级就有几十号人报考插班某顶尖双语学校,为他校输送了大量人才;一所一梯队双语校收到大几百个孩子参加插班考试,最后只录取了5个人。
插班的火热、巨大的竞争,让鸡血的教育停不下来。
而问到为什么会插班,家长的理由无外乎是,一梯队学校升学成绩更好,活动更丰富,教育理念更匹配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更具确定性。
在这样的大氛围中,有人坚定,有人迷茫。
“首先,家长如何看待‘鸡娃’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焦虑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人云亦云,别人鸡,我也要鸡,或者为了自身的不确定,把压力转嫁给孩子,会让孩子输出的效能受到影响。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一会儿线上一会儿线下,如何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挫折,如何鼓励孩子?这些可能都需要家长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给到孩子帮助。所以家长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一定是第一位的。
其次,认识到焦虑的存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点什么?我的做法是,在自己情绪稳定的前提下,去观察孩子平时在哪些方面的时间效能可以进一步提高。
比如我女儿今年在双语学校读四年级,她的英文不够好,我的做法是,和她一起商量出一个方案,充分利用早上和晚上的碎片时间,和她一起做英文的阅读,而不是盲目机械性地补课。
第三,要有充分的留白时间。每天晚上回家,我不会检查孩子的作业,但一定要做的事情是和她聊天半小时;周末,无论兴趣班多少,一定要留出至少两个半天,陪她看展、做户外运动。每天晚上,9点半到10点必须睡觉,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大脑才能得到发展,上课的效率也会更高。”
大势之下,鸡或不鸡,走或不走,转或不转,其实都是各个家庭的选择。被推着往前走的时候,也许可以停下来,升级一下认知,和孩子聊一聊,找到每个家庭独特的立足点。
「真棒」·国际高中节即将启动
将深入探访北上广深知名高中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真棒国际高中群
与名校长、在读家庭面对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